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真善美:艺术创作的三个尺度:浅谈真善美与艺术创作现状
 

真善美:艺术创作的三个尺度:浅谈真善美与艺术创作现状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6:05 影响了:

  《我们共同走过》毕业晚会于2010年11月30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成功举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整台晚会运用视频技术连接,在形式上不仅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内容上更是回顾了学生们大学生活的一个个精彩的片段,真实且感人。晚会作品奉行了三个创作尺度,即真、善、美。简单地说,真在于编导们的创作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积累;善在于晚会中的舞蹈作品内容丰富,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美则指晚会作品具有标新立异的形式美。
  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作为一种帮助人们排解烦恼、陶冶观众情操、抒发编导情感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更多的人愿意为艺术的视觉享受付款,为精神上的共鸣买单。然而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使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陷入困境。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渴求更多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因此,多出、快出舞蹈精品,是社会赋予我们编导者的责任。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了,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舞蹈作品不免流于平凡,早已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了。题材或形式上的雷同化也是目前舞蹈创作的一大弊病。作品数量大幅增长,而质量却不尽人意,一些作品的大同小异已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生活孕育和艺术积累的不足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贫乏,一些编导者只能借助其他作品来激发灵感。这种复制性的借鉴无形中把许多作品划上了约等号,而这样的虚空的作品正占据着一部分的舞蹈市场。另外,在一些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中,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缺少舞蹈形态依据而任意发挥。编导误导观众的作品是缺乏艺术道德的行为,舞蹈的创作不容掺假。我们并不要求艺术创作等同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但艺术创作缺失了历史依据和学术后盾必将导致审美品位的滑落。另外,艺术作品商品化给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艺术作品数量成倍增长,形式和题材趋向多元发展,艺术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然而另一方面,一些内容庸俗、创作手法粗糙、偏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鱼目混珠的艺术作品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对我们良好的文化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和弘扬真善美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艺术作品评鉴中都会谈到真善美,人们渴望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真善美的统一,可以说真善美是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品质。人们追求真善美,希望在艺术的象牙塔里得到真善美的洗礼。而舞蹈创作则要把体现真善美当作目标之一,既能够征服观众,又能够使作品经久不衰。
  真善美三者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为我们揭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美则体现着真和善,是真和善的统一。若某一艺术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忠实于生活,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拥有先进文化的特征,那它必将是符合大众审美、能赢得观众喝彩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把内心的真善美融入作品当中去,让观众汲取到更多的养分,不仅可以成就一定的艺术造诣,更可以让艺术作品传播得更广更远,成为有口皆碑的艺术精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批判地吸收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真善美的辩证关系。美必须以真、善为前提。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体。具体地说,这种统一体有两种形态:就真转化为美来说,真必须经过善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这种美表现为以善为内容、以真为形式的自然美。就善转化为美来说,善必须经过真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这种美表现为以真为内容、以善为形式的社会美。从文艺上来讲,可以把美看作一种独立的形态,即文艺的审美教育形态,但从根本上来说,美是真与善的集大成,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和统一。或许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待舞蹈创作给人以格式化的感觉,却是科学和有效的,并且我们对待艺术就应该是严肃认真的。
  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给人带来教益的,关键在于把真善美的东西渗入到观众的心里。这样的作品才是精品,才能在鱼龙混杂的艺术市场中脱颖而出,是当之无愧、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品,是值得观众细细品味的。有这么一句话,“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秩序,而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秩序。”的确,优秀的艺术作品诚然有这样的魔力,在形体姿态的一起一伏中熏染我们的心灵。真善美必将成为舞蹈创作的趋势,是符合大众需求的艺术精华,而笔者在主创表演系2007级舞蹈表演专业《我们共同走过》毕业晚会中,也正是奉行着这一要点而取得圆满成功的。
  艺术创作中的“真”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对历史的尊重。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因为积累会使人的认识更深刻,而深刻的认识会加速灵感的迸发。从大量的积累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如果把生活比作艺术创作的土壤,那么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在晚会中,笔者编导的《瞧这一群俏老拐》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节目以展示新时代老年人的生活为主题,向观众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而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老年人开始了更加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他们年轻的心态让人们忘记了他们的年龄,而这些正是新世纪老年人的真实写照。通过舞台这一介质放大了群众生活中的小情趣。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贴近百姓生活,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同时又把地方戏曲与民间舞蹈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舞蹈专业的特色。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群众性。毛泽东曾提到,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普遍性。艺术作品的真实要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但是它们的真实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现实的典型概括、集中,在高于个别事物真实的高度上,塑造出鲜明生动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
  文艺的“真”还有另一种含意,那就是作家的真情实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品当中,观众是可以体会得到的,那么观众便更易理解到艺术作品中的真谛。编创者进行艺术创作,抒发个人情感本来就是其目的之一,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之作是不会久留于世的,更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
  在毕业晚会中,作品《自由之歌》就为观众展示了现代人被许多无形的东西羁绊,他们不再拥有自由,不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机械地做着并非发自内心而又固定的事情,有着许多的无可奈何……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的哲理就在一线之间,这根线连着命运之手和我们的手脚。舞蹈作品形象地把人们的束缚喻做木偶背后的提线,大家被牵扯着想努力挣脱,寻找那久违的自由。编导在创作这个作品时结合社会现实,挖掘内心的真情,就像贾作光老师说的那样:“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
  艺术创作中的“善”是通过作品中的内涵体现的。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所以说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是“真”的体现。但是,有了源泉和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好的舞蹈作品。社会百态形形色色,编创舞蹈要对善恶有着明确的判断,并且只有那些在情感上引起共振的生活现象才可能是创作的基本生活素材。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其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的,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否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不能存活或是短命的失败境地。
  贾作光老师提倡知识舞蹈,他曾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内涵对一部舞蹈作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编者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文化内涵是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表现,让观众领悟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其在轻松享受的过程里接受文化的熏陶。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点进行创作。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变化如此迅速,发展如此迅猛,我们深深体会着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去表现,去颂扬,去批评,去讽刺。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世间美好情感,启示人们追求真理,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晚会作品《姐妹情》选自《锁麟囊》,把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善行得善果的故事娓娓道来。赞颂薛湘灵与赵守贞之间的姐妹之情,颂扬薛湘灵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可怜人给予帮助。该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薛湘灵扶危济困,赵守贞知恩图报,亦是对二人美好情感的表达。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的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那些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长久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也是由于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旋律。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蕴含着中华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等最珍贵的精神文明。而艺术工作者更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地感受生命的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它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将狭隘和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舞蹈,具有可供人们欣赏愉悦,进而达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能力,反之,那些没落颓废的舞蹈只能破坏和降低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谈到,诗人、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
  舞蹈亦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颂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舞蹈的创作应注重从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历史人物事迹取材。通过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关注,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舞蹈艺术的德育功用。首先可以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取材,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选取具有重要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题材。这类题材的选择能够将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革命精神通过舞蹈艺术进行再现。良好的文化内涵,能够给观众带来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其次,可以从先进的历史人物事迹取材。舞蹈创作选取历史上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作为题材,通过对人物先进事迹的描述,以此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晚会作品《意乱情迷》选自《贵妃醉酒》,刻画了历史人物杨玉环在唐玄宗失约百花亭后借酒浇愁的情景。在舞蹈中融入大量的戏曲元素,表达杨贵妃受到冷遇后失望、孤独、哀怨、寂寞的复杂心情,也演绎了贵妃酒醉后失态以及宦官们对她的同情和怜惜。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把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搬上舞台,让“国戏”与“国舞”交融,使观众既熟悉而又不乏新鲜之感。
  舞蹈艺术的呈现方式直接付诸于感官,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对受众的审美导向――情感、品位的培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将反过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因此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艺术作品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
  艺术的精神境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知识和文化水平。艺术家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配下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们的文化科学水平、思维深度和个人修养都将在作品中一一呈现。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除了需要真和善的加盟,美还在于创新,在于形式多样化。不苟同、不跟风、不重复、不速食。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亦是如此。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中国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历代保存、遗留下来的宫廷舞、民间戏曲,为中国舞蹈文化积累了无穷的宝藏,挖掘并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开发、研究。所谓传统是时间概念,它针对“过去、现在、未来”。传统即是创新,创新就是传统。就当代而言,过去的舞蹈文化是传统,但在当时是创新的典范。创新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色彩的精髓上,根据时代精神和现代人审美心理自觉或无意识的创新,以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而晚会作品中不乏新颖脱俗之作。如为表演系2007级舞蹈表演专业量身打造的舞蹈作品《青春的记忆》就非常具有独创精神,运用了部分话剧的形式,为观众再现了大学校园生活的美好纯净。从入学的第一声问候,到四年忙碌而又充实的艰苦训练,再到即将离开校园的依依不舍,都在作品中跟大家一一诉说。作品新颖的形式得到了在场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并且作品所传达的真挚情感也赢得了场下观众的感动。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艺术创作上提倡题材、样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实行“双百”方针,就是要鼓励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舞蹈作品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舞蹈艺术。舞蹈家只有真心诚意地深入生活才能获得舞蹈创新的灵感,真正使舞蹈作品与时俱进,使新时期的舞蹈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和表现,但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给予社会生活以影响。不过,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艺术的一种,它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以审美为中介实现的。就是说舞蹈的表现内容、道德倾向以及其他功能都必须与舞蹈美感因素相结合,并以舞蹈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舞蹈艺术之所以是特殊的意识形态的“特殊”之所在。过去,由于某种僵滞的理论模式的羁绊和视野狭隘的局限,我国舞蹈界在对舞蹈社会功能问题的认识上,往往用一般艺术功能,即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以及审美愉悦功能来解释舞蹈的功能。这种提法虽然没有错,却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舞蹈艺术功能的某些特殊性方面。因此,有必要从舞蹈艺术本身的实际出发,对舞蹈社会功能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以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解释。优秀的舞蹈作品应该能够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开放包容,鼓舞人们刚健自强、艰苦奋斗,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应该反映社会的现实、人民的意志,歌颂先进事物,鞭挞丑恶现象,鼓励人们团结向上,把国家建设好。舞蹈创作需要丰富的文化修养,用睿智的眼睛捕捉生活现象,以生命的巨大能量,在历史的底蕴下,执著地追求,铸造足以显现舞蹈美的形式。
  艺术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在艺术领域里,更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艺术创作只有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才能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目标,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美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真善美三种品格。
   以上是笔者作为《我们共同走过》这台毕业晚会的总导演,在创作中的一些总结、思考、收获与感悟。定有不妥与疏漏之处,有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