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别有洞天 综合艺教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 综合艺教 别有洞天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9:39 影响了:

  在高雅艺术大规模、高品位、快速度发展的同时,如何让艺术走出殿堂,走到基层,走向民间,走进社区,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必须面临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广大文化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各类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打造一大批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懂管理、会策划的艺术通才。由此,高职院校特殊的艺术教育模式――泛艺术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笔者于高职院校执教多年,颇有心得,欲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
  
  一、泛艺术教育的生成背景――艺术教育面临的市场挑战
  
  艺术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也面临着一个市场的挑战问题。这个挑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从内部来说,首先就有一个如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问题。毫无疑问,多年来的艺术专业教育均属于精英教育,无论是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还是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都仅仅局限于很小的专业学生圈子,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艺术教育的“瓶颈”现象。改革开放至今,艺术市场与艺术消费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艘先锋艇,艺术娱乐已经成为社会民众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了。至此,艺术教育的“野战部队”异军突起――各种高职院校、民办学校纷纷建立艺术系,各种艺术私学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许多官办大学都正在努力打破学科界限,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也都实行了一定比例的“大文大理”招生。前景看好,但离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很远。从外部来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价值观的转变,缺少一大批有事业心、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因此,艺术市场需求的急剧膨胀与艺术资源的极度匮乏成了当今群众艺术市场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群众艺术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了,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精英教育的一个缺憾。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都需要有一个大的提高,这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一大批从事社会艺术普及的文艺通才,既是社会对高校改革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改革的要求。
  
  二、泛艺术教育具体指向――艺术通才的特征与当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缺陷
  
  艺术通才是相对专才而言,是适应艺术大众化的必然要求。艺术通才首先必须是“才”,是经过一定艺术教育和训练,有较好的艺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演唱、演奏、指挥、绘画等)能力的人才,不是艺术业余爱好者。其次是“通”,这里的“通”,不是精通,而是通识。一是艺术内部的通识,他们并不必很专于某一项艺术技巧,但对若干艺术门类(绘画、音乐、舞蹈等)甚或其中具体的类别(国画、水彩、乐器、歌唱等)的基本技术特点和规律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能进行指导。二是艺术外部的通识,即有一定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敏感性和适应性,能迅速抓住社会的脉搏,开展不同规模的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他们也许成不了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但能胜任群众文艺普及者的工作。因此,这种艺术通才是活跃在基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群众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指导的实用型人才。他们的“通才”要求,既有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有艺术综合管理素质的要求。
  目前,全国各地有不少综合性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培养专门的艺术表演和艺术教育人才,专业性较强。而目前全国各地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都需要能歌善舞,会组织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单位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越来越多。但由于专业院校的专业门类和培养方向的定位,造成艺术市场资源的失衡现象: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更新和突破,不愿意从事基层这种繁琐且专业性不是很强的社会工作。另外,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基础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由于专业分科太细,知识、能力太专一而不能胜任基层文艺工作者“一专多能”的要求。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主修与辅修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却又缺少群众文艺活动组织、策划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当他们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要根据不同企业、单位、社区的管理要求和群众的特点,策划、组织一场文艺活动,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社区文艺活动遭遇软肋――久而久之,群众文艺活动这支会唱歌的鸢尾花就慢慢萎缩了。专业艺术院校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在高职高专打破原有专业界限,设置新型艺术教育模式――泛艺术教育模式,培养综合实用型艺术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途径。
  
  三、泛艺术教育的操作模式――高职高专开设综合艺术专业的基本设想
  
  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高速发展,由跨学科、跨领域而产生的新学科、新问题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因此,未来世纪对人的知识结构要求是复合型、多元化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也应树立起“大文化”、“大艺术”的概念,汲取各姊妹艺术的营养,引导学生涉足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更宏观的人文视野审视文化艺术,把学生培养成为兼有全面艺术修养和较强文化艺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种人才才能胜任群众文艺管理、策划工作,在推动基层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不至于面临“隔行如隔山”的尴尬。
  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根据现实社会需求和未来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方向,设置一个合理、实用的教学模式。我的设想与尝试是:打通音乐、美术两专业界限,建立“多学科”、“塔锥型”的教学模式。
  “多学科”指从常见的社会文艺形式出发,打通音乐、美术两专业的界限,同时兼顾管理与策划等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要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不必过多考虑两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注重两个专业核心、实用知识技能的训练,从而搭建一个“大文艺”或“综合艺术”的知识技能的平台。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掌握两学科专业基本特点和要领的基础上,适度向相关专业知识技能领域(如舞蹈、书法等)拓展,同时兼顾管理、策划、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文艺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将它们运用到各类活动的组织运作当中。整个教学课程将遵循高职教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操环节,通过实操,带动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提高。当然,这种“大艺术”专业的学习,在进入到高年级学习以后,也还可以参照师范院校的做法,采用主修与辅修的方式,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塔锥型”指多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性质的关系构架。音美双学科教育的基本核心是围绕审美教育和文化艺术管理教育两方面,因此,整个课程体系应以宽泛的艺术知识面为底座,以实用的文艺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课程为主干,构成大底盘、小尖点的“塔锥型”课程构架。因而我们将声乐、钢琴、素描、色彩、绘画、舞蹈等课程作为基础课,通过基本技术训练了解音乐、美术各自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艺管理能力,使之成为联系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纽带,促进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兴旺。另外,在专业技能训练课中渗透美育,如美术素描课内容不仅只是传授基础的技能技巧,而且渗透对相关艺术大师在素描史上的贡献、特点、风格的认识,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同样,音乐课讲到和声时,就不能不提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讲到节奏,一定要讲非洲黑人的跨节奏(cross rhythm)等。这样既符合未来艺术教育培养“多重艺术能力”的要求,又突出了高职院校综合艺术学科的“泛艺术教育”现象。
  
  四、泛艺术教育的理论支持――培养实用型艺术通才的依据
  
  前几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我国新时期的本科教育是更加注重素质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要大力调减、合并与职业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的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开设艺术类多学科专业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这一重要的改革精神,其必要性由此可见。艺术存在共性,为泛艺术教育提供了依据。
  (一)创作活动的通性。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离开了形象的描绘,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与音乐艺术相比,绘画艺术是最具有形象性的。王朝闻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作,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不会想象也就不会懂得山水的美之所在,就不会想象也不会懂得山水本身的美。”①音乐创作同样也离不开想象思维,没有想象,要体会民族器乐,例如《十面埋伏》《平沙落雁》的内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音乐家脑海中的旋律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在塑造形象上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情感活动的通性。众所周知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它们的美感都是人类真实情感的流露,换句话说,艺术符号是相通的,仅仅是艺术中使用的符号不同罢了。乐坛大师贝多芬曾袒露“为何我要写作,我心中所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所以我写作”,我国已故老画家潘天寿先生也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欲望”。②丰富的情感把音乐、美术作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一个是以声传情,一个是以景抒情而已。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旋律、和声、织体、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对比来表达人类丰富动荡的情感世界,而美术则是通过造型、线条、色彩来展现社会生活,抒发艺术家的感情世界。其间,艺术家们所使用的符号不一样,但艺术符号却相同。
  (三)鉴赏活动的通性。艺术修养是反映鉴赏者知识阅历多少的体现,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艺术作品作为我们的鉴赏对象,它的意义所在是以我们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的。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风光以及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艺术家所创作的审美境界。例如通过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和音乐史诗《东方红》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繁荣昌盛的壮观气象;通过油画《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歌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皆可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观点。所以说人类知识的共同性为实施多艺术学科综合教学提供了广阔驰骋的空间。
  我们常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各艺术门类艺术符号相同使得艺术家们能够用不同的使用符号表现相同的艺术符号。音乐家能够用音乐来绘画(如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鲍罗丁所写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而美术家把音乐的表情性特征运用到绘画上便创造了抽象画派。就像舒曼所说:“有修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因此“线条”、“色彩”、“旋律”、“节奏”、“疏松”、“紧密”、“明亮”、“黯淡”便成了艺术家们共同的专业术语。③艺术学科的诸多共性为多学科综合教育创造了条件,也为高职院校的泛艺术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平台。集各家智慧于一炉,积极探索高职综合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将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①于培杰、张荣明《艺术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②③杨华《谈艺术师范教育实行音乐、美术双学科的必要性》,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胡建华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胡晓东 中国音乐学院20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