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3:18 影响了:

  一、变换角度,以问引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应变换角度重建知识体系和健全知识点,把知识引向全面,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那时你是巴黎的一个普通市民,你会参加1789年、1792年、1793年三次武装起义吗?为什么?”至于热月政变对法国的影响,则问:“假如你是一个法国商人,热月政变后,你有何打算?”这些问题很能吸引学生,他们各抒己见。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学习历史,而是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人的价值和行为的分析,获得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总之,采取变换角度的方法提问,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智慧火花得到了进发。
  
  二、投石激澜,以问深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主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活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如在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就这一内容进行认真阅读,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在阅读中似乎对此内容很容易就掌握了,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设问:如果我们参加1902年纽约博览会,你认为展馆应设立几个展区?可能看到哪些展品?这些展品有什么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此,教师应适时诱导,使学生能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又如在讲授“欧洲启蒙运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8世纪中期,法国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仰新教的父亲杀死了。在天主教会的巨大压力下,法院把卡拉全家逮捕,既不容申辩,也不做现场调查,就将卡拉判处死刑。伏尔泰听说后,对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行为异常愤怒。他亲自调查事件真相,把这件冤案的调查报告寄给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谴责法国天主教会。”请回答:“卡拉案件法院最后会怎么判决呢?伏尔泰的行为给我们哪些启示?”通过这些问题设计,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提高。
  
  三、激活思维,以问拓展
  
  现代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历史学科作为中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技能,变学生的狭隘性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西班牙君主忠实地支持哥伦布,投人大笔资金为他装备远征队……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由可靠的水手和饱经风霜的能干的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帕洛斯启航。――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提问:①请根据材料判断,西班牙君主对哥伦布的远航持什么态度?如果哥伦布生活在1492年的中国,中国帝王对他的远航又会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中国帝王持此态度的原因何在?②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横渡被称为“黑色海洋”的大西洋的时候,只有三艘帆船,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请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支撑哥伦布远洋到达大洋彼岸的信念有哪些?其中哪一条对你的感触最深?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拓展了教材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去创造、探索,而且使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之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入竞争,以问探幽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恰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例如在讲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节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分别以美、德、英、法四国代表团成员的名义分成四组,召开国际会议,分析讨论本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状况、原因和帝国主义特征。然后由各国代表阐述,并允许其他代表团成员质疑辩论。问题和规则一宣布,全班开始热闹起来,有翻书的、有记录的、有讨论的。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了一回,随后又出现了激烈的短兵相接,黑板上不断变化的分数就说明了交锋的激烈程度。就这样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学生的历史理性得到了提升,并逐渐生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表扬、赞赏的眼光投向每个参与的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和激情。
  
  当然在历史课堂有效提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问应从教材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正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不能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有点石成金之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联系起来,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3.提问应从科学的教育教学原理出发,要有启发性、开放性、深刻性,切忌平、淡、浅、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
  
  4.有效提问需要有效评价。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教师提问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应当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提问的效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评价可分为激励性评价和否定式评价两种形式。新课标强调激励性评价,并没有摈弃否定式评价。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式方法,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深层次思考。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成功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