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在探索中超越|探索与超越议论文
 

在探索中超越|探索与超越议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0:24 影响了: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500年南风古灶窑火不熄,漫步祖庙、梁园,聆听琼曲粤戏,赏观武术秋色,千年古城尽展岭南文化风采。佛山,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佛山,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当佛山这一座站在经济改革开放建设前沿的千年古城与新的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不期而遇,又将演绎出怎样一幅经济进步与教育发展互为促进,千年岭南文化底蕴与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相互融合的美好画卷呢?
  为此,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佛山,走进课改风景的深处,剖析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和力量,感受佛山人给新课改富有创意的诠释与震撼心灵的启示。
  
  A 全景透视:课改生成魅力
  
  我们无法进入到佛山的每一所学校,也无法深入到佛山的每一个课堂,更无法倾听佛山每一位师生对于这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个性解读与真情诉说,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的将我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听到、看到、感受到的课改生成的魅力,呈现给读者,并揭示其生成的动力。
  1.魅力镜像
  2002年的秋天,对于佛山教育来说,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从这个秋天开始,佛山市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至2003年秋,课改实验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这次课改实验,对佛山人来说,是个从迷茫到领悟、从探索到超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佛山人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课改为
  抓手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变革带来了变化,气氛衍生成气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都在深深地感受着课改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体味着课改的魅力。
  镜像一:三个转变
  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在新课程中,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效。
  南海区九江镇中学大力倡导自学、导学、助学、促学的“四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在内容、方法、过程、手段、效果五方面的优化。禅城区白燕小学建立了各学科的“双主体”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如数学科的新授课模式:创设情景-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这些模式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新课改有效实施的保证,也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
  南海大沥实验小学教师周锦萍在这种转型中的思想历程很有说明意义:
  教育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的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堂不是教师口若悬河、展示才华的舞台,而是学生激扬个性、发展生命的天地。我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认为:课堂是老师的,班级也是老师的。学生始终只能“束手旁观”,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班务怎能管理好呢?我开始反思:必须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下,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必须利用崭新的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交付,尽快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于是,我开始尝试“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的“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把可以托付的教学和管理都托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话是:“自己动脑筋想想看!”“换个角度想一想!”“谁来给他出出主意?”“谁来评一评?”“大家都来夸夸他!”“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真正做到学生能学的自学;学生能教的让位;学生能说的给机会;学生能做的让其做;学生不懂的鼓励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学生们再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主人。眼前晃动着数十只高举的小手,耳边充盈着兴奋不已的声音:“我来说!”“我来做!”“我来演!”“我同意!”“我反对!”“我认为,”……在亲密的交流、激烈的争论、生动的表演、中肯的评价、真诚的鼓励中,学生们眼界变得开阔,头脑变得睿智,生命得到发展,个性获得张扬。老师教得从容自若,学生却更乐学、会学了。一次,一位外校老师听课后问我:“你们班的学生是挑选过的吗?怎么好像特别聪明?”我知道,孩子们萌发出来的喜人的创造和学习热情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结果。当孩子们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当他们的需要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学习的动力就不仅仅来自外在压力,而更多的是内在的需要,便能引发出更多的创造。
  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单一转向多样。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的生命,学生是否会学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有“教案”也必须有“学案”,是“讲堂”但更应是学堂。推行新课程以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死记硬背等现象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
  在佛山市华英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走向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合理“解读”,倡导“创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南海区九江镇中学独辟蹊径,以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团结努力、扩散思维、独立解题为原则,提倡“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展开创新翅膀,放飞科学梦想,深受学生欢迎。这项活动的精神迁移到课堂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人际关系――由功利化转向人文性,由各自为战转向团结协作,由对抗转向和谐,由磨擦转向融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南海大沥实验小学校长许贤苏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人际关系的变化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在课程改革中,大沥实验小学潜心构建绿色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学得快乐,玩得开心;让教师们身心愉悦,工作热情高涨。学校始终强调服务意识,领导是服务,管理是服务,教育更是服务。校长要善于为教师服务,教师要勤于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在共同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构建起校内校外的良好人际关系,全校70多位教师无人思走。各级部门对学校也十分关心,提供了很多平台、很多机会,大家同心协力搞课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很快。教师的专业水平“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也提高很快。学校向教师倡导 “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朋友”。因此,在尊重、关爱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的同时,教师把家长当作了朋友,通过互相访问、通信、电话联系、家庭联系手册等途径,想方设法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热情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在家校双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学校为教师提供贴心服务,教师为学生创设贴心服务,绿色人际关系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该校教师扶有连对此也有深切的体会:
   学校是一个全新的“大家庭”,大家都为这个“大家庭”而努力、而拼搏。你有事,我来帮;你有困难,我愿意帮助你;你在前头上课,我在后面支持。“家庭”里人多,但融洽。“家庭”里思想多,但关系好。这就是学校自始至终都提倡的“构建绿色人际关系,营造绿色人际氛围”的治校理念。我能在短短几年间,得到长足的进步,绝对离不开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资源共享,我是因享受集体智慧、集体温暖而促使我的自我发展历程事半功倍的一位真正的得益者。正所谓众志成城,大沥实验小学的整体阶段性飞跃,其实也无不体现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镜像二:三个提高
  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课程改革成功的显著表征。
  教师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表现在他们大都不再拘泥于教案的程序机械地展开教学,而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顺德区容桂小学教师张春福潜心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矛盾,就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精”与“博”、教学方法的“悟”与“练”、教学结构的“简”与“繁”、教学评价的“放”与“收”有了准确的把握,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海区桂江一中教师彭继江在《广告,你好》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为自己的学校、班级或食堂创作广告语,并将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流、评析,让学生在掌声中获得创作成功的成就体验。
  禅城区张槎中学教师李思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新写作思路的点拨,从个性化立意、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体裁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顺德一中德胜校区教师龙红在上《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课时,设计了“发布新闻、阅读课文、合作交流、演绎分析、情景探究、落实分布、课外延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感悟,协作学习,使课堂呈现出 “学生自信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多了,共性与个性协同发展了”的教学风景。
  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教学技能的迅速提升,最终表现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佛山市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并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并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努力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顺德区翁�中学原来是一所乡村薄弱学校,他们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础知识的过关,重点关注培养合格学生,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中考及格率名列顺德区前茅,教学质量大幅攀升,成为顺德区的一所品牌学校。
  南海区狮山镇狮山中心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以“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研训一体化,学用一致、注重实效”为特色的双环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这所在2004年9月才由7所乡村“麻雀”小学合并而成的农村小学在当地迅速崛起。仅2005学年第二学期,该校师生就有50人次荣获国家级奖励、12人次荣获省级奖励、31人次荣获市区级奖励。
  佛山市四中2002年秋初一级新生共420人,由于这届学生小学毕业时已取消全市统考,按地段就近入学,因此学生素质、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但该校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采取“严、实、活”的教育方法,追求“多、精、妙”的教育形式,营建“真、善、美”的育人环境,3年后,该年段学生在中考中6科文化课的平均分超过区平均分,达到市普通高中正取线以上的有286人,占69.6%。
  师生素质――课程改革为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和个性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2005年8月,佛山市成为广东省第二个教育强市,全市100%的区、镇(街)都成为教育强区、强镇。一年之后,同样又是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佛山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试点市。仅以2006年为例,佛山全市高考上线人数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全市参加高考34072人,其中上本科线以上12912人,比上年增加1375人,增幅11.92%,创历年最高水平,700分以上910人,居全省第3位;全市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质课和课改教学论文等共有116项获国家级奖励、448项获省级奖励,学生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中共有3537人次获国家级奖励、322人次获省级奖励。
  佛山的课改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学观念,保证课堂教学创新的正确导向;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活动;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推广。由此带来的,是整个佛山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师生素质的显著提高。
  2.魅力透视
  魅力来自于佛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来自于佛山五区合并后不断融合的成长,来自于课改所带来的蓬勃气息与教育生命的昂扬。
  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有领导机构,有专项经费,有实施策略。2002年8月,佛山从市到区、镇、学校成立了各级课改领导小组,建立起分级管理、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市教育局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建立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机制,课程改革专家指导机制,新课程教材的选用机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评估机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保障机制,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至2006年底,佛山市各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推动课程改革的文件达78项,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区域一体
  2004年,佛山成功实现五区合并。这给佛山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带来了新的机遇,解决了过去各区各自为政、资源信息分散的问题,形成了“大教育、最优化”发展格局。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之下,区域之间的师资培训、课题研讨、专题研究、教学教研交流大大加强;教育城域骨干网的建设,使五区教育信息网实现了互联互通;至2006年底,已成立了19个学科资源库,这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方便实用,覆盖了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学科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库,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教与学资源;各种教学活动,如教材分析、科研测试、学科竞赛、质量分析等,进一步加强了一体化的质量监控。
  区域一体化使佛山原本就具有一定规模并在全省领先的教育信息化优势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各校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网络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开发、积累、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扩大了教师视野,激活了师生的学习潜能,尤其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又有力支持了新课程的实施,为推进课改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证。
  区域一体化,还使佛山实现了全市优秀师资、优质信息共享。特别是高明区和三水区,以此克服了过去高素质专业教师不足、教科研力量不强的问题,在跨区域的各种交流中,实现了自己的飞跃。一批批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了镇属学校,给镇属学校带来课程改革的春天,让他们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创出自己的特色,更多的农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城乡均衡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因受到地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农村薄弱学校成为前进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之一。面对这一难题,佛山通过积极开展城乡互动,强弱互动,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2004年3月,佛山市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农村教育工作务必完成五大任务: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优质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
  “校校有电教室、人人会电脑”在佛山的农村学校早已不是梦想。佛山市的中小学基本能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纳入中考范围。目前,全市拥有计算机9.1万台,生机比达到7.7∶1,303所中小学校建成了校园网。
  多维互动
  课改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广大师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工作,为亲身感受课改,了解实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深入课改第一线,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课改进展情况,解决课改面临的问题。课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课改师资培训体系。为突破课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市、区、校三级上下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攻关,确保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全市先后有200多人参加了国家级培训,1500多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新课程培训,所有中小学任课教师全部经过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至2006年底,全市各级部门共举办培训1000多场次,培训近20万人次;参与学科研讨活动约1万人次。
  为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聘请全国和省内有关专家指导课改工作,培训课改骨干。如顺德区几年来邀请300多位专家、教授和优秀教师讲学,举办各种活动500多场,从“走进思想”到“走进教材”再到“走进课堂”,培训工作逐步深入。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视导,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指导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经常参加各种观摩交流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比。在这种多维互动中,佛山市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推进,站在全省课改的前沿。
  
  B 胜景解读:课改焕发活力
  
  整合,是新课改的鲜明特征。教育理念需要整合,课程实践需要整合,教育科研需要整合,资源开发需要整合,各个渠道的有机整合才能形成绿色的课改生态。新课改文化生态的有机整合,通过两大通道在佛山集中显露了盎然绿意:一是以校为本的整合,我们称之为“校本立交桥”;一是以人为本的整合,我们称之为“人本立体画”。它们是佛山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最亮丽的两道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新课改中独特的佛山风情、佛山本色和佛山视野。
  1.校本立交桥
  立交桥,原指立体交叉的桥梁。它架设在交叉路口,以便车辆安全通行,形成了城市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以此为喻,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佛山胜景之一就是以校为本,在课改这个有机平台上搭建了一座座各具风情的“校本立交桥”。校本立交桥主要由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这三大主桥构成,以学校为基地,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以及“学校―社区―家庭”多方互动的特色校本体系。它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升学校品位,打造特色校本文化。
  校本培训,引领观念更新
  新课改,需要新理念。在课改中,佛山市摸索出了一条引领教师观念更新的有效途径,那就是: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不仅带来兴奋,也伴生迷茫。作为课改主力军的教师,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效果,因此,师资培训成为课改的关键性因素。
  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培训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立足点和衍生点。2003年制定的《佛山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意见(试行)》较早地把握住了校本培训这一适应师资培训趋势的有效形式,意见指出:“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和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作为有别于院校集中培训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已成为师资培训的方向。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形式的研究。”
  佛山市的校本培训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有依托校本教研的研训一体化培训,如专题研讨、课题报告等;又有“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式培训,如专家讲座、校际互动等;也有基于教师共同体的互助式培训,如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等;还有基于网上资源的共享式培训,如网上教研室、资源库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立足校本而又不拘泥于校本的培训思路:引入专家培训,更新理念→立足校内培训,创新内容→走向校际交流,生成活水。
  新培训,生成新理念。受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启发,佛山市实验学校生成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每个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服务,为每个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基。让每一位教师成功,让每一位教师快乐;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受新课程“科学发展”理念的启发,顺德一中初中部(德胜校区)形成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一生发展而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而铺路,为学校未来发展而改革。”为此,该校致力于营造全新的“绿色校园”。受新课程“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教学”理念的启发,佛山市华英学校以“和谐教育”为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轻负高质”的特色办学之路。
  新课程培训的关键在于唤醒、塑造和保护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自觉践行、勇于建构和推陈出新,因此,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就不能仅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更应该与新课程一路同行,感受新课程的变化,甚至是引领着的,享受着的,创造着的。佛山课改实践表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让全体教师真正树立起终身发展观和生本教育观,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育品质。
  校本教研,促进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新观念新思维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呢?这就需要校本教研来贯通、落实、巩固,并加以完善、发展。
  校本教研是基于教学实践、基于教学问题、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研究活动。佛山课改风景中的校本教研,其突出之处就是注重培养绿色教研文化,催生校本教研共同体,在同伴互助中激发并深化个人反思,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
  创立绿色教研文化。绿色,意味着生机勃勃。绿色教研强调这样一种基于绿色理念的和谐共生,它依托在由绿色校园环境、绿色人际关系和绿色评价体系所构成的绿色文化的基石上。
  南海的绿色教研文化的定位和创建活动无疑值得借鉴。2003年,南海区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南海教育创新行动纲要》,并以全国首批“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为依托,提出了“建设教研共同体、培育绿色教研文化”的校本教研发展思路。这种发展思路可以通过对三个关键词的描画充分展现出来。
  ――制度建设。即在校本教研中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为此,南海区出台了《南海区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引导学校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学校都出台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方案、管理办法和奖励制度等。
  ――文化塑造。制度保障和规范了校本教研,文化则给校本教研提供了力量与生机。南海区校本教研“不只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小空间里,而是以制度化的方式督促建立一个以学校为圆心、以不定长为半径的一个大圆、一个网络、一个立体的互动环境”,从而形成了以校级为基础、以片级为平台、以区级为支撑的教研共同体,并初步培育出了绿色教研文化,促使校本教研走上资源信息化、专家本土化、研究现实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通共生。南海区着力于校本教研常态化,通过制度、资源、人才等各种融通渠道,聚焦教学研究,不断促进制度创新和文化积累,实现校本教研的时空跨越,推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与共赢。在绿色教研理念的引领下,南海区的校本教研蓬勃发展,为南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创新联教研讨模式。联教研讨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教研机制。佛山市实验学校在联教研讨上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推广。为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该校一开始就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然后在实践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和课题实验等四项措施加以落实,同伴互助又采取了联教研讨、教师论坛、师徒结对、为上公开课的教师“诊课”等四项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联教研讨课活动。每学年该校都要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联教研讨课活动。其程序如下: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选择同一个课题上课,在各自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说课,然后轮流执教,最后,提炼出上某类课的教学模式,并存入教学资源库,供同事参考。其要求是:上一次课研讨一次,后一个教师要在前一个教师上课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还要努力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联教研讨活动,使每个教师都身临其境,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了以集体的智慧推动教师个体的发展。今年初,“禅城区联教研讨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在该校举行,该校在传统的“同课多研,打造精品”联教研讨的模式上,又提出并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联教研讨模式,推动了联教研讨模式的发展。
  创设教研反思平台。教研需要反思,反思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平台。反思包括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在校本教研中,个体反思无疑是最本质、最深刻、最具原发动力的,它是群体反思的基石。没有反思的教研不可能真正进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佛山课改的反思平台层出不穷,常见的有:教育教学沙龙,教师论坛,校本刊物,网上教研论坛,教育博客,等等。
  大沥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曾经这样写到:“‘教育教学沙龙’的气氛轻松和谐,它让老师们都能够随机、积极地反问自己的教育教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样?……一次看似简单的谈话活动,却让每一个参与的教师受益匪浅。我深深的觉得‘教育教学沙龙’是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的‘绿色通道’。”形式各异的教研反思平台,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表达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分享信息,交流、展示自己在教育叙事、教学观察、课改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独到见解,有效地扩大了教师的参与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课程,拓展资源融合
  课改对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不再仅仅是考场、教育教学场所和国家课程的执行基地,它还是课改和教研的实验基地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基地和各种课程的融通场所;教师的角色也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同时还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和促进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学校和教师的新角色定位谱写了新篇章。
  禅城区东鄱小学与顺德区西山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两个极有比较意义的典型个案。一个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办小学,一个是顺德区的品牌学校。面对课改,他们都表现出敢为人先的自信自强,交出了不简单的素质教育答卷,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课改之路。如果说西山小学自始至终都游刃有余,体现了面对新课改的先天自信,那么,东鄱小学则迎难而上,面对困难勇者胜,在新课改中收获了自信。
  课改给东鄱小学提供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空间。在校长的引领下,教师全员参与,克服了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利用自身临近佛山市青少年宫等丰富的社区资源优势,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开发,自编教案,自编教材,把“四模”(建模、车模、船模、空模)“玩”进校本课程,并以课题研究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校本课程的建设为契机,推动了学校发展步上良性循环的新台阶: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且通过学生这一中介,拉近了与家长的联系。
  西山小学则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该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坚持地方资源和学校优势相结合。作为一所品牌小学,其自身的师资、生源和各种配套设施都较好,最近几年,学校更是大力推进科技教育课程的建设,一方面把骨干教师用到科技教育上,配足配全科技辅导员和科技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更新教学设施,为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二是坚持资源开发和课程实践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科技活动设备,开发学校科普活动网,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例如依托顺德家电、家具和花卉资源优势建立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基于这种全方位的融合与开发,西山小学的科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绽放异彩。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校长的领航下,在教师的积极研究和实践下,佛山各校从自身特色和师生实际出发,主动挖掘和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网络资源,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自编校本课标,自创校本教材,生成了各式各样的校本课程,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校本资源的融合以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
  我们先看看南海区九江镇中学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①健全机构,明确职责;②组织动员,提高认识;③加强培训,提升水平;④总体规划,编写纲要;⑤选定科目,组织实施;⑥课程挂牌,自愿选择;⑦学分管理,综合评价;⑧以点带面,形成系列。正是在这样的有效组织和大力实践下,九江镇中学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形成了以《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感受佛山民间艺术》为品牌,涉及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等五个方面数十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立足校本,明确目标,灵活规划,形成机制,佛山市校本课程遍地开花结果:佛山市第十四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列,顺德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的人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广东碧桂园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南海区南海师范附属小学的民乐校本课程,高明区沧江中学的《高明》校本课程,禅城区石湾三小的“娃娃粤剧团”……
  2.人本立体画
  以人为本,是佛山课改的另一鲜明特征。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发现人的价值,不断地发掘人的潜能,不断地发展人的个性。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是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如何让教师更有魅力、让学生更有特色?佛山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教育管理走向和谐生成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体会到,若能将“绿色管理”“绿色人际”落到实处,整所学校自然就会有一个和谐、和乐、协调、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有一个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种教学要求、各种教学管理规章条例,都能在和谐的生态中转化为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的内驱力。这是教学管理的“场”,缺少这个“场”,管理就难见成效。
  “场”的形成,需要有新型管理观。佛山市华英学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新型组织观和“人性管理”的新价值观。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规范化的管理,人性管理很可能流于表面。因此,2006年该校完善了教工工作手册,内容涉及教师教学常规、监考规则、评卷规则、“轻负担高质量”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办法等30项规范化规则,要求每位教师严格执行,努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实践证明,人性管理与规范化并行不悖。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趋向于更合理和更科学。
  强化人本意识,变重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是顺德大良各中小学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在“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氛围中,各校领导非常注重教师管理这个第一要素。他们的做法是:领导与教师换位思考,考虑教师是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的,是否感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注重尊重与信任产生的强大的心理力量,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让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从满足成就需要的角度出发,搭台铺路,使每个层面的每个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有显露身手的空间。
  新型管理观下的新型管理方式,取消了量化管理过细过滥的做法,更民主更灵活了。如大良教育组推行学习型的管理,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与时俱进地坚持学习,写好教后记、读书笔记,定期交流发表,帮助教师有计划地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请家长听课,请家长给每位教师的师德和业务能力投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管理模式不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既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重视自下而上的管理。
  这种“软环境”必然催生绿色的人际关系。“把教师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南海区大沥镇许海中学的做法,也是许多学校的重点工作。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教师,尊重每位教师,当教师取得成绩时,及时向他们送上一句祝贺;有分歧、有误会时,多看对方的优点,多拿对方的长处比较自己的不足,多想想对方的困难和善意。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旗帜鲜明地提出:“强化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应将自己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协作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指导者和管理者;把权利最大限度地下放给教师,让教师有专业自主权;关注教师的个性和内在需求,善于和教师进行感情交流,善于捕捉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和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向一线教师倾斜优惠政策,让教师发现自己的工作价值、生命价值,感觉到生命的尊严和专业的自豪感。”
  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结合,其成效是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师本人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和谐自然的管理氛围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立足自主生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有创造的快乐、收获的喜悦,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完美的统一。
  且看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九年级化学,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付美俭)。
  第一节课,教师交代实验安全,由学生预习后到实验室分组自主学习,先设计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步骤再动手做实验。在做的过程中把不明白的地方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达25个,如“高锰酸钾加热后才会产生氧气,是否有催化剂可令它像过氧化氢,不加热就产生氧气呢?”“我们怎样才知道高锰酸钾反应完了?”“导管伸进盛满水的集气瓶,水的排出是因为气压吗?”在第二节课,教师以小组交换问题、相互解疑、归纳总结三个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开展对抗赛,科代表提问,老师做裁判。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答辩过程中解决了问题,既活跃了思维,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增多,参与率提高了。
  ●《比》(六年级数学,顺德区大良北区西山小学马万康)。
  学生自学后,提出以下问题分组合作讨论: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判断两个比成比例?比例的性质跟比的性质用途一样吗?教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比较“4.5:2.7”和“80:2=200:5”以及比、比例的有关知识,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以集思广益,求得解决。这样就把“教师问――学生答”创设成“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花边有多长》(三年级数学,大良西山小学张秋平)。
  揭示课题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了解黑板的周长?知道了黑板(长方形)的两条边长,我们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你能用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吗?结果,学生总结出计算步骤少、不容易出错、可以凑整等比较好的方法。
  在佛山新课改课堂中,这样的精彩片段比比皆是。以情促趣、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这些曾经陌生的词语在老师们的口中渐渐熟悉起来,寻找新思路、新教法,渐渐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反思、再尝试、再反思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与学生正共同进步。
  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李明主任说,现在佛山老师之间的日常话题是素质教育,他们善于做反思性的学习,不再迷信权威,在专家、名教师等的经验交流会中,他们敢质疑、敢发问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对于大大小小的比赛,他们都敢报名、敢表现,整体素质提升得很快。学生的进步更是显而易见的。佛山市实验学校的家长们这样说:孩子的精神面貌变好了,更有自信心了,对学习更感兴趣了,自理能力增强了,也变得活泼开朗、合群了,在家也懂得关心父母了;从孩子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让所有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课外实践注重能动生成
  课外是个广阔的大舞台,我们且看佛山的学生们如何在此载歌载舞。
  课外实践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现在我们应怎样节约生活用水?顺德水域水草为什么会绝迹?“食在顺德”,顺德美食的营养价值高吗?顺德相关执法部门开展了清查蟾蜍销售的行动后,蟾蜍的销售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的生物与环境科学活动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上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走访老人、提出假想、进行水草生长对比实验、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参观自来水厂、调查中国及世界水资源现状、上街派发《节约每一滴水倡议书》……他们写出了一篇篇颇有分量的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多篇公开发表。这些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开拓了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取得了可喜成果。
  课外实践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佛山市第十四中学的一个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实践课是我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它可以增加我对社会的了解,增加我对历史的认识,增长我对科学的见解。该校开设了集邮、陶艺和烹饪课。包罗万象的邮票世界、神奇多变的陶瓷工艺、具有民族特色和东方魅力的烹饪文化,深深吸引着学生们前去探索。这些都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对课本知识的很好补充。
  手掷滑翔飞机、橡筋动力飞机、电动遥控飞机、带铲的垃圾箱、香香卫生间、太阳能机器人、阳光沙发、四君子瓶、书本保险箱、分体式磁性碰碰车、节省隧道、夜光自行车……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均出自稚嫩的小学生之手。禅城区东鄱小学开发与实施“建筑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的“四模”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鼓励与众不同,放飞了孩子们的心灵。学生们不仅体验了“四模”的乐趣,还学到了各门学科、自然、社会、人文知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加强。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自从学习了航模,我的心细多了,因为航模有许多细致活,需要细心才能做好,几个同学一起做,增进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让我们的手脑灵活,开发了大脑的思维。我以后要多学有关知识,长大驾着自己设计的飞机在天空翱翔。
  完成开放性作业也是课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式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还学会了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科学合理地学习。如顺德一中初中部郑碧丽老师让学生自由命题撰写小论文“我说康熙(雍正、乾隆)”,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等),以人物、春节、古文化、民族为主题制作网页和手抄报等。此外还有西山小学郑维佳老师在低年级开展的数学实践性作业,如“和父母一起寻找分类”“设计电视节目单”等,使学生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素养。
  课外实践与地域文化息息相通。地域文化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本地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内容融入实践、学习,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顺德区西山小学依托顺德的家电、家具和花卉资源优势,建立了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在相关领域工作的家长们也成了辅导老师。学生们去中央电视台拍摄录制《奇思妙想》节目前,海绵厂的家长送来了制作奇妙海绵船的各式各样花色繁多的海绵。学生们准备养蚕、养鸡、养鸽子了,养殖场的工人们提供了孵化设备和相关信息资料。陈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也有一个体现花乡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岭南佳果园、蔬菜种植园、鸟园、农具展览长廊,都是学生学习种植、护理水果、蔬菜的园地。通过这些小园地,学生们看到了大世界,他们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了解校园内所有植物的名称、科目、生长习性等,并为它们配上“身份证”。劳动这本独特的教科书,使学生乐于劳动、关注环保,也丰富了生活知识。
  根据学校所处村镇的具体环境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顺德区伦教镇翁�中学大力挖掘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自行研究、设计、编排了《村镇学校德育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研究》。第一期课程内容为:督促某人改掉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向附近单位诚恳地提一条建议;帮助一位老弱病残者;监护村(社区)内一处公共设施;初步学会一门社会生产技术。通过实践,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别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技能,了解知识技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期课程内容为:创作一份公益广告;调查一个市场的秩序;设计一份改善城区某一地点交通状况的方案;体验一个现代小区住宅的文化;评析一宗违法案例。这两期课程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加快实现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
  
  C 远景求索:课改仍需协力
  
  经过5年的历练,佛山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初步形成良性发展态势,认识不断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境界不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在感受新课程所带来的新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困惑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评价、学习质量监控、教师培训与研修制度、学生课业负担、校本教研制度和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其中比较突出的还是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建设。评价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改革与问题同行,问题也在促进改革。可以说,评价是改革的动力,突破新课程评价这个瓶颈,改革的航船才能顺利驶入素质教育的新领域。
  1.探索的历程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实施评价,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难以突破的关键。人们在探索中比较,在探索中总结,也在探索中前进。
  学校评价
  佛山的一些区、镇积极探索对学校的评价指标,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顺德大良街道尝试以多元开放作为学校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中小学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将评价内容分为4项指标:① 基础性指标,这是学校常规工作的标准要求,也是学校必须做到的规范性工作,是评价的主体,如学校的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等;② 发展性指标,以必选指标和自选指标引导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的达到某项目标,如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根据学校的实际作好发展规划等;③ 个性化发展指标,以个性特色为发展的切入点和增长点,形成独特、优化、稳定的教育特征;④ 教育效益指标,按照教育投入产出的比值评价学校,既有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也有体现学生主动发展、张扬个性的评价,并以此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状况作全面的衡量。
  顺德容桂街道制订了《容桂中小学评价暨奖教奖学方案》,主要从常规工作评估、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学校特色评估及集体创新评估等几个方面,以科学的测量方法对学校年度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促使学校完善内部评价制度,同时也对校长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挑战。
  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比较复杂也比较敏感,其评价得当与否,与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息息相关。华英学校对教师采用发展性评价相当成功而且颇具特色。他们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定位是:具有献身、求真、关爱、创新精神,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绿育人的新型教师。学校对教师的正确定位和评价正是使教师在新课程领域不断探索和迈进的关键因素。华英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一套课堂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完满结合。其内容有:教师自评,让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写教学反思;学生评价,在“评价表”中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及总体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检查组评,由学校领导及学科骨干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进行点评;家长评价,在一年一次的家长开放周上听取家长的意见。
  顺德容桂兴华初中设立教师综合素质档案,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注意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顺德容桂街道进行了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验研究,用三年时间制订出《容桂街道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基本标准》,在全镇推广。佛山荣山中学制定《荣山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学生评教问卷调查,以学生评教作为对教师多元评价的一个方面,同时慎重把握尺度,以促进教师发展。
  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各校做得多姿多彩。这里关键在于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在学校生根发芽。华英学校对此做了大量探索。他们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的评价定位,各科组根据学校的总体评价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措施,其中一些科组的做法相当值得一提。如英语科组的“形成性档案袋”利用形成性评价表对学生进行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利用阶段总结、家长的话和老师的话栏目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进步或不足之处,使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不断成长。在期末还有期末总结报告书,使学生对自己一学期的情况有总体上认识。这一做法不仅促进了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顺德大良各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做了多种尝试。他们对学生评价的特点是,个性化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多个维度去评定,而且可以自评、他评、组评等,这些评价很好地成为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大良世纪小学的学习评价是:分项考试(如语文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中低年级分听说测试和笔试两部分;还有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试行免试(即对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免去平时的单元测试);分层考试(考题分基础、反馈、提高三个层次,学生先做基础题,然后按考得是否满意自行选择做反馈或提高题,允许重考,可以给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让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些评价方式颇具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具人性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佛山市第三中学将对学生过程的评价分为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操作方法,实施以后,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家长也感受到新评价带来的新气息和新变化。而顺德建安中学则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成长过程。
  南海许海中学开发了一套符合学校实情的管理软件及学生综合评价软件,它涉及教师和学生档案资料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校德育管理、图书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每个学生都有电子档案,家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在校的表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有个中肯的评价。
  2.面临的问题
  佛山各校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改革,可以说,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重心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带来一种新理念、新气象、新面貌。但毕竟还缺乏整体构思,犹如摸着石头过河,戴着镣铐跳舞。
  要改变教育在漫长岁月里所确立起来的制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制度的转型,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显而易见。对来自改革实践本身的种种问题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如何平衡课程改革与应试的关系?教育面对的是功利社会、学历社会,“应试”的社会文化还相当强大,课程改革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如何分解下去,最终化为我们的自觉教育行动?既然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指导性的、具体的评价系统,那么,课程改革将难以深入推进,特别是考试制度不相应改革,应试教育有可能全面复辟。
  如何总结学校的经验,在目前的基础上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是摆在佛山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3.突围的方略
  经过5年的奋斗,佛山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由兴奋转为深思,人们心中涌动着的是反思脉流,他们在酝酿着新的谋略,在困惑中突围,让课程改革能把根深深地扎牢,展现其不竭的生命力。
  2007年5月,佛山市召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会。作为全省第一个对新课程进行全面总结的地级市,佛山将以此为契机,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佛山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年福针对如何大胆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提出了看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之一。我们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以考试分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实行多元化、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建立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绝不仅仅是‘升学率’,而应重点衡量‘发展率’,重点看其为学生成长做了什么,为教师发展做了什么,为学校发展做了什么;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要重点看他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否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要重点看他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的潜能。我们要制订出有助于推进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价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与此同时,佛山市出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与之配套的是《初中生综合表现评定实施方案(试行)》。
  《初中生综合表现评定实施方案(试行)》包括佛山市初中生综合表现评定指标体系、各学期模块单项总评分值表、综合表现评定分值表、初中阶段模块单项毕业等级分值表、初中生综合表现评定手册(样式)和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定总表等,要求以学生日常表现、成长记录等实证性材料为依据,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综合评定,不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而是以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5个模块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表现评定以学生的成长纪录为基础,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既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综合表现评定将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表现出佛山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决心。他们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得到突破,探索建立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和逐步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同时也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以考试分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实行多元化、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建立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
  同时,佛山市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不断发挥评价对教师的教育、激励与改进的功能,使每位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深切反思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佛山市教育局局长冯彦荣对义务教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路,他特别强调,要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要顺应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长期目标与短期行为的关系。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去规划、构建教学质量体系,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学习目标、质量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二是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的关系。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一定会得到提高。三是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标志。既要重视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公平公正评价教师,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要重视情感激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努力创设科学、民主、人文、和谐的管理氛围。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是教育理想,也是国家理想。美好的理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靠近。5年的时间相当短暂,但正是这5年,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走进了佛山校园,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使佛山的教育有效地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佛山,经过新课程的洗礼,作为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的第一个教育现代化试点市,正在迎来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相信未来的5年、10年、20年,佛山还会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答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