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西汉安定郡�阴县考证] 安定郡
 

[西汉安定郡�阴县考证] 安定郡

发布时间:2018-12-27 04:32:39 影响了:

  [摘要]今甘肃靖远县在西汉时曾经设立过�阴县和祖厉县两个县城。学术界对于它们所处的具体位置历来存在争议,因为在靖远这块土地上,有许多古城遗址,如�阴古城遗址、凉州古城遗址、月河古城遗址、北城滩古城遗址、会州古城遗址、麦田古城遗址,另外,还有会宁关、新会州城遗址、明代的靖虏卫城遗址等。西汉设立的�州古城遗址到底位于什么地方,考证清楚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阴县;凉州城;会州城
  [中图分类号]K9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30-02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军队进攻匈奴,收复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以黄河为边防线,沿着黄河修建了西起金城,东北到包头以西五原的14座县城,用来防御匈奴,巩固新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靖远县境内的祖厉县和�阴县,正是这44座古城中的两座。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盛,汉朝国力孱弱,没有完全恢复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直到汉武帝时,才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把盘踞在陇右、河西的匈奴赶走,靖远这块土地才得以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前114),从北地郡、陇西郡分置了安定郡(郡治为今天的宁夏固原),同时设置了祖厉、�阴等县,隶属安定郡管辖。那么,当时设置的�州古城遗址,在今靖远何处,下文将尝试论之。
  在靖远境内,古城遗址比较多,要确定汉代这座古城到底在哪里比较困难,笔者曾对这些遗址进行过实地考察,又结合史料记载做过对证、排查,得出以下结论:汉代的祖厉县城遗址在靖远县城以西5里处的红嘴子村,而西汉的�阴县城遗址在平川区(以前平川区属于靖远县)水泉镇鸭沟水村的水头社东部。两城相距70余里,�州城在祖厉城的下游。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阴县,从此�阴之名正式进入史册。据《水经注》记载,�阴城往西有�阴渡,距此城20多里,这个�阴渡就是今天黄湾中村的黄河渡口。�阴城中有泉水,北有麦田山。此地是关中至河西最近的一条渡河线,而�阴渡的渡河条件也极为优越。笔者推测水头社的古城遗址就是西汉的�阴城。但是在水头社有两座古城,另外,在距离水头社5里处的鸭沟水村还有一座古城遗址,究竟哪一座古城才是�阴古城?据考证,水头社现存的两座古城分别是�阴城和凉州古城,而鸭沟水村的古城遗址是唐代的会州古城遗址。
  
  一、�阴城与凉州城
  (一)西汉�阴城
  自汉武帝设立�阴县以来,西汉政府通过移民,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开发,特别是自宣帝以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王朝,�阴一带边患解除,黄河西岸百余年无烽火之警,农业、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东汉初年,陇右清静,改“�阴县”为“鹑阴县”,隶属武威郡。
  �阴城与凉州城相距仅200米,此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米,南北长274米,南城墙中央设一门,城墙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墙的东部已毁,东墙除中间一段较为完整外,两边都已残毁。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西羌强大,大寇三辅,杀害官吏,武威太守赵冲,北地太守贾福等在北地、安定、天水往来截击羌人。顺帝建康元年春(公元141年),护羌从事马玄降羌,率领羌人欲渡河西遁,武威太守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即武威)�阴河,军渡未竟,所将降胡六百余人叛走,冲将数百人追之,遇羌伏兵,与战殁。”[1]�阴是县名,西汉属安定郡,东汉作鹑阴,属武威郡。由此可知,鹑阴县就是西汉的�阴县,指同一地方。
  (二)�阴城与凉州城的区别
  水头社东部的另一座古城是凉州城,它距�阴城仅200多米,是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及其以后的平凉郡郡治。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云挠,祖厉、�阴二县归西晋不久,就陷入了战乱,归属鲜卑氏建立的西秦国管辖。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姚苌趁苻坚败亡,建立后秦,率军入安定郡,“击平凉胡金熙,鲜卑设奕于,大破之,”[2]平凉郡归于后秦。太元十四年(389),符登又为姚苌之子姚兴所败,安定失守。“符登遂奔平凉,收集余众于马毛山,姚兴率兵进攻,登求救于陇右乞伏乾归,乾归遣骑二万救登。登引军出迎,与姚兴战于山南,为兴所败,登被杀。”[3]在旱平川距国道109线不远的凉州城遗址,即后秦及其以后的平凉郡郡治。据《晋书•载记十五》记载,“马毛山”即今旱平川以北的大山,俗称“毛毛山”。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南凉秃发�檀以马3000匹、羊3万只献于后秦姚兴,姚兴遂任秃发�檀为凉州刺史,召原刺史王尚回到长安,平凉郡亦归南凉。《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记载,义熙五年(409), “夏王勃勃率骑二万攻秦,掠去平凉杂胡七千余户,进屯依力川。义熙六年(410),赫连勃勃攻平凉,姚兴救之,击杀其将。义熙十一年(415),夏赫连建将击秦,执秦平凉太守姚周都,遂克平凉。此后十余年,平凉郡为夏据有。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莫折念生寇泾州,败魏光禄大夫于平凉东。”胡三省注:“魏置平凉郡,治�阴县,有平凉州。”《魏书•地形志》记载亦同,即魏克平凉后复于�阴置平凉郡。由这些记载可以断定,后秦及其以后的平凉郡就是水头社离�阴城200米的凉州城遗址,两者并不是一座城池。
  
  二、麦田城与�阴城
  在水头社西北五六里的黄河边,有个鸭沟水村,那儿还有一座古城遗址,它是不是西汉的�阴城呢?据笔者考证,此城是西晋末年鲜卑族乞伏大寒所筑的麦田城。唐代在此地筑了会州古城。
  据《晋书•载记第二十五》记载,西晋末年,鲜卑另一支乞伏氏徙居苑川(今榆中境),至东晋咸和四年(329),石勒灭前赵刘曜,乞伏大寒惧石勒攻之,遂率族人迁于麦田无孤山,居36年,“大寒死,子嗣繁立,始迁于度坚山”。度坚山即白银区宋家梁一带的大山。又过了59年后,于金城称秦王,史谓“西秦”。麦田山今名哈思山,麦田其地即今天哈思山以南黄河流域。
  《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郦道元在此句下注云:“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清代洪亮吉《乾隆府万州县图志》记载:“麦田水在靖远县北,出麦田城西北,西南注于河。”康熙年间的《靖远县志》曾有“(县城)北有古麦田城”的记载,“自水泉象鼻岘为过峡山脉,分为二支,一支西南循旱平川而至无孤山,麦田水出于山下,山麓为乞伏之麦田古城。”
  旱平川西南隅鸭沟水村的月河,位于�阴古城西南的滋泥水沙河河口,麦田城遗址就位于这里。古籍称月河为“边防要路”。20世纪60年代初,沙河南、北两岸平台尚矗立着南北走向的近百米长、七八米高、顶宽3米以上的古城墙,且南山之巅有一�望哨似的城堡,现在仅留一墩,为沙河北岸城墙最南端的半边城墙。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底基距今之沙河底有五六米之高,危悬于沙河岸头,南山之巅的城堡也仅留痕迹。反复查看周边地貌,可以断定,此遗址应为城堡,围约2里许。当时沙河在城北山下,泉水自然是“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其后洪水纵贯城之东西,拦腰洞开东城墙,壅塞北山下沙河原道,沙河即改道从城中冲出,千百年间,地面已被刷深数米,南、西、北三面城墙已坍塌毁尽。《水经注》对临河或临水城堡的记述,皆以黄河为基点。滋泥水沙河河口的流向,以及沙河泉水注入黄河的流向,皆与《水经注》对麦田城方位的描述完全相同。两相比较,�阴古城距黄河尚有五六里远,自黄河上游南来根本看不到城池,而月河遗址临河咫尺,更符合《水经注》所记的从黄河中先看到的城池,故此处应为麦田古城遗址。
  据《元和郡县志•会州》记载:“黄河堰,开元七年(719)河水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拨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灭。”据此可以断定,唐代的会州州治不可能在远距黄河的�阴城。从《水经注》记载至今,黄河一直自西南而来,西北方向流经靖远县城,经城北向东北方向流去,沿黄河一带,惟有麦田古城的方位与此记述相吻合,因此唐时的会州城尚在古麦田城。黄河沿途多有河渚岔道,其中有一条河道直抵月河北面石山,当年洪水暴涨时,此种地形水势“渐逼州城”也就不足为奇了。史籍中的“拨河水”,即移动、改变黄河主河道,民众劳动中谓之“拨水”,也就是“筑以捍河流”。而�阴城距黄河还有五六里路,且地势很高,是不会受洪水威胁的。所以,唐代会州城也不是西汉的�阴城遗址。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唐•房玄龄等.晋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