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白银骑士]牙狼白银骑士
 

[白银骑士]牙狼白银骑士

发布时间:2019-02-12 04:10:34 影响了:

  他出身寒微而不坠青云之志;他运交华盖却知天乐命;他入赘豪门仍独善其身;他心生迷茫却不妄自菲薄。他发端于欧洲,拥有拉美血统的名字,远走北美方才功成名就,却时刻心怀衣锦还乡之梦,他就是声名遐迩的阿尔卑斯快骑――瑞士莫瓦格公司“皮兰哈”系列轮式装甲车。本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展现“皮兰哈”系列轮式装甲车研制背景和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诸位同好研究瑞士人高超的商业运营思维以及操作模式,进而探讨欧洲大型地面武器的设计思路和经验借鉴。
  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模式、编制理念的地面武器设计思维,在后来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左右着世界地面武器发展的潮流。直到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华约的分崩离析,使国际格局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事领域的进攻和防卫体系由重装甲全地形作战转向以快速反应为主旨的轻装甲区域作战。轮式装甲车以其快速机动能力、低廉的采购费用和简易的后期维护而受到各国陆军的普遍重视。瑞士莫瓦格公司在此期间研制的第三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族成为世界地面武器界的佼佼者,不但继续享誉美洲市场,还得以返回欧洲大陆。独立潜行了近二十余年的“皮兰哈”也终于迎来了光彩眩目的白银时代。
  
  东风有意周郎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人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下简称:北约)盟国的导演下,华沙条约组织(WTO,以下简称:华约)迅速解体,整个东欧迅速脱离了前苏联的控制。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趁虚而入,导致东欧的政治格局陷入动荡之中。南斯拉夫由于民族成分复杂、相互之间积怨已久,成为这场政治动荡的急先锋,并且很快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战火的蔓延导致难民大量涌入西方社会,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超出了“导演们”的预料,北约盟国不得不派出大量维和部队进驻巴尔千半岛。多国部队的联合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了遏止了巴尔干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暴露出北约盟国之间武器装备存在的大量问题。长期以来,北约盟国之间基于自己利益的原因,在武器发展技术规范上统而不一,在油料、弹药等后勤保障和武器维护保养上各自为政。以至于北约理事会一个名叫查理・德拉曼的高级官员毫不讳言地说:驻扎在波黑地区的(北约)军队,缺乏长期持续作战的能力。
  1992年5月,北约组织陆军顾问团委托一个专门的专家委员会,由后者对北约陆军的联合作战能力进行调研和审查,并起草一份参谋部概要。这个被命名为N1AG41的专家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工作,在1993年9月完成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应由北约盟国共同制订标准研制未来的“多用途基型装甲车”(MBAV)。这种车要求可以满足2000年以后的作战需求,具有采购成本低、维护简便、良好的战略/战术机动性、对小口径武器近距离射击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可以改装为多种特定作战车辆。报告特别提出,这种车辆不要太复杂、不要太昂贵。这份报告还得到了北约组织工业顾问组的响应,毕竟冷战结束后大量军事装备项目搁浅,各大军火商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北约的欧洲盟国是“多用途基型装甲车”最热烈的响应者,当时有四支欧洲武装力量在开展相近的装备计划:意大利以“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为底盘的轻型装甲骑兵团装备,联邦德国的“多用途装甲车”(GTK)计划,法国的“模块化装甲车”(VBM)计划以及英国的“战术侦察装甲作战装备需求”(TRACER)计划。除了意大利已完成装备外,其他三个装备计划还处于战术规范拟定起草阶段。在“多用途基型装甲车”的技术规范之下,实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北约组织所有成员国陆军装备步调一致,前景似乎十分美妙。然而,矛盾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以美国为首的一批国家强调“多用途基型装甲车”的战略机动性要以C-130“大力神”运输机作为衡量载具(18吨承载能力以内),德国和法国则指望以空中客车正在研制的A-400M运输机作为衡量载具(25吨承载能力以内)。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强调“多用途基型装甲车”的防护能力为有限防护,而欧洲人则强调要尽可能拥有最好的防护。车辆战术指标的不统一使军事工业界也分成了两个阵营,执行欧洲战术规范的军火商占多数,而执行美军战术规范的数量很少,瑞士莫瓦格公司算是其中名头最大的一个。
  
  变形金刚
  
  就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就“多用途基型装甲车”展开技术论证,还在争执轮式车辆和履带车辆孰优孰劣时,莫瓦格公司已经跟着星条旗上路了。1993年底,莫瓦格公司在“皮兰哈”Ⅱ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三代“皮兰哈”的研制工作。针对北约组织“多用途基型装甲车”的技术要求,莫瓦格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工作:
  对于现代作战环境下士兵携带战备物资大幅增加的问题,新一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将有效载重提高50%,达到6吨以上。同时保证“步兵战车”车型的战斗全重在18.5吨之内,可以用C-130“大力神”运输机进行战略机动。
  在保持“皮兰哈”轮式装甲车外形尺寸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车辆内部空间,使车辆内部有效搭载冗余不小于10立方米。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搭载C-130的要求,同时又可以满足长期持续作战所需大量辎重的需要。不过,传统的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在研制新一代轮式装甲车时,要求车辆内部有效搭载冗余不得小于12立方米。
  针对轮式装甲车战斗全重大幅提高的问题,决定采用全新的动力系统。除了前两代“皮兰哈”标准配备的底特律柴油机公司6V-53TA柴油发动机外,还可以选装康明斯公司在6CTA8.3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的6CTAA8.3-T350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了20%以上:或者可以选装卡特皮勒公司的C3126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结构十分紧凑。同时,考虑到开拓欧洲市场,新一代“皮兰哈”还将德国安特优(MTU)公司的6V183-TE22柴油发动机作为标准配置,这种发动机是“欧洲动力组件”的选装机型,在欧洲陆军中有较大的保有量。
  优化新一代“皮兰哈”的传动系统,采用更新型的全自动变速器,最大限度地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三种美国发动机匹配的都是美国艾里逊公司的全自动变速器:底特律6V-53TA柴油发动机配备的是MD3560P;康明斯6CTA8.3柴油发动机匹配的是MD3066P;卡特皮勒C3126柴油发动机匹配的是MD3066。德国安特优6V183-TE22柴油发动机匹配的则是德国ZF公司的Ecomat 6HP600。
  针对车辆战斗全重增加影响新一代“皮兰哈”通过能力的问题,莫瓦格公司决定采用法国米其林公司更新型的XML系列12.00/R20或者固特异公司365/80R20型低压宽截面防弹轮胎。在采用中央充放气控制系统(CTIS)的情况下,新型轮胎的最大接地面积提高了将近20%,有效降低了车辆对地面的压强。
  考虑到车辆战斗全重增加、动力输出扭矩增强、行车最大 时速提高,特别是车辆的作战区域要适应城镇人口密集特点,瑞士莫瓦格公司向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寻求合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应用在第三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上,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针对冷战结束后陆军的作战区域向城镇延伸、要对建筑物内近距离射击提供有效防御的问题,新一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除了车体高硬度装甲钢板的防护外,还在车体内部特别是载员舱的侧壁和顶部敷设一层防碎片复合衬层,并且将车辆附加装甲设计成模块。譬如,车辆前部和顶部的防弹模块是由凯芙拉和陶瓷装甲构成,用螺栓紧固在车体之上;而底部则可根据客户需求安装防地雷模块。
  针对地面轮式车辆红外特征过大的问题,莫瓦格公司对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的热信号,防范智能武器的瞄准和攻击。
  考虑到作战环境的变化以及科技的成熟,莫瓦格公司决定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油气弹簧应用在新一代“皮兰哈”的悬挂系统上,比传统的螺旋弹簧具有更大的悬挂行程。既可以保证车辆在糟糕的地面上具有良好的通过能力,又可以降低车辆高度以便装载在C-130狭窄的机舱内。
  尽管设计和试验工作极为繁琐,但是因为第三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最大限度地继承了“皮兰哈”Ⅱ的成果,因此整个工作进展得十分迅速。1995年底,第一辆“皮兰哈”Ⅲ就在莫瓦格公司完成试制。随后开始进行道路试验工作,并且安排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生产第二辆,交由加拿大陆军进行装备试验。而此时,法国和德国还在商议是否接受英国作为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计划的合作伙伴。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瑞士莫瓦格公司在研制“皮兰哈”Ⅲ之际,还特别根据欧洲人的地面武器思路,开发了一种10×10驱动的大型轮式装甲车,以作“皮兰哈”Ⅲ轮式装甲车的备用车型。不过,这个“十轮男巫”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反倒是根据美国思维设计的“皮兰哈”Ⅲ轮式装甲车后来得到相当多欧洲国家的采购订单。
  
  巴黎之夏
  
  1996年,对于欧洲地面武器工业界而言,无疑是让人极为兴奋的一年。一方面,传统的欧洲三大军事强国德、法和英三国政府决定拨出专门的预算,推进新一代陆军轮式装甲车族的发展;另一方面,加拿大陆军决议再采购一批不低于200辆第二代主战坦克和500辆新型轮式装甲车,并且声明这份订单将邀请全球所有的军火供应商前来投标。几乎所有的地面武器装备供应商都应声而动,于是当年代表世界陆军装备发展潮流的“96欧洲萨托利陆军装备展览会”就成了争奇斗艳的舞台。东道主法国人大出风头,地面武器公司展出了“维克斯特拉”(Vextra)轮式装甲车,雷诺车辆公司展出了X8A轮式装甲车:意大利人从来不愿缺席任何凑热闹的场合,依维柯・奥托地面武器公司展出了“半人马座”B1型轮式坦克歼击车;已经穷疯了的俄罗斯人当然同样眼馋,展出他们刚刚研制成功的BTR-90轮式装甲车:瑞士人则同时带来了“皮兰哈”Ⅱ和“皮兰哈”Ⅲ这两代轮式装甲车。
  这里我们不得不插一个小插曲:介绍一下“皮兰哈”Ⅱ和“皮兰哈”Ⅲ的市场定位。按照一般的思维,下一代武器往往是对上一代的替代和更新,比如“豹”Ⅱ主战坦克是用来更新“豹”Ⅰ的。然而,莫瓦格公司给“皮兰啥”Ⅱ和“皮兰哈”Ⅲ的商业定位却很有意思:“皮兰哈”Ⅲ是对过往发展的两代“皮兰哈”车族的补充,并非取代。也就是说只要客户需要,随时可以在“皮兰哈”Ⅱ和“皮兰哈”Ⅲ中进行挑选,莫瓦格公司可以随时开工生产这两种轮式装甲车。从外形尺寸和整体结构来讲,“皮兰哈”Ⅱ和“皮兰哈”Ⅲ都极为相似,但是不同的设计理念造就了二者不同的战斗全重和采购价格,特别是防护能力的不同会被派遣执行不同的任务。到这里相信读者应该明白,在“96欧洲萨托利”陆军装备展览会上,瑞士莫瓦格公司为什么会同时展出“皮兰哈”Ⅱ和“皮兰哈”Ⅲ了。
  “皮兰哈”Ⅲ轮式装甲车一亮相就吸引了诸多的目光,因为在人们的记忆里,“皮兰哈”更像是一型为适应美国人高机动作战理论而研制的装甲卡车,“皮兰哈”Ⅰ和“皮兰哈”Ⅱ等两代轮式装甲车轻薄的装甲很难获得欧洲人的信任。然而,“皮兰哈”Ⅲ的战斗全重和TPz-1、VAB之类“欧洲装甲车”相近,其防护能力和二者相比也毫不逊色。车体前部正面可以抵御小口径机关炮射击,其他车体部位则可以抵挡大口径机关炮的射击。同时,采用“欧洲动力组件”也为“皮兰哈”Ⅲ获得了不少印象分,许多对德、法、美GTK/VBM/MRAV联合研制计划进展缓慢不满的国家,都纷纷前来询问“皮兰哈”Ⅲ的采购价格和生产工期。这为“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族攻克欧洲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积淀作用。
  当然,瑞士人在巴黎除了得到大批的意向订单之外,还收获了诸多来自各国陆军的中肯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皮兰哈”Ⅲ虽然很优秀,但是其鲜明的美军地面武器设计理念很难打动传统的欧洲国家,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对“皮兰哈”Ⅲ加以改进,增大车辆的内部冗余、提高车辆的防护能力和增强车辆的搭载能力。日后“皮兰哈”Ⅲ家族形成了两大成员并存的局面:“皮兰哈”ⅢH和“皮兰哈”ⅢC。其中,“皮兰哈”ⅢH是以美军作战思想为宗旨的轻量化底盘,“皮兰哈”ⅢC则是以欧洲陆军作战理念为指导的重装化底盘。不过,初期的“皮兰哈”Ⅲ车型主要是指“皮兰哈”ⅢH底盘,加拿大和美国订购的就是这种规格。研制“皮兰哈”ⅢC底盘则是1997年之后的事情了。
  
  重返冰原
  
  千万不要以为北美大陆上只盛产“大炮开路、坦克突击、吉普车横冲直撞、一群杂碎拎着大枪打扫战场”的莽汉。冷战过后,诸兵种合成作战的模式迅速被小队兵力在钢筋森林中巡逻警戒所代替,地面武器的“独立作战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加拿大陆军装备了大量的“皮兰哈”Ⅰ和“皮兰哈”Ⅱ,但是其低劣的防护能力让人担心他们随时有可能成为“摩加迪沙街头的蠢货”。“皮兰哈”Ⅲ良好的防护能力和其一脉相承的整体设计理念,让加拿大陆军不由得心动。但是,为了稳妥起见,他们还是邀请其他武器供应商和“皮兰哈”Ⅲ轮式装甲车进行竞标,其中包含法国地面武器公司的“维克斯特拉”轮式装甲车,以及瑞典赫格隆公司研制的CV90履带式步兵战车和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研制的TH495履带式步兵战车。
  在经过了两轮严格的书面评审和野外试验后,加拿大陆军决定采购“皮兰哈”Ⅲ。1997年1月,加拿大陆军和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签订采购合同,由后者根据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生产许可证为加拿大陆军供应240辆“皮兰哈”Ⅲ,并向美国德尔科公司采购240座LAV-25双人25毫米全电控炮塔,合同总价值5.52亿加元(约折合5亿美元)。同时,加拿大陆军有权在未来五年内以同等价格追加不少于411辆同底盘的轮式装甲车,后来这些追加的车辆分三批(分别为120辆、120辆、131辆)交付加拿大陆军。首批12辆“皮兰哈”Ⅲ在1998年 早些时候交付使用。加拿大也由此成为“皮兰哈”Ⅰ、“皮兰哈”Ⅲ和“皮兰哈”Ⅲ三代轮式装甲车的全球第一个用户。加拿大陆军采购的这批“皮兰哈”Ⅲ被命名为LAV Ⅲ轮式装甲车,绰号继续采用具有加拿大独特风情的“棕熊”(Kodiak):凶猛、壮硕而灵巧,它们是冰原的主人。
  在承接加拿大陆军订单的同时,瑞士莫瓦格公司根据参加“96欧洲萨托利”陆军装备展览会得到的建议,立即着手对“皮兰哈”Ⅲ进行改进:加大车体长度,以适应欧洲用户对车辆搭载能力的要求,其中车体长度增加到7.45米,较之“皮兰哈”Ⅱ增长了10%以上,比早期的“皮兰哈”Ⅲ也长了0.5米左右。提高车辆内部高度,以适应欧洲士兵高大的身材,增加驾乘舒适性。其中,车体高度增加到2.20米,较之“皮兰哈”Ⅱ增高15%左右,比加拿大陆军装备的LAV Ⅲ高出近20厘米。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整体防护能力,使整车具备对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的防御能力,最大限度保护搭载士兵的安全。
  为了区别改进后的车辆,莫瓦格公司将按照加拿大陆军要求研制的“皮兰哈”Ⅲ(也就是LAV Ⅲ)称之为“皮兰哈”ⅢH,将按照欧洲客户意见改进后的“皮兰哈”Ⅲ称之为“皮兰哈”ⅢC。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皮兰哈”ⅢC战斗全重高达22吨,已经不可能在战斗状态下采用C-130“大力神”运输机进行战略机动。不过,改进后的“皮兰哈”ⅢC立即得到了一份瑞士莫瓦格公司梦寐以求的订单。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长期以来由于“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族紧跟加拿大和美国的地面武器发展理念,所以欧洲人对“皮兰哈”一直不是很“感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皮兰哈”在欧洲以外大出风头,但是在欧洲大陆除了瑞士陆军之外,几乎一张订单也没有捞到。甚至包括拥有生产许可证的英国人,也只是把“皮兰哈”当成军火贸易的摇钱树,米字旗下没有一辆“皮兰哈”。这种让人沮丧的局面直到“皮兰哈”Ⅲ的出现才被打破。1997年,“童话王国”丹麦决定采购一批大型轮式装甲车辆,装备外出执行维和任务的军队。当时出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大型轮式装甲车要么是BTR-80之类的甩卖品、要么是TPz-1和VAB之类70年代年研制的“老家伙”,再不就是芬兰XA-180系列的低档货,抑或是GTK/VBM/MRAV等望梅止渴的图纸上的武器,只有“皮兰哈”Ⅲ轮式装甲车是最新研制的、符合西方人传统理念的新式武器。
  1997年12月,丹麦陆军器材司令部宣布采购22辆“皮兰哈”Ⅲ,合同总标的额250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丹麦陆军采购的这批“皮兰哈”Ⅲ并不是刚刚研制成功“皮兰哈”ⅢC,而是加拿大陆军刚刚装备的LAV Ⅲ,也就是后来的“皮兰哈”ⅢH轮式装甲车,由瑞士莫瓦格公司在克罗伊茨林根市(Kreuzlingen)的生产线进行组装。事实上,除了当时国际军备市场上供应产品结构出现断档的原因之外,“皮兰哈”Ⅲ能得到丹麦陆军的青睐还有两个原因:“皮兰哈”Ⅲ已经得到加拿大的认可,丹麦陆军不用担心自己的士兵或成为试验用的“小白鼠”;丹麦陆军曾经在两年前采购过一批瑞士莫瓦格的产品,用于维和的“鹰”Ⅰ轮式轻型装甲车在阿尔巴尼亚和波斯尼亚的优异表现,让丹麦陆军对莫瓦格公司的产品多了一份信任感。
  真正让瑞士人信心大增的是来自于爱尔兰的订单。上世纪,爱尔兰随北约部队活跃在各个维和战场,由于当时本国没有成熟的产品,爱尔兰曾经紧急采购了一批XA-180轮式装甲车装备维和部队,但是其表现让人很不满意。1998年初,爱尔兰陆军决定再采购一批高性能轮式装甲车,关键的要求是:现货!参与这次竞争除了瑞士莫瓦格公司刚研制成功的“皮兰哈”ⅢC外,还有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研制的“潘德”Ⅰ型轮式装甲车,以及爱尔兰本土著名的特种车辆专家――蒂莫尼公司的“马克”(Mark)8轮式装甲车等,共有来自世界各国12款轮式装甲车参与了此次投标。1999年12月15日,爱尔兰陆军宣布“皮兰哈”ⅢC在竞争中胜出,随后莫瓦格公司得到了这份价值5080万美元的订单。根据这份订单,莫瓦格公司在随后的两年中要向爱尔兰方面提供40辆“皮兰哈”ⅢC。这其中包含34辆装甲人员输送车、4辆指挥车、1辆抢救车和1辆救护车。据《简氏防务周刊》披露:这份订单中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安装的是英国Hello公司FVT800单人炮塔,该炮塔装备有1挺12.7毫米机枪和1挺7.62毫米机枪以及昼/夜瞄准系统。指挥车也将安装Helio炮塔,但是载员舱仅能容纳7名士兵。在合同的附件中双方约定:爱尔兰陆军有权以同样的价格在未来三年内再次采购40辆“皮兰哈”ⅢC。
  
  忏悔的强人
  
  如果说爱尔兰陆军成为“皮兰哈”ⅢC型轮式装甲车全球第一个用户,让瑞士人精神振奋的话,那么随后一份来自美国陆军的邀请让莫瓦格公司得到充分的自尊,尽管这份骄傲迟到了整整15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先后参与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如果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美国陆军的每一件武器都大放光彩的话,那么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让美国陆军的每一件武器都显得格外愚蠢,不是过于笨重,就是过于轻便而无持续战斗能力。眼瞧着空军和海军那帮家伙对着南联盟军队大打出手,直至获得最后的胜利,手握百万雄师坐当观众的滋味让人感到“耻辱”。科索沃战争一结束,美国陆军参谋长辛塞基(Shinseki)就提出陆军转型方案,国内的资深军事研究员将这一变革称之为“辛塞基转型”。
  笔者以为,辛塞基提出的转型构想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不过是使用成熟的电子信息技术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陆军轻量化构想加以整合而已。1999年10月,为了确保整个“辛塞基转型”计划的推进,美国陆军立即对“过渡部队”的核心装备进行招标。前来参加竞标的车型既有美国联合防务公司的履带式M8车族:也有特克斯特伦公司的XM-1117轮式轻型装甲车;还有达信・大陆公司的LAV-300和LAV-600两个轮式装甲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这两个车型也叫做“LAV”,但是此“LAV”非彼“LAV”,此“LAV”是卖不出去的压仓货。除了三家美国本土的公司之外,有四家欧洲公司也参加了此次竞标,分别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潘德”轮式装甲车、法国地面武器公司的VAB轮式装甲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的TPz-1轮式装甲车和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皮兰哈”Ⅲ型轮式装甲车。更有甚者,新加坡技术公司根据美国淘汰的技术研制的“比奥尼克斯”(Bionix)履带式步兵战车也前来凑热闹。不过最夸张的是土耳其FMC公司,他们拿来的是M113的变型车前来投标。
  正式的试验工作在2000年早些时候展开,5个月后新加坡人和土耳其人卷铺盖回家,又过了5个月,奥地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购买了返程的机票。美国陆军与瑞士莫瓦格公司、加拿大通用汽车柴油机分部签订研制合同,由后两者在“皮兰 哈”ⅢH轮式装甲车(LAV Ⅲ)的基础上进行“斯特瑞克”(Stryker)车族的研制,合同标的额为6107万美元。充足的研发费用和大量的预期订单带来的是飞快的研制进度,1年以后美国人需要的轮式装甲车平台完成初步试制,随后的道路试验、弹道试验和火力试验在美国阿伯丁试验中心大规模展开。
  尽管经历了诸多争议和波折,美国人还是如期扔出了一份冷战后世界上最大的陆军装备采购订单,合同总价值40亿美元。按照合同约定,瑞士莫瓦格公司、加拿大通用汽车柴油机分部和通用动力欧洲地面系统公司要尽快完成2131辆“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这种“皮兰哈”ⅢH轮式装甲车的变型车使莫瓦格公司的声誉走上了巅峰。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族至少要包括:装甲输送车(ICV)、机动火炮系统(MGS)、反坦克导弹车(ATGMV)、装甲侦察车(RV)、装甲指挥/控制车(CV/TOC)、轮式自行迫击炮(MC)、工程车(ESV)、火力支援车(FSV)、三防侦察车(NBC-RV)和医疗救护车(MEV)等十个车型。事实上,这些改装要求对于“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族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十几年前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装备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深谙此道了。迄今为止,美国陆军在建设“斯特瑞克旅”(SBCT)的过程中一共采购的“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族总数达到2988辆。但是,这一切和莫瓦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鲁夫先生已经没关系了,因为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将自己的公司卖给了美国人。
  
  原谅我的心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渊源闹出不少笑话,比如中国人的“江湖”外国人理解不了,而美国人的三个“通用公司”也让很多中国军事研究者大伤脑筋。这三家美国的“通用公司”分别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接下来让我们依次认识这三家“通用公司”,并了解他们和瑞士莫瓦格公司之间的渊源。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三个“通用公司”之中历史最悠久的通用电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于1876年,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1892年在兼并了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后,更名为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总部设在康乃狄克州。通用电气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供应与服务业务的公司,是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创始114年以来唯一还存活的原始(12家)指数成份公司,被誉为美国工业企业的常青树。公司业务涉及照明、家电、航空、医疗、轨道交通、能源、媒体和金融等多个产业。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通用电气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成就耳熟能详,他和普莱特-惠特尼、罗尔斯-罗伊斯等号称世界航空动力三大供应商。通用电气公司曾经和瑞士莫瓦格公司进行过多次技术合作,比如联合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轮式防空系统。但是,通用电气公司和瑞士莫瓦格公司没有任何股权和财务来往。
  其次,最先和瑞士莫瓦格公司产生业务往来的是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于1908年,创始人威廉・杜兰特。这里有一个插曲,威廉・杜兰特本来是一家马车店的老板,当他看到戴维・别克1907年创办的别克汽车公司生意前景一片光明时,果断地买下了别克汽车公司的股权。同一年在收购了奥兹汽车公司后,威廉・杜兰特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用来掌控别克汽车公司和奥兹汽车公司的股权,这家控股公司的名字就叫作: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简称GM,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历史上,通用汽车公司特别喜欢采用金融手段收购其他汽车公司,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直到2008年才被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取代。2009年6月受次贷金融危机影响,通用汽车公司破产重组为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公司简称和公司标志不变。与瑞士莫瓦格公司有密切联系的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和底特律柴油机公司都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子公司。1918年,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加拿大麦克卢林马车公司之后,组建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加拿大麦克卢林马车公司旗下的发动机公司日后变成了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部。1937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创办了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艾里逊变速器公司也是通用汽车的子公司。1999年,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更名为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防务部,并借助金融手段收购了瑞士莫瓦格汽车公司全部的股权。这一年,沃尔特・鲁夫先生已是96岁高龄。次年完成全部的股权转让手续。
  最后,目前瑞士莫瓦格公司的控股股东是通用动力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创始于1899年,1952年更名为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简称GD,总部在弗吉尼亚州巴尔的摩市郊。和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军民业务兼顾的经营方式不同的是,通用动力公司是一家纯正的军工企业,也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军火商。旗下主要包含三块业务:水面和水下武器、地面武器、国防电子与智能弹药。历史上,通用动力公司曾经有四笔股权交易最为人所称道,一、1982年,在竞标美国第二代主战坦克失败后,直接将获胜方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防务部收购:二、1993年,将自己旗下的航空业务分拆,研制生产F-16战斗机的军用飞机业务卖给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生产塞斯纳小型飞机的商用飞机业务卖给达信・大陆公司;三、2001年,收购摩托罗拉集成信息系统公司,组建军事通讯电子技术公司:四、2003年,在没有机会参与“斯特瑞克”采购计划的情况下,直接收购中标方――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防务部(含瑞士莫瓦格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而后又收购了奥地利斯太尔地面武器公司和西班牙圣・芭芭拉地面武器公司,并将这三家公司组建成为通用动力欧洲地面武器系统公司。
  从上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等三家公司虽然都叫“通用”,但是他们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公司。瑞士莫瓦格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之间曾经进行过业务合作,而通用汽车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瑞士莫瓦格汽车公司的许可证购买方,后来利用沃尔特・鲁夫先生年事已高家族无合适继承人的机会将其收购。而后又将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防务部(含瑞士莫瓦格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转卖给通用动力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又将其和过往的两个竞争对手合并,开始抱团打天下。莫瓦格还是往昔的莫瓦格,而“皮兰哈”已不再是旧日的“皮兰哈”。如是沃尔特・鲁夫泉下有知他撒手之后莫瓦格研制的第四代“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无人问津,不知他是否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结束语
  
  风雨渐起之时,两鬓华发已无可遮掩,莫道来路万水千山,多少宠辱忘情于挥手之间。从1950年得到瑞士陆军第一份订单,到2000年完成莫瓦格公司股权转让全部手续,进而“皮兰哈”Ⅲ获得美国陆军“斯特瑞克旅”(SBCT)213l辆的大号订单。莫瓦格公司在沃尔特・鲁夫(Walter,Ruf)先生的带领下走过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有过上下求索的辛酸:也有过备受推崇的荣耀;有过愈挫愈勇的光辉灿烂;也有过不被认可的有苦难言。不管多么难舍也终究会曲终人散,将莫瓦格公司卖给美国人三年以后,沃尔特・鲁夫撒手人寰!墓碑前当年他资助过的那个小女孩――米卡尔・瓦弗里内科(Miroslava・Vavrinec)的痛哭,告诉我们这里埋葬着一个好心的犹太人,他的传奇传颂在人们的耳语之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