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_仪平策】女生审美品味高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_仪平策】女生审美品味高

发布时间:2019-07-20 10:37:31 影响了:

  《思想战线》1997年第2

学  术  文  摘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减轻农民负担过重一要从制度入手,

二要从管理方面入手

  史全生在《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指出: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除了认识上存在问题外, 主要有:1、有关农民负担的法规不够健全。2、政府行为不规范, 部门权力无约束。3、现行财政制度、上下对口的行政体制缺陷。4、部门干部实绩评价取向偏差, 助长地方领导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5、管理体制缺乏刚性约束等。

减轻农民负担过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搞好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2、修改和完善各种法规条例,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3、精减裁并乡镇机构和编外人员、减少经费开支。4、规范政府行为, 约束部门权力。5、改革财政包干体制, 加强财务管理。6、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挑战

  孙嘉明在《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指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征:1、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2、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产生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并非产生于理念; 其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民间, 而并非来源于主权国家。3、全球化必然伴随着区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面对全球化的新挑战, 要有正确的观念定位:①.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大国和政治大国, 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虽然目前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相比尚有很大距离, 但走向世界是完全可能的。②. 在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践中, 要探讨在吸收人类共同文化的同时, 进一步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③. 为了适应当前与“国际惯例”接轨, 迎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必须尽快培养适应国际交流的专门人才; 同时, 在民众中注意培养“全球化”意识, 进行全球教育。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王秋霞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撰文指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对策选择是:一、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树立起五种观念, 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少生优育的人口生产观念、环境资源有价的观念、环境道德观念和崇尚节俭的消费观念。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2、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改革的步伐, 转变经济体制。3、强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 提高产业和企业效益。4、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建立低资源消耗高附加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5、重视科学技术,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保障体系。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

仪平策在《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2期《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一文中指出:从总体上看, 特别是同西方比较,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大致可用“女性化”来描述。

其一, 在审美文化的理想形态上, 同西方较多阳刚和崇高之象相比, 中国更显著的特征是偏于阴柔和优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与道家“守雌致柔”的学说, 筑成这一阴柔文化之“语境”。如果说汉唐之际, 在总体阴柔的基础上还能见出某种阳刚之象, 那么中唐以后则分明是专于阴柔了。

其二, 在审美文化的结构模态上, 如果说西方表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色彩, 那么中国则具有较突出的一元中和之特征。这也似乎意味着, 女性更倾向于一元中和的理想。中国审美文化更追求中庸和谐,

与它的“女性化”气质是不无联系的。

其三, 在作为审美文化之范型的艺术观念上, 西方大致是主智论传统, 强调艺术对客体的逼真摹仿, 写实和再现; 而中国则偏重于主情论模式, 讲究艺术应重在表抒主体的情志、情味、情趣等。而中国艺术主情, 则以其对情感心理体味和表达敏感性、细致性而显露出较浓厚的女性化气息。

其四, 在审美文化的思维形式、理论形态上, 西方更讲究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概念抽象, 而中国则注重实际经验、感性直觉和体验品味。这种一偏于逻辑抽象, 一偏于经验直观的特点, 按照心理学、人类学的通常看法, 也大致可以认出西方偏于男性化, 中国偏于女性化的气质类型差异。

知下以仁以理。家庭要和睦和谐, 夫妇同心同德, 以“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为远大政治抱负和最高追求。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佛教, 提倡理论与现实的妥协和调合, 入世出世两无碍的婚姻观, 以及“慈悲”“忍让”为主的家庭观。以李耳为教主的道家则提倡“顺乎自然”、“阴阳互补”的婚姻观和以养生和睦为主的家庭观。

儒、释、道婚姻家庭观虽有差异, 但归根结底仍是在理论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选择和调和, 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作出解释和说明。

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

宋蜀华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发言指出: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中国是一个民族学研究的广阔领域。把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处理, 下面有民族学原理, 还有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世界民族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艺术、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民族研究很重要, 当今是个开放的时代, 要面向世界民族, 研究东南亚, 这是一个优势。一级学科的民族学是一个学科群。应加强民族学的应用研究, 中国现代化应有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没有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说已完成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少, 有一个变迁调适的问题。要发展中国民族学, 还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协调问题。2、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参与问题, 资源开发也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3、发展生产与生态平衡问题, 外来建设容易, 后果留给本地少数民族, 民族学研究民族经济时, 应研究生态平衡, 既要看到当前, 又要看到长远。4、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教育与专门人才培养关系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甚至比高等教育还重要。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陈唯声在《北方论丛》1996年第4期, 发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应上溯至五帝时代--从中西文明比较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一文。该文章从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章对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夏以前的五帝时代, 已具备了文明时代应具备的条件: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较普遍使用, 城镇形成和出现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 并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 特别是当时国家机构已经形成, 甚至相当完备, 行政职能, 行政区划以及刑法、军队都有一定规模。与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古国一样, 五帝时代也处在小国争霸到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阶段。因此,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不是夏代, 而是夏代之前几百年的五帝时代, 也就是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中期起, 中国已形成了最早的国家与文明。

儒、释、道婚姻家庭观

张树卿在《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提出: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时代的文化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婚姻观, 主张积极入世。把男婚女嫁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并以小家庭喻比国家大家庭, 以小家中的伦理道德推而广之视为国家伦理政治的基础, 因而主张下敬上以忠以信, 上

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

叶舒宪在《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了《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一文。本文通过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的历史回顾, 提出在文化对话的广阔背景上建立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 以期为未来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确认中远期目标。从文化人类学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双重影响着眼, 比较文学作为通向文

9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