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7:56 影响了: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会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对语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个语文教师的成熟,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的成熟。成熟的课堂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的节奏,烘托课堂和谐的气氛,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怎样的教学语言是成熟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一、生动活泼的描绘性
  对课文中精彩部分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以描述,使抽象的东西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分析《孔乙己》中“踱”这一走路姿势,用描述性语言:“踱”就是昂首挺胸,双手后背,迈方步。更好的解释为:标准的“踱”步,正像早晨从鸡舍里刚刚放出的公鸡,抖擞过全身之后,扇展两翅,随后拉开架势,凌傲一切的迈步姿态。这样的描述会使学生脑海中产生活脱脱的形象,再由这一动作去看迈“踱”步的人走过“短衣帮”成群的店面的神情、心态,去领会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较隐含的问题,就容易多了,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用自己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春色,引领学生体会春天的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接下来,又引导学生背了两首描写美好春光、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们带到浓浓春意中,去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二、简练、准确的概括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可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简练、准确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智慧,触发学生灵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仍以《孔乙己》文中的“踱”为例,对“踱”的意义概括:表现了“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阶级分明的环境。
  三、承接、过渡的连贯性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到一种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考虑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在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有些课文要分好几节课才能学完,更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连接。同样,在一堂课内讲述的各部分内容之间也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这样才能使每节课自身之间及课与课之间融为一体。让学生听起来有整体一贯的印象。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当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言:在那时的“我”对那样神奇而美妙的“百草园”感到无限的热爱,而后所要去的“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我”对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结合着对过渡的分析,两部分就很自然地搭在一起。
  四、深刻、独到的启示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更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高学生的觉悟。语文课堂是人文课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引申,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较全面的分析之后,我提出:小若瑟夫长大后对于勒会怎样这一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出若干不同的情形,而后我因势利导,归结为:一向对于勒持同情心的小若瑟夫由于社会的原因,长大后对于勒也不会好――当然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学生就会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家庭原因和社会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学,艺海茫茫,注重课堂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尽显风采。一位优秀的教师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增强讲课的魅力,而且更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领域,愿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会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