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13 04:01:42 影响了:

  世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实际中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实都是围绕“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个主线展开研究和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样看来,数学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的质量优劣成为直接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问题质量好,涵盖信息广,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和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意识。这里笔者通过本文阐述一下如何根据教学实情设计相应的问题:
  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的针对性原则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应依据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问题的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实际,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目标明确地进行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题意要清楚明白,问题的表述要条理分明和语言精炼明了。问题提出后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和概念探析,有助于解决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认知偏颇,完善认知结构。
  2.问题设计的基础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坚持基础性原则,所谓基础性,一方面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需要,通过问题的探析和讨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有效解决。
  3.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应是学生生活的再现,真实可信而又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问题做到了和生活贴近的同时,问题的内容还应该蕴含一定的科学元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争取帮助学生学会建立模型,善于提出假说的能力;最后,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思考价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建构,体现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应该是问题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成功所在,善于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人格,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敏捷,问题意识也会更加强烈。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教师的鼓励比任何行动都能提升学生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肢体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这种情绪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任何—个伟大的发明都是来自于发明者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质疑能力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又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必要的环境,营造一个数学氛围,激发问题意识。
  三、问题贴近生活。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固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以充分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大家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孩子们树立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巧妙利用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切入教学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生动形象,诱导学生迅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笔者在教授“比的应用”问题时,就设计了同学们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景:“小李的爸爸和老张合资办了一个工厂,当时小李的爸爸投资了3万元,老张投资2万元,半年下来他们一共赚了20万元。请问:(1)如果每人分10万你觉得合理吗?(2)大家说该怎样分利润才合理呢?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3)生活实践中我们还有哪些类似问题也需要按比例分配呢?”这样的话题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深刻认识和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分配原则。
  事实证明,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善于鼓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身边的数学,启迪同学们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借以引起他们高度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养成勤于思考和积极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能有效发散同学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四、巧妙步步分层。难题化整为零
  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吃透教材创设相应层次的问题情景,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出奇制胜,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相应的成长和思考空间。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笔者为了引导不同层次的同学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让所有同学都获得成长和发展,于是设计问题如下:5个0.1是多少呢?怎样表达呢?8个0.1又怎样表达呢?同理8个0.01是多少,怎样表达?然后依此类推,让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些特例小数乘整数在运算时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大家探索得出因数中的小数有几位,积中的小数就有几位。然后再随机测试几位小数乘法情况诸如0.7~4,同学们通过尝试练习,讨论交流后总结出(1)先计算7~4,然后点上小数点;(2)参照画图法:我们在上面讨论过0.1~4这类特殊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尝试着把0.7~4转化成这样的特殊小数乘整数的情况。于是大家不难得出:0.7×4=0.1~7~4,根据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出:0.7×4=0.1×7×4=0.1~28,这样移形换位,我们就可以巧妙地把0.7乘4转换成上面讨论过的“特殊”的小数乘整数了?然后让成绩好的学生自主尝试3.25~4这样相对复杂些的小数乘法计算方法?让一般的学生复习刚才的数学过程。通过这样化整为零,步步分层设计问题,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小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
  五、数学注重过程,问题注重探索
  数学知识不是死板的--三四,而是数和空间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数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我们可以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巧妙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富有感情的、形象生动的活动式问题,诱使同学们运用自己固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入学习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发散思维。如:笔者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候,先给大家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
  (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指的什么?
  (2)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样的联系?(引导同学们动手实践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最后通过探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探讨一下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等于长×宽呢?(任摆多个长方形进行验证) 在探索环节中,教师必须组织和设计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巧妙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转换为具有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创设一个适于同学们进行建构活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大家进入自主探索学习角色,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首先要钻研教学内容,锁定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法,巧妙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这样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八一镇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