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课程视野下学困生转化研究综述]新课程如何关爱学困生
 

[新课程视野下学困生转化研究综述]新课程如何关爱学困生

发布时间:2019-01-16 04:08:11 影响了:

  [摘要]2007年,安徽省级课题组张家忠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农村初中学困生占34.7%。因此,在新课程视野下,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课题。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HowarGardner)提出了智能多元论,驳斥了IQ决定一切的观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布瓦首倡探究教学方式。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理论兴起于美国,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2003年,金志诚等人的研究指出:对学困生应注重在认知加工机制的层面上,从目标激活能力和分心信息的抑制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教育 初中学困生 转化模式
  
  在新课程推进中,据国内学者调查研究,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比例高达13.2%~17.4%,而农村更甚。2007年,安徽省级课题组张家忠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农村初中学困生占34.7%。因此,在新课程视野下,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模式,以便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富有实效地推进。
  
  一、新课程视野下学困生的界定
  
  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对初中学困生的界定:(1)初中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之基本要求。(2)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考试中,各门功课不及格或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的学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B.S.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了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的策略,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学好是不科学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当水平。教育的任务就是指达到这样的目标,既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
  20世纪70年代,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最优化理论,其核心是通过教育活动的科学安排,发挥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人和物的最高效能,减轻师生负担,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的最优化。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HowarGardner)提出了智能多元论,驳斥了IQ决定一切的观念。他用大量事实说明,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加德纳指出,一个人的IQ测验得分不高,或许只代表了他在语文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能力不强,但并不足以说明他的智能不高,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9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综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9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等。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布瓦首倡探究教学方式。探究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积极试探与求索,有效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理论兴起于美国,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研究
  
  国外学者在偏重于学困生转化的理论建构的同时,也提出了一般性的对策,如承认差别、区别对待、适时分流、上岗对口补习等。国内则重于学困生转化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策略。
  1996年,梁小红等人的研究指出:对学困生应设法从学习动机方面入手,在学校、家庭配合下,设法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学困生更应多鼓励、少责备,关心了解他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对他们的细微进步应给予肯定、赞扬,以强化有利于学习进步的学习动机。
  2003年,金志诚等人的研究指出:对学困生应注重在认知加工机制的层面上,从目标激活能力和分心信息的抑制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
  2004年,姬秉新等人具体设计了在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下学困生转化的模式;学习组的人数在四人左右最合适,这四个人中,一个人的成绩是优秀的,两个人的成绩一般中等,另一个是学困生。这种小组在性别上可以交错搭配,一般可以维持4~6周,可持续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视情况而定。
  2006年,刘英琦提出从五个方面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习得性勤奋练习、进行策略教学、改善认知结构、提高动机水平和开展心理咨询。
  2007年,李少兰提出转化学困生的五大策略:一是注重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矫正;二是加强对学困生学法的指导;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五是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
  此外,国内有很多学者还提出改善学困生学习习惯的策略,增强其学习情感的策略,提高其思维品质的策略等等。
  
  四、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
  
  我们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矫正”与“补偿”上,而应该加强“预防”与“改善”的研究;对学困生的转化应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研究;一线教师最需要行之有效地转化学困生的操作模式,因此,应该加强操作模式的研究。
  
  五、新课程视野下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1.改进教学,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策略。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面,因此,转化学困生首先是教师之教学观念、行为、方法的转变,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其次,教师要向学困生呈现适宜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提出切合学困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干预其学习过程与方法,提高其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再次,改善学困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策略,实施分层分步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农村学困生自我评价模式;结合学科教学,承认差别,对口补习等。
  2.心理因素的干预策略。改善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思维品质;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关注其心理健康因素,如学习焦虑、性格抑郁、心理逆反等。
  3.环境因素干预策略。建设良好的农村学校、班级文化氛围,引导学困生积极上进;帮助农村家长改善家庭学习环境。
  4.关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早熟、早恋现象,正确引导,疏通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2]森永良子.儿童学习障碍现状及其治疗教育\[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4]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7]姬秉新等.儿童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8]刘英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J\].科学教育,2006,(1).
  [9]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4)(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