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儿童快乐成长的句子 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儿童快乐成长的句子 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9:31 影响了:

  学校无小事,点点滴滴都是教育。快乐教育就是从点点滴滴中寻找突破。北京一师附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22载,形成了自己快乐教育的“三乐”特色: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以及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
  这“三乐”像一场三重奏,奏响了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
  
  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
  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
  
  北京一师附小从1986年开始进行快乐教育实践研究,是全国首批实施快乐教育的七所学校之一。
  张忠萍从1981年开始便在一师附小工作,1999年任校长。她见证了快乐教育从诞生到成果丰硕的点点滴滴。在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中,作为三重奏的作曲和指挥,校长张忠萍感慨颇深。
  有一件事情,让张忠萍至今难以忘怀。
  张忠萍每天早上都会站在校门口迎候学生和老师。听到校长亲切的问候声,师生和送孩子的家长都感觉学校特别亲切、温暖。其中,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弱智孩子,每次见了张校长就笑,也不说话。
  时间长了,张校长注意到了这个学生。有一次,张校长笑呵呵地问:“你见到我,也不问我好,为什么总是笑啊?”他不说话,只是笑。当问到第三次的时候,他笑着说:“因为你最美。”
  这件事让张忠萍至今激动不已,而且引发了她的深思:与这个孩子的接触,不过是每天早晨的迎面微笑问好,为什么孩子的感受如此美好?这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最后,她明白了,是真、是善,是老师对孩子的那份热爱,而这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深深感受到。
  只有倾注了爱,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才能够和谐。张忠萍引导教师将爱体现在尊重、理解、信任、接纳、赏识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等待、期待、帮助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上;体现在“严慈相济、情理相融”的真情互动中;体现在“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用一百种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艺术中。
  一师附小的老师积极地把这样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他们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关心他们,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课堂上,某个孩子回答完问题时,老师们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表扬。为了培养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常用非常好奇的情绪、非常兴奋的语气,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你说的真有意思,你是怎么想的?”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也要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练习写字时,老师会帮他们把握笔的姿势摆正了,把小腰板挺直了;课间,走过学生课桌前看到谁的文具没有摆好,会顺手帮他整理一下;看到谁的指甲长了,就一边和他聊天一边给他剪一剪。教师批改作业时不会忘记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们把特别的爱送给随班就读的孩子,他们给犯错误的孩子改过的机会,也勇敢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一师附小,不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和谐,老师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没有上下之分,大家更像兄弟姐妹。遇到工作上的困惑了,教学研究有新想法了,甚至家里出啥事了,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跟张忠萍说说,有时候忙,见不到本人,就发短信。张忠萍经常会收到特别感人的短信,每次,她都不舍得删,直到手机存不下为止。
  虽然这只是一些细微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些活泼的小音符奏响了快乐教育和谐乐章的第一部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
  
  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
  用教育的智慧驾驭课堂
  
  在快乐教育实践中,张忠萍倡导教师追求自主发展。在她看来,教师自觉主动地探索,将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地学而乐教、善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将引领着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成长。
   如何让教师在自主发展中提高乐教善教的本领呢?张忠萍请来专家帮助教师做人格测试,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对教师独到的见解,她总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并指导、支持教师大胆实践。2001年她提出“以研促教”的思路,帮助教师制订个人研究专题,要求老师“带题授课”,撰写教学反思,让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
  在这种氛围中,一师附小的老师不仅把教学工作视为一门科学,更把工作看作一种教育艺术。他们运用引入学境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激励创新策略,力求学生在美好的境界下学习,让快乐在创新中扎根。
  看一看李辉老师教学《我爱家乡的柿子》一课时的三个片断,我们也许能够理解:老师的善教是如何让学生品味到学习的快乐的。
  【第一次笑】
  李辉范读时,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引起了学生的一片笑声。李辉问一个笑得前仰后合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这个孩子说:“我看他们笑,我也笑了!”
  李辉又问一位掩嘴而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
  “老师,我觉得你和我们读书不一样。”
  李辉再请一位认真倾听的同学站起来:“你为什么不笑呢?”
  “老师,我在欣赏!”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学生们一下子静了下来。
  李辉走到了这位同学的身边:“你真了不起!”接着,她转向同学们:“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称赞他?”
  “因为别人笑他不笑!”
  “因为他特别有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懂得欣赏!”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孩子们不笑了,课堂继续进行;被赞美的学生嘴角边流露出甜甜的笑意。
  此时,李辉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出精彩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的笑,李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他们从不认同到融合,再到认同。老师并没有把简单的结论――“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次笑】
  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后,一位学生举手,主动要求对全班同学朗读。他刚读了两句,教室里又传出了轻微的笑声。
  李辉问原因。一位学生说:“他这样读书,和以前读得不一样了,特逗!”
  “别的同学同意他的看法吗?” 李辉没有直接做出结论,而是请学生发表意见。
  一位学生站起来:“我想对发笑的同学说,如果是嘲笑,那最该嘲笑的人是你,因为你不懂得欣赏;如果是赞扬,那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不要出声打断人家的朗读。”
  班上又响起了掌声。
  面对学生的问题,李辉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把教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因为他深知,有的时候,同伴间的三言两语会胜过教师的谆谆教导。这样的老师,便是深谙“善教”之道的老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被人认同的快乐,一定是充满自信、勇于欣赏的学生。
  【第三次笑】
  李辉设计通过一场读书比赛,教给学生评读的方法。
  李辉与一位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学生读,李辉评;与他们比赛的,则是另一位大家公推出来的学生,由全班学生进行评。
  “我们双方不仅要读得好,还要评得好,才能算胜利。我们输了,我们认罚!同学们,你们输了,也得认罚!” 李辉将了学生一军,调动起了大家的兴趣。
  与李辉结对的学生读完后,李辉开始评价她的“战友”,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评完后,李辉问学生:“老师是怎样评的呢?”
  “您首先指出了戴晓轩读得好的地方,又提出了不足,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您抓住了他读得好的重点词语,体会到了他读的感情。”
  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读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点评。
  下课铃响了。
  “老师,不用下课!”一个学生站起来了,“咱们接着比。”课堂上笑声一片。
  这一次的“笑”,是“别有洞天”的笑,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的满足的笑!与老师比赛,在比赛的情境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这样的教育,便是一师附小多年来倡导的“善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张忠萍没少想办法:开辟“名师课堂”时段,使教师们目睹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育心得与成长历程;开辟“聚焦人物”时段,大力宣传校内的典型;举办“快乐论坛”,由教师自由讨论,变“一人之得”为“大家之得”。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快乐杯基本功大赛、专题研究课系列活动、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跨校跨区教研等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老师们不断探索“善教”之道。
  而要让老师们“乐教”,就必须关注教师精神状态,善于捕捉老师们的心理变化。为此,一师附小每年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
  小活动有大意义。张忠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给大家一个方向,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健康,让自己焕发青春活力,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不断给生活和工作增添快乐的元素,找到快乐的理由,自己快乐、健康,也给别人带来快乐。
  
  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快乐教育“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张忠萍和老师们一道,引领着学生: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
  为了实践这个办学理念,一师附小积极实践着“五个一“的承诺:让学生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发表一个不同的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成功体验。
  这些承诺,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争做学习的小主人为乐,并提高他们“乐学、会学“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五个一”,一师附小把与此相关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技能,分解到不同年段,逐步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积极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班主任沙莉老师的班上,有个叫李力(化名)的学生,父母都是来自白洋淀的务工人员。他说话有口音,思维也比较迟钝,一张嘴,同学们就乐,所以他一般不说话。
  沙莉跟同学们谈心,要求大家不要笑话他的口音,更不要歧视他;然后,再去找李力谈,鼓励他在课堂上张口发音。
  李力刚开始有了些改变,上课发言了,同学们也不再笑话他了。但是沙莉发现,隔一段时间,如果不随时提示他,他就又不说话了。再去找他谈,就再好点,反复三次之后,沙莉发现这种办法不灵了。这让沙莉特别“头疼“。
  正在为难之际,沙莉承担了学校“合作学习“的一个子课题。在课题研究当中,沙莉发现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举手的同学会大大增多,李力偶尔也举手。沙莉感觉,这或许是解决课堂发言问题的一个好切口。
  于是,她开始摸索着在班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分别担任倾听者、记录员、小组长、发言人四人角色。李力第一次参与讨论,担任的是倾听者的角色。
  沙莉特别嘱咐李力组的组长:“要关注他,让他先说话。即使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也要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他的意见记录下来。”
  在小范围内,李力没那么拘束了,敢说话了。
  一个月后,李力“轮岗”到了记录员的角色。在记录别人的观点的同时,李力开始从内容上总结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有何不同。他开始把思考落在了发言的内容上,“人家说的比我说得更准一点”。
  慢慢地,李力从开始记得�里�唆,到后来居然能归纳别人发言中的重点了。沙莉感觉,时机到了,李力可以当组长了。
  当了组长后,李力的转变特别大。针对一些同学的不同观点,他会去问:“你这个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他有了组织欲望,学会了协调,也越来越自信。他逐渐融入到同学中,课余时间的学生堆儿里,时常能听到李力爽朗的笑声。
  过了一段时间,李力轮换到发言人的角色。他的任务是把小组同学的三四种不同的观点总结出来。虽然他的表达有时还磕磕绊绊,语言不是特别精练,但是他能把同学们的观点表达清楚了。
  渐渐地,李力性格变了,他不再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差,他变得更自信、活泼、开朗。
  “除了课堂,多彩自主的校园社团活动也是让学生养成‘乐学会学’本领的主要渠道。”张忠萍介绍,从2001年开始,一师附小就创建了“小鬼当家服务社”、“金头脑研究社”、“心灵互动贴心社”、“快乐音符活动社”、“小能人风采社”和“小机灵总管社”六个学生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些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是社团活动的小主人,而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帮助、引领、指导他们的工作。
  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的那份情感出来了,创造性也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小学生快乐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师附小学生的心中,读书是学习,生活更是学习。他们在“爱心交易会”上学习什么是关爱,在篮球兴趣上学习什么是健康,在主持人大赛上学习什么是自信……快乐就在这点滴成长中荡漾。
  是啊!快乐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2年的快乐教育,给了一师附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有效方法,他们在兴趣中、在自主中、在合作中、在探究中、在成功中、在创造中不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快乐经验。这,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自《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