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发布时间:2019-01-14 04:03:28 影响了: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
  
  《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施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但客观地讲,我们虽在定位上相“适应”,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相去甚远。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形成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们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协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因此,这一模式的推行,其目的无外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基于职业技能的优化教学内容应当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1.教学计划还没有打破传统模式
  教学计划反映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实施教学管理的纲领。我们现在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仍是原来学科型教学计划的复制版: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训实习课。课程设置相对割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且理论课门类多,课时多,比例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才能,导致学生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融合。
  2.课程内容不尽合理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多种版本的教材共用,各版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侧重点、章节安排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在具体教学中容易出现不平衡现象,现有部分教材对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也涉及不多,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相适应。
  3.课程整合不到位
  进行课程整合,我们现在大都局限于在专业课程之间进行探讨,而没有考虑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属不同的系部,对双方的教学情况不熟悉,不能做到根据专业技能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取舍和整合,理论上为了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片面强调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导致课程开设过多,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复和产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学生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4.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客观地讲,我们现在开设的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教材本身说,对教学实践环节上研究不够。如果教材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教师的教学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材本身,这样的课程及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空洞乏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或只有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前我们教育教学的现状,教学及课程改革应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全面发展的主旨,要把握以下几点基本原则: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倡导的改革精神;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开发和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大框架进行,体系的构建必须有严谨的科学理论作指导,顺应当前整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要充分考虑到既有完整的体系构架,又具备可操作性的内容、方式和切实可行的条件;课程改革要遵循既大胆实践,又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四、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达到的标准
  1.基础素质与基本能力的养成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体系要体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们教学的定位是以技能为主,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与职业岗位最大限度的接触,将书本知识有效地与工作环境结合起来,将学校环境与企业文化有机地对比起来,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3.自学能力的增强
  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如缩减课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巩固时间;另外要从物质上保障,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设施的建设和开放使用,让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汲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4.学生个性发展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今后找准自己的专业化方向打下基础。
  5.创造思维的培养
  有创造才会有发展,要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五、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架
  在确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后,我们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架可以从目标、形式、内容、类型四个方面构成。
  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也就是适应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能力,包含着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技工院校专业工种职业能力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作为依据。
  形式:我认为以模块组合为形式比较符合课程改革实际。所谓模块组合,是指知识和技能构成的方式。包含三个层次的构成:第一层可由两大模块构成,一是人文素质(基础素质)模块,即非专业的综合能力模块,二是专业能力模块。第二层可由两大模块派生出若干模块,即课程科目模块,依据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开设相应的科目,第三层由若干模块派生出子模块,即知识能力单元模块,在规定的课时内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内容。
  内容:教材内容的选用要突破原有的体系模式,要进行整合、优化。“整合”必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在充分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优化”,在教学实践中,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职业技能标准,使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融合。
  类型:课程类型要适当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要积极推行学分制,以完成相应的学分制作为质量衡量的总标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