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语文教材中的批判性阅读取向考察]艺术考察报告总结
 

[语文教材中的批判性阅读取向考察]艺术考察报告总结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5:02 影响了:

  伴随着全球化、个性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信息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使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纷繁多样的各种信息。处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一个中学生,也可能每天都会被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所包围。那么,他该如何处理它们,也就是如何阅读这些信息呢?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但如何阅读,可不是完全能够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决定于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能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所谓“阅读能力”,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鉴赏者取向”式的阅读,一种是“语文教师备课样式”的阅读。[1]也就是说,一是能够欣赏作品的高妙之处(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看来也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是能够按语文教师用书、以一定程式来阅读文本。毫无疑问,这两种阅读能力,用以应付考试,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而用来处理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的信息,就要捉襟见肘了。有鉴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适时提出新的导向: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诸条,共同凸显了一种新的阅读取向:批判性阅读。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和日本著名教育家实水舆提出的已受到公认的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看法基本一致:
  批判性阅读是指把书面文字中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作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2]
  应当说,这种阅读,既着眼于方法和能力,同时,又可对学生的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而不盲从的个性,形成主体人格,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真正地实现了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承担着课程内容教材化使命的语文教材,能否将批判性阅读这一新的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落实到教材内容中去,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现在,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目前在全国仍最具影响力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在此方面的教材设计。
  整体来看,这套教材在此方面的教材设计既有长处,也有不足,瑕瑜互见。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该套教材中,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取向,批判性阅读得到了大力提倡,而且不少地方的设计是很有力度的。
  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共选取古今中外有关动物的名篇五篇:《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和《狼》。编者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和动物的关系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则进一步凸显了这种批判性阅读精神。本单元选文也为五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除了选文的文本内容本身就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精神形成而外,编辑还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
  这些是从教材编辑的宏观角度来说。从细部来看,也有一些合用的设计。如7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课后的第二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可贵的是,编者还加了提示: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学生随意言说而导致文本不能真正被解读的现象。
  但毋庸讳言,关于批判性阅读的设计,教材中也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从教材中的选文系统来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规定的“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这个要求,整套教材中的选文也基本上都体现了“文质兼美”取向。这固然有必要性,但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形成了障碍。因为阅读这类作品,基本取向应该是鉴赏,而非是批判。
  其次,从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来看,倡导学生用批判性取向来阅读文本的力度还不算大。由于本套教材助读系统的弱化,现主要分析一下教材中练习系统设计在此方面的不足。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有不少地方应该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来阅读文本的,却让学生用其他取向来阅读。
  如大力倡导批判性阅读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狼》一课的练习设计: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略)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我们知道,当今所倡导的批判性阅读精神,特别强调一种问题意识,即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联系自身和社会进行思考如“假如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应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但上述题目显然还未向此方向拓展。
  同样,也是大力倡导批判性阅读精神的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几篇课文后面设计的练习题,也并未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批判性阅读,而是停留在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说了什么,写法如何如何好这个层面上。举第15课《短文两篇》的第四题为例: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从题目设计来看,编者仍是希望学生欣赏文章,而非按单元提示中要求的那样批判性地阅读文章,看作者培根在文中说的读书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
  与教材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相反,第二个问题是,有些不大需要刻意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地方,却要求学生这样做了。再如8年级下册第13课《旅鼠之谜》的第二题: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其实,对如此常识是无需刻意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读的,真正需要如此解读的,是“人类应该怎么办”的措施而非“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教材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批判性阅读,但却未给予一定的对话约束和相关知识的有效指导,致使批判性阅读精神失去了工具性支撑。
  如8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的第三题: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此题让学生批判性阅读夜读故事这一段,是很合适的。但由于教材缺乏指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很可能会在各抒己见的争论中成为随意言说,好像怎样说都对。这样,在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旗帜“保护”下,一味让学生“自圆其说”,实际上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是很不利的。如果加上一些“形散神也散”的当代散文理论知识作指导,让学生看出汪曾祺先生在此的笔法之妙,批判性阅读的落实就会容易一些。(这里顺便插一句:编者在参考答案里提出的“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也行”的“多元解读”,在此并不科学,因其对应该统一也可以统一的东西进行了“多元化”的不适当处理。)
  鉴于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在课程改革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应该在所作出的成绩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加以改进,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5.
  [2]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83-184.
  
  注:本文属河南平顶山学院科研基金启动项目“新课标与新教材研究”。
  毋小利,男,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