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能力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能力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8:24 影响了:

  摘要: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建立专业的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着重提高各项实验能力,增强学生素质。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能力;素质
  “内涵式发展”是学校教育内涵的探讨,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发展探讨。根据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始终坚持要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为主要任务。结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和自身的专业特色,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基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教学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实验操作、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分析研究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在一个小环境范围内综合性应用知识完成一个指定性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打造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我们重视实验教学师资的培训、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学生实验项目选修的指导以及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督等诸多环节。
  采用“2+2”的培养模式,两年统一基础,两年专业方向培养和实践。通过专业方向的学习,拓展学生对课程专业方向的进一步掌握,具备应用基础知识的基本能力和掌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方法,掌握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加强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
  基础实验能力,主要是基本体育教学能力,也就是专业素质能力。为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措施,让学生在专业素质这一领域中发挥特长。
  三、综合实验能力素质的培养
  综合实验能力,就是体育课程情境创设能力。其目的是明确阐述本设计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系,以及本设计通过哪些创新的方法手段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新知识不是教师单纯的给予,而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同化学习,即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准确确定学生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和接受的程度,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中逐步“同化”教学信息。
  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实验能力(专业见习)
  一是制订本部见习计划,统筹安排见习各项工作;二是积极联系落实见习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三是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见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检查见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见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见习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组织人员到各见习单位巡视检查见习工作,认真听取见习单位意见和指导教师、带队教师的汇报,研究见习中的各项工作,并向学校书面反馈见习工作情况。
  专业见习采用集中见习与分散见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科生在第4~6学期集中安排教育见习1周,专科生在3~4学期集中安排教育见习不少于三天,其余为分散见习时间,3年不间断(专科2年)进行,本科学生按学校有关规定认定学分。
  教育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参观、走访、听课,体验和感受教师的现实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初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1 教练员工作见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到一个班级或一个代表队,熟悉教练员工作常规,参加学生代表队活动,如条件许可,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一次主题训练工作。
  2 每位见习生至少找2~4位学生谈话,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每次谈话应有原始记录。
  3 当好指导见习教练的助手,配合指导见习教练的组织训练活动,完成指导见习教练交办的有关工作,在实践中积累教学训练工作经验。
  内涵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必须掌握和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态、专业素质能力、理想信念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在因素,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细致分析,面对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使实践教学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得以更新。
  参考文献:
  [1]季克异,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主动适应素质教育需要[M],中国高校体育,2000(05).
  [2]李树怡,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3]季克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V],7版,中国体育报,2001.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体育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