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看云居石经和湄洲妈祖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看云居石经和湄洲妈祖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19-07-10 03:57:16 影响了:

  北京“7·21”暴雨中,房山是重灾区,这里有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歌的诞生地,还有云居寺、云水洞、石花洞、银狐洞。因为熟悉就多了几分牵挂。这里的拒马河和十渡则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的户外圣地,现在有点惨不忍睹。顺手翻看一本关于北京旅游的旧书,说拒马河碧波荡漾,蜿蜒曲折,神似蛟龙,横亘在北京的南缘,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拒马河峡谷,奇峰挺拔,起伏叠嶂,这块风水宝地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称绝,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溶峰林大峡谷;十渡风景区位于房山区西南拒马河畔,距北京城区100公里,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六景之一,1999年又荣获市“八达岭杯好去处”奖。
  20多年了,想当初村里的小青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日子经营得很不错。有个文友是十渡本地人,在半山收拾挺大的园子,招呼我们过去住两天,不过一直没有成行。真希望他能扛过这次灾害!2011年春节去云居寺,特意路过十渡,想随便吃个饭,居然一家开门的店铺都没有。想想南人北人做生意还是不一样,南方破五鞭炮放了一心就是买卖。有意思的是河边的一个景点,只有一只猴子在值守,人都干吗呢?这次灾后我回想起过去的新闻老电影,那时人们在冬天没有闲着的时候,推着小独轮车兴修水利。
  “7·21”暴雨后,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做了一档及时又实在的新闻节目,说的是房山云居寺受灾的情况。因为管理人员事先修了泄洪道,山上下来的洪水被分流,对寺庙没有一点影响,特别是石经安然无恙。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如果参照2012年7月12日《北京晚报》苏文洋先生对“南岗洼”“广渠门”字面的文化解读,“水头”“水头”,这里一定是水势的起源。云居寺1999年5月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法师是住持,石经山、藏经洞和唐、辽佛塔构成了它的特色。最早在这修寺刻经的是公元605年一个叫静琬的和尚。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灭佛,僧尼还俗,财产充公,寺院被毁坏。公元581年,从小由一名尼姑养大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佛教也获得新的生机。僧人为了传播思想大量印佛经,为了不使佛教失去传承,最有危机感的静琬和尚将这事做到了极致。他把包括《华严经》在内的当时最为流行的14种佛经刻在石板上,又在山中开凿洞穴藏起来,从他开始,这项充满了宗教虔诚精神的思想文化工程持续了500年。
  美国学者比尔·波特在《禅的行囊》一书中说:
  云居寺刻经的数量之多和持续时间之长,与华严宗的四祖法藏法师有重要关系。697年,法藏应武则天之请来到云居寺,摆下道场,以法力打击契丹人的叛乱。法事做完,契丹人旋即被击溃,皇室认为法藏法师居功至伟。712年,法藏圆寂,朝廷为纪念大师在此立下的功勋,特别赐给云居寺一部《开元大藏经》。大藏经于740年正式运来,并成为云居寺刻经的底本。刻经活动一直持续到12世纪初洞穴被封起来的那一刻。
  藏经洞被再次打开已经是1956年。至少对于佛教学者和翻译家来说,洞中所藏乃是无价之宝。在云居寺石经被发现之前,中文大藏经已知的最早版本是1250年前后在朝鲜制作的一批雕版。云居寺的石经则比它们早了500多年。目前发现的刻经石板超过1.4万块,内容包括了《开元大藏经》中的1000多种佛经,它们分别藏于我们此时所在的雷音洞、其周围的8个洞穴,以及云居寺附近的一处地穴里。
  1981年,云居寺雷音洞的须弥座中发现了两颗红色佛舍利,据说是隋文帝赐给静琬的。遥想那个时代的寺院有皇家的照顾,有佛祖的保佑,应该是无忧无虑,可这静琬和尚怎么就认定了“末法时代”的来临?佛祖一句话:正法不灭。但人类领悟正法的能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试想静琬和尚的内心恐惧,套用今天的一句俗语或许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人类的欲望太强烈,对自然界消费太多,社会就会陷入盲目无知,不是天灾就是人祸,遭报应是迟早的事。去掉浮躁,想想我们自己都在干些什么,在灾害面前也就无语了。学学静琬吧,用忧患之心去过自己生命中带有理想之光的日子,是与非500年后见分晓。
  最近,浙江安徽上海受强台风“海葵”的影响,损失惨重。水灾在南方,特别是我们福建人眼里属于家常便饭。台风季节是渔民和沿海水产养殖户最痛苦的时候,不知大风暴雨会肆虐几分。尽人事,老老少少在岸边打木桩、堆沙袋;部队官兵随时准备冲锋舟、救生衣、绳索、照明灯。70年代,县城边的江河发大水,城里的人跟着水涨不断加高江堤,眼看撑不住了,只好决定炸江南的堤坝泄洪。老百姓很镇静,收拾好家里那点值钱的东西等着,然而最后一刻水退了。听天意,是很多年后回乡,发现江堤边上有一个妈祖庙,时不时有善男信女在里面吹吹打打。让人不由得想到了过去的水灾,当时的人可能在内心向妈祖默默祈祷。
  和佛祖不太一样,妈祖信众希望的东西会更实际,好像也更“灵验”。作为中国南方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历史脉络也比佛教简单,可影响不容低估。妈祖是海神,人格神,关于起源,传统的说法是:五代时期闽王下属都巡检林愿生一女,名林默。此女自幼好道,被认为是女巫,死后成为女神。百姓在莆田湄洲为其建庙祭祀,名为“通天神女”。北宋宣和年间,有官员出使高丽,在途中遇到风暴,得到妈祖保佑,回来后为她请封,宋徽宗封其庙为“顺济”。南宋封其为“护国明著天妃”。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护国明应天妃”。
  明代初年,海运、河运发达,官兵对妈祖的崇拜造成妈祖屡屡受封。洪武五年,明太祖给的封号是“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郑和下西洋,使者去琉球国,都得到妈祖保佑,永乐七年朝廷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清代朝廷对妈祖的祭祀有新意,康熙二十三年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从“妃”到“后”,地位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和孔圣人、关帝爷同级了。到了咸丰七年,天后的封号长达64个字,全文如下:“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潭覃海宇恬波宜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普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打完这些字,反正我是有点晕,可怜咸丰朝在皇帝南书房行走的翰林,能写得出来还能解释清楚。
  从古到今,妈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学者认为,这与福建古代的特性有关。福建男子多出外谋生,或航海或经商。妇女主持家政,下田劳动,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甚至有原始母系社会的“痕迹”。在海上遇险的人们,会产生一种呼唤母亲保护的本能心理,想到的也是经常祭拜的女神——妈祖,希望显灵。在中国民间传说里,妈祖是一个高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她身披象征吉祥的红衣,在茫茫大海上飘行,哪里有了海难,她便赶去营救。
  从五代北宋开始,福建人以天生的冒险精神和丰富的航海经验,远赴东南亚各国,进行海上贸易。频繁的海上活动,与大自然的博弈,使他们从心底产生了崇拜海洋的情结,而海神的“支持”给了他们更多的力量和自信。凡是福建人经过的港口,都会修妈祖庙,比如天津、烟台、营口,比如澳门、台湾,还有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越南。在古代的琉球国,现在的日本冲绳,也有福建人建的两座天后宫。其一在那霸市,其二在闽人后裔定居的久米村,据说他们是明朝皇帝赐给琉球国的三十六姓福建水手。在水神的世界里,海神享有最高地位,也就是说,海神妈祖是一切水域的统治者。因此,就是在中国的内地,只要能通航的河流,大多有妈祖庙。因此,我家乡的县城离海还很远,可江岸上照样有一个妈祖庙。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显然,这个西方大哲学家的判断不完全正确,他一定不了解妈祖。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