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新闻报道策划经典案例_新闻策划:新闻行进中的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经典案例_新闻策划:新闻行进中的策划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8:09 影响了:

  “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周里,由网络(特别是微博)、报纸、电视和广播(特别是直播)、移动媒体和公众传播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定的舆论场。其中,作为北京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此次同题竞争中,北京晚报的表现可以用“抢点精准”“抢先半步”来概括:
  7月21日,率先刊发气象台暴雨预警和排水集团等有关部门未雨绸缪的新闻和图片;
  7月22日,《雨中情》在暴雨后第一时间推出11块版的当天最大规模纸媒报道;
  7月23日,《721》首先发回京港澳高速的抢修现场与房山重灾区的画面;
  7月24日,《房山痛》率先用72小时记录下房山在极端时空下的伤痛与抗争;
  7月25日,《他是谁》汇聚着良知与爱心,寻找平民英雄;
  7月26日,《记住他》在名单公布数小时前刊出,展示着对逝者的追思;
  7月27日,《北京之险》将视线由房山延伸至全市,勾勒真实的、地质灾害隐患占城市一半面积的北京城;
  7月28日,《防灾手册》不仅关注出行安全,更提出灾后心理干预……
  “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周,是北京晚报倾全报之力,以最大诚意参与到抗击灾害与展示人性的一周,也是在新闻实践中突破自我,自加压力,在流程上以“新闻中的不断策划”获得规模化、节点式重点报道,在形态上推出每日化“新闻杂志”,在舆论场中通过预判新闻走向获得传播先机的一周,从而与其他媒体共同形成突发事件下主流媒体的立场与高度。
  今天的新闻,只有一件
  7月21日,61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以一种城里人见到的暴雨和房山人同时遭受的山洪和泥石流为方式,向人类展示着自然的破坏力,人类也用无助、扶助和抗争作为回应。
  北京晚报在暴雨发生之前做出预警,暴雨袭来后迅速推出重磅报道:22日刊出11块版《雨中情》,有城区平均降雨215毫米(22日上午发布)和房山泄洪(上午7时30分)的最新事实,也有因救人牺牲的燕山分局派出所所长李方洪的新闻特写(当天上午记者安然赶到燕山采访并首发);有来自暴雨当晚的通州张家湾现场的灾难报道,也有消防员徒步救出350名学生的生命故事;有对暴雨中迸发的“北京正能量”的观点分析,也提供了“一旦被困,我该怎么办”的服务;还有香港如何防“水浸”的参考。
  这一切在新闻仍然进行的22日上午数小时内完成,北京晚报成为当天关于暴雨报道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家报纸。当天的北京晚报打破了常规版组结构,推掉了正常的北京新闻,减少了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几乎用全部的新闻版来做同一个主题——暴雨。
  中宣部有关部门(2012年7月24日)也对北京晚报“一口气推出9个‘雨中情’专版,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全市性的大抢险”的做法提出表扬,认为“及时快速,应急报道能力强”。
  第二天的早报,全部延续或者使用了类似的规模,并且不断增加……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全天新闻直播。一周时间,北京晚报用上百版来报道这一特大自然灾害。
  为什么?
  尽管每天发生的事件中值得报道的不下千万件,但正如美国学者对谷歌,中国媒体人对百度的研究所证实的,一天里真正的“新闻”不超过5条,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仍然在信息时代坐在电视前看“新闻联播”的原因。商业化最发达的英国纸媒早已谙熟此道,经常会一个月持续用头版关注一件事情,而整个美国报纸,会为辛普森案贡献全年三分之一的头版。更新的事例是,伦敦奥运开幕式时,全世界的电视媒体“放弃”了对其他同一时间事件的直播——去看奥运吧。
  看看7月21日至27日北京晚报头版头条:《本市启动预案应对暴雨》、《61年来最大暴雨》、《京港澳高速已救出40辆车》、《房山痛》、《今晚北京还有大雨》、《他是谁、记住他》、《今天上午拒马河畔郭金龙王安顺向遇难者致哀》,连续关注的都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雨,以及暴雨带来的系列影响。
  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只有一件,这是舆论传播的规律,也是新闻行业的规则。北京晚报之所以倾全力投入,每天保证上百人的采编队伍和几乎全部新闻版面,就在于对这一规律的认知——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在重大事件的第一时间掌握住话语权,就意味着放弃了舆论引导的权利和能力。
  《房山痛》,对新闻发生和发展的预判与修正
  7月23日下午,刚刚出版了当天报纸的北京晚报编辑部,又集合在一起:明天的新闻如何报道?
  这是一个新闻策划会。经过激烈讨论,确定了《暴雨72小时》这样一个全景式大特写,展现暴雨中的人与情,天灾与救援……
  这时,编辑部还只知道房山灾情严重,但不清楚严重到什么程度。
  到当天夜里,房山一线传来的消息清楚地显示,这里发生的是500年一遇的大雨,并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否意味着,第二天的舆论焦点将不再是全市的情况,而转向重灾区房山?
  深夜,总编辑任欢迎在反复思考后,“临阵”推翻原来的策划方案,将所有记者和编辑力量集中在3个字上——《房山痛》,用11个版的规模,以时间为序,从暴雨山洪突袭京西南,一直写到150名民工光脚跑出来救人,写到灾情严重地区的村支书的呼吁:我们急需粮食!其间包括了文字和摄影记者发自房山一线的最新现场,也有供水队长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当天一版更打破常规,整版刊出利用房山地图绘制的灾情图,上书书法大家沈鹏先生泣书的“房山痛”三个有力大字。
  报纸出版后,北京市领导专门让晚报将电子版内容送去,更多读者则来电来邮或通过微博关注。
  第二天的早报,无一例外地用大篇幅对房山灾区进行了报道,北京晚报跑在了队伍的前面。
  《房山痛》的出现,建立在新闻机构对正发生的新闻的预判和不断修正上,特别是对报纸这样需要一定出版周期的媒体,必须敏锐把握趋势露出的瞬间,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完成系统操作,而不是仓促应对。
  类似的,7月26日晚,北京市公布遇难者名单时,当天下午的北京晚报就已刊登了5个版的逝者专题——《记住他》,向人们展示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第二天,当其他媒体报道遇难者情况时,北京晚报用5个版的报道,提出了“全面清醒认识北京城市市情”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