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只缘身在“课程”中|中缘在山自只低身此层最
 

只缘身在“课程”中|中缘在山自只低身此层最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3:48 影响了:

  目前语文教育界关注:课程是否能充分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应有的“多样”、“动态”、“创生”的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我国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逐步扩大。当课程具体发生在学校时,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就生活在课程环境之中。以下我就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地位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新课程是后现代课程观的课程
  后现代课程观所倡导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新课程。它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从这层隐喻来看,课程就是学校教师所创造、学生所经验的课程,或说是“学习经验之总体”,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这种作为过程的课程具有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这种课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因此新课程不只是知识体系的载体,它的内容不可预设,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它更是一种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应当而且能够引导、促进、推动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探索新知识、不断前行。多尔说:“在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为了使对话保持继续、使探索不断延续下去,探索过程中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取代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而且这种转变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而不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
  后现代课程观是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开发角度讲,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课程的多种可能性与解释,还有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赋予课程存在意义,这就决定了互动过程中阅历、学识、能力占优势的教师就有着挖掘、开发课程的权力,来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关注的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理念中应该把人当人,让人像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让教师来灌输知识。
  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有权决定允许这些资源合法地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了。
  回归生活,让课程与教学具有生活意义,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讲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赋予课程和教学以生活意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心理世界外化于课堂,让课堂面向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
  如郑逸农老师教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根据新课程观作了大胆的教学尝试: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尊重、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这样的课堂就孵化和催生出浓郁的课堂文化,形成教育“场”,在这个场内,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的经验再现加上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自我反思等形式,学生在“创生”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就能文化资源无声地流动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课程与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语文:欣赏北国壮美的雪景,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阅读边城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体恤别人情感中体悟人性之淳朴;聆听艾青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心中倍增民族的使命感;面对毫无生存本领的阿Q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开发课程过程中,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放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也就是说,促进课程开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突破口,反过来讲,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获得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尊重教学中本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事实,以“个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要有个性化、独立性和创造性,再也不是文本和教参的传声筒。因此课程开发的高要求给教师发展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发展。
  第二,教师的自主性发展。新课程以“模块”基本单位组织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的自主权。在同一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层面差异较大,如学习基础或心理水平,教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应对。如何提升实践智慧是关键:教师必须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第三,教师的多样化发展。新课程层次的多元化,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按学科设置模式,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开发潜能,促进多样化的发展。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不仅是模块本身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结合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其他模块之间、科目之间、与学习领域之间加以联系,这必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习方式与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多样化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一句话,在不断地参与开发课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结构的弥补,有利于素质结构的提高。
  
  第二大部分是: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一、教师生活在课程之中,不断重构和开发课程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形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操作层面。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中心,是教教材呢,还是用教材来教呢?若是教师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甚至滑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教学过程也就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人生无关,教学一旦缺少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就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因为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找到生命情感的生长点,满足人的生命 需要。
  如何利用教材,把它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课程,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是时间上的不断延伸,空间上的持续扩展和内容上的无限包容。可以说,课程不再是静止的、陈旧的,而是活动的、不断更新的;课程不再是死板的、封闭的、狭隘的,而是生动的、综合的;课程不再单纯是有形的教科书,而是一种自由的、可供选择的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资源加以开发,也就是在选文中作再选择,对“编写”再度加工。融入个人知识的见解与感受,在文本中找到“自我”色彩,因为“课文”是选来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等),它们是多面、多层、多因素的综合体。只有将课文当作教学内容的素材,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再作选择、再度加工,才能使“课文”转换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而促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材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如四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种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放在一个单元,教学重点可定在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但是这样处理,会很单调,费时、费力,效果不一定好,谭亿森老师重新编排和组织教材,找到人物生命之所以鲜活的支点――主要人物的“哭”与“笑”。如,《林黛玉进贾府》里凡出场的人物均被写到了哭和笑:林黛玉拜见贾母时的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会时的哭,贾母和王熙凤的哭等,课文中还有二十多处的笑。《林教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失街亭》:因笑而死,因死而哭;《杜十娘》:几声痛哭,一声冷笑。这样的阅读开发,体现了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本质的是挖掘了教材中人物最生动的一面,小说里的人物便成了我们心中具体的人。
  归纳成一句话:教师生活在课程之中,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新课程开发。
  
  二、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成功经验给予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园地耕耘了六十多年,他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可能性,诸如他在教材性质、教材功能、教材归宿等方面作的有关论述。
  如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锁钥”是一种“凭借”,是一种“工具”,让学生利用课程这种具体的形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知识;他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这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功能论的科学体现:而他所说的凭借“例子”,又是“举一反三”的最好注释。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要求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叶老的这番话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教师使用教材应当成为一种主动的工作,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比较、鉴别、选择、组合和编制,使教材发挥的“反三”作用。
  成功的经验引发下,我们可以假设把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扩大到课外的阅读天地,意味着课堂不是狭义上的教学空间,它是极度开放而延展的阅读空间,这种假设是成立的话,证明了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总而言之,课程开发虽然涉及各层面的人员,但是与课程开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教师,因此新课改提倡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