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相映成趣话动静|相映成趣
 

相映成趣话动静|相映成趣

发布时间:2019-06-13 04:33:22 影响了:

  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进行, 现在的课堂是真正的动起来了。或说,或唱,激情表演;或争,或辩,激烈对抗。教师兴致昂扬,学生紧张忙碌。用新课改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课应该是好课。但是不是高效的语文课,还真的需要探讨。
  那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好的语文课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语文课堂上的 “动”是指提问、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书写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获得深刻的感悟。多动的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少;过静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语文课应当注重虚实共生、动静搭配,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一、 书声琅琅与静读无语,相映成趣
  语文课上最熟悉的场景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绝好方法。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哪些独特的作用。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朗读省略了对文章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繁琐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朗读的方式有:品读吟诵、美读背诵,单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男女读、教师引读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教师若能灵活运用,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悦读、爱读,进而使学生在整个悦读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审美能力,充实文化底蕴。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与朗读相比,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会影响他人,还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从而促进理解的深人。默读中的静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
  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出智慧! 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
  朗读和默读都有各自的优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适合朗读的文章,何妨放声高歌;适合默读的文章,不妨让这里的课堂静悄悄。
  二、“热闹讨论”与“认真倾听”融为一体
  课改课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学生要踊跃展示自己。新课程提倡“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有意义的合作讨论中,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的重点和精华,能凸现学生能力,彰现学生个性,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本精神。但在现实操作中许多老师把“合作”简单地理解为“讨论”,认为“无讨论”的课不能称之为“课改”课。因此有问题讨论,没有问题也抓一个问题来讨论,简单的问题要讨论,复杂的问题更要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得到了尊重。“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实际情况大多是怎样呢?有的组七嘴八舌,泛泛而谈;有的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组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差点要打起来了:有的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老师则是面带微笑充当看客。几分钟的讨论过去,老师对讨论的总结是:张三对。李四不错,王五也很好……
  这样的讨论可以说意义不大,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也同样会助长学生的浮躁心。在学生竟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先说的同学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后说的同学只是想抢到发言的机会,前面同学说的什么,他和别人的观点是否重复,根本就没有听和思考。其实,学生只有在别的同学说的时候静下来,认真地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对语文课来说,有时“沉静”比活跃更重要,让学生在“沉静”中用心去聆听、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那种紧锣密鼓的快速讨论。是不太可能催生出深刻的认识、个性的理解的。因此我希望在语文课中能听到更多的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而不是一味的“请大家开始讨论”。
  语文课堂也讲究张弛有度。在展开讨论之前,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适时地说“请大家独立思考几分钟”,“再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自由思考时间”,相信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
  三、“赏识学生”与“正确引导”有机结合
  课改课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老师带着赏识的目光去评价学生。新课堂,学生的展示机会多了,老师的评价语言也就多起来了。除了积极运用“你真棒!”、“你说的真好!”、“你真聪明!”, 即使某个学生说错了,依旧能听到“你真有勇气!”等表扬。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总是按照预设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正符合教师的心意时,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差,教师总能把掌声送给学生,安静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掌声而活跃异常。这种廉价表扬,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偶尔使用也能发挥激励的功能,但经常使用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学生心灵更脆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改浪潮之下,课堂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改提倡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的多元解读一定要尊重文本,否则学生会认为怎么理解都可以,不管怎么说都有道理,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 我们不能因为新课程倡导赏识和肯定教育就怕一不留神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不敢对学生说“不”。
  课改课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动”与“静”是一对矛盾,没有“动”也就无所谓“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动之处则动。动与静有机结合,才能相映成趣,打造高效课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