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亲切、活泼的音乐欣赏课 女人聊天亲切活泼
 

亲切、活泼的音乐欣赏课 女人聊天亲切活泼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9:55 影响了: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西洋音乐并不陌生,但要问他家乡有些什么形式的民间音乐?大多数孩子会两眼瞪得老大,回答不上来。   反思中,我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近几年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民族音乐未能在教材上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乡土教材更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熏陶。”
  这段话犹如一阵春风,于是我尝试着把家乡宜黄流传的艺术形式引入音乐欣赏课,使课堂变得亲切与活泼。
  在宜黄县,有一些民间艺人多年来始终钟情于民间艺术,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高中的孩子已经懂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了,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宜黄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形式资料,并剔除糟粕,再条分缕析分成民歌、戏剧音乐、曲艺音乐、吹打乐四类,运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记得当我第一次让学生学唱宜黄民歌时,孩子们感觉新奇与新鲜,顿时兴味盎然。宜黄传统民歌绚丽多姿,分山歌、茶歌、船歌、灯歌、儿歌、生活音调等多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山歌有《卓望山上》《采花要采菊花心》《十八妹子》《长工歌》《什么弯来弯上天》等,流传于城郊桥头、河东和棠阴等地。茶歌有《二月采茶》《妹妹上山采细茶》主要流行于蓝水、黄陂一带。船歌有《划船调》《渡船调》等,主要流行于城郊潭坊一带,灯歌《打龙灯》,儿歌《猫咪做饭灶上坐》,生活音调《哭嫁》等,流行于县内各地。民歌的曲调与歌词情感基本大同小异,音调则与本地的语言有关。
  在欣赏中国京剧时,我通过介绍、分析、对比、学唱等手段,把“宜黄戏”介绍给学生。
  宜黄戏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宜黄戏班在明朝时就很出名,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戏班演出的,因此有“宜伶”和“宜黄子弟”之说。现今流行的宜黄戏,究其根源,可以回溯到明朝的西秦腔,西秦腔几经宜黄艺人改革,演变成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宜黄腔,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念白则采用“宜黄官话”上韵,现保留的剧目有《四国齐》《龙凤阁》《八仙飘海》等。
  学生们通过对宜黄戏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宜黄戏片段的欣赏和学唱,对家乡的戏剧产生了深厚了兴趣。特别是当孩子们知道近年来许多专家对宜黄戏历史考查论证,认为京剧中“二黄”源于“宜黄腔”时,均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欣赏中国曲艺音乐时,我结合课本中的曲艺内容,把宜黄流行的几种曲艺形式如:道情、清音、莲花落等融入教学,通过介绍、欣赏、对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宜黄本地的艺术资源。
  道情,俗称话文。演唱者用手拍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行走于街市小巷,献艺于茶肆酒楼,其中流传于抚州地区的“打麻哇”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民间歌谣。
  “打麻哇”意即“胡说”,通过违反常理的“瞎说”来逗人开怀,如:“六月当中就大打霜,白霜皑皑就结冰棱罗,六月当中水拜年,板凳爬上壁,尘灰打烂锅哟!冷水淘饭就气呵呵,呃……”
  “打麻哇”虽用夸张手法来惹人发笑,但背后隐含嘲讽世间丑恶的意思,故受老百姓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模仿“打麻哇”的节奏,自编自创反映校园生活的段子在课堂展示,赢得师生们的一片喝彩。
  在宜黄,有很多乡民都会演奏笛子、二胡、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吹打乐和锣鼓班的用途也很多。宜黄的吹打乐曲有《到春来》《上小楼》《小开门》《花园会》《四合对》《哭皇天》《四季调》《划花拳》《十番锣鼓》等,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或为灯彩、花船活动伴奏。
  通过了解、学习、欣赏民间吹打乐,学生们都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离我们很远,觉得没什么用了。现在才知道,在家乡的广袤土地上,竟活跃着众多的民间器乐班子。以后要多学习、多观察,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如今我的音乐欣赏课,成为孩子们的喜爱,通过对宜黄艺术的了解,对家园厚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正如谢嘉幸先生在《中国音乐教育》发表的《寻找家乡的歌》一文中所说:“先学乡土音乐,再学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为此,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结构。”(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