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一言千斤重,下笔莫匆匆】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一言千斤重,下笔莫匆匆】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9:52 影响了:

  作文教学应极其重视作文批改环节,而这项艰苦劳作的关键则是作文评语的鉴定。现下模式评语的鉴定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下去,势必影响作文教学,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力帮助学生分析作文的得失,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要准确、精当,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针对性、文学性、趣味性、情感性、商榷性。
  针对性 文学性 趣味性 情感性 商榷性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以学生个人为指导对象的,主要是用笔进行的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细致、也更实际的艰苦劳作。而这项艰苦劳作的关键则是作文评语的鉴定。但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当然满怀希望得到老师的精心批改,得到老师一条好的评语。然而,长期以来,考察一篇作文大都是从主题、布局、语言等着眼,所以,一套评语模式就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例如,“论点鲜明,结构严谨,但是论据欠充分,论证不够有力,希今后……”“记事清楚,层次分明,但是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希今后……”等等,如此评语屡见不鲜,归纳一下无非是“优点――缺点――希望”的三段论形式,甚至连常用的几个副词也取得了专利权,如“很”、“较”、“欠”、“不够”,等等。当然,这样的评语也并非不能使用,但是,它似乎忽略了评语中眉批的具体、多样化作用,而只是把评语局限于每篇学生习作后的一段“八股式”的总评,一个学生的习作不管是优,还是劣,到了老师手里,根本就只是几个词语的差异,试想,那怎么能激发起学生阅读教师评语,进而修改好习作的兴趣呢?难怪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总抱怨学生连教师评语看都未看,就将作文塞进书包里去了!
  三段式老生常谈的评语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下去,势必影响作文教学,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个问题尤其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学生分析作文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根据自己的些许作文批改实践以及参看某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评语,笔者认为,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要准确、精当,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针对性、文学性、趣味性、情感性、商榷性。
  一、评语的针对性
  评语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文而异,一方面,是因人制宜。
  因文而异。宋朝诗人叶绍翁有一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独具匠心,抓住一枝红杏以写满园春色,以少胜多,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折下这“一枝红杏”加以欣赏与点评,若将满园红杏逐一赏析,一则费事,二则徒劳无益。学生习作中有的就如出墙红杏,很有特色,我们应该选取这样的习作,细加品味,详加点评,评出特色,品出风味。其次,学生习作中有优点,也有缺点,或优为主,或劣为主,我们应该有侧重性地去点评,抓住一点,切中要害,不宜面面俱到。再者,因文而异的针对性还在于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布置指导的每一篇习作训练,我们都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为了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者为了训练选材组材的能力,或者为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训练目标。这样,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就能集中注意自己的写作意图,并把它作为点评的焦点或靶子。带着这一针对意识去批改,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或者什么都可以写了。
  因人制宜。评语必须因“材”施评,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人而异。曾有这样一位同学,理科较好,就是作文差。每次作文,错别字不少,断句也多不当。在评语中说了几次,可他就是改不了。我想,这种类型的学生很可能是受了“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不正确思想的影响。他也许是刻苦的,并有极强的自尊心,如果光靠批评、指证是不行的。于是,我就写道“一个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应该自重,我已经对你的缺点指出两次了。你很聪明,有前途,我这是最后一次对你发出黄牌警告,如果下次还重蹈覆辙,那就请你不要交作文了。”当这位同学看到评语后,沉默良久,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以后的作文,几乎再也找不到错别字了。我在作文批改的实践中,还发现有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虽说他们整体作文的水平不高,但在他们的习作中,有时也不乏佳句和精彩的章节,这时我往往充分肯定其长处,使他们在觉得自己也能写好作文的心境下写好或改好作文,无疑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评语的文学性
  这就是批改作文与批改数理化作业的主要区别之所在。如果说,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从作文中看出的话,那么一个教师的水平也可以从批语中窥见一斑。一条好的评语应该尽可能地具有适当程度的文学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自身仿效的榜样。
  如果老师的评语总是干巴巴的那几句话,那么,还有什么资格指责学生的习作“语言欠生动”呢?你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对你那一套老掉牙的话题表示兴趣与热心呢?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批阅作文那就更应该严肃认真。所谓为人师表,在此应该有所体现。我们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那么我们的评语就应该首先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一些富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往往是十分注重作文评语的文学性。有这样的几个例子:(1)对主题不鲜明的习作评语为“难识庐山真面目”。�(2)对�有抄袭之嫌的习作评语为“似曾相识燕归来”。像这样的习作评语既有一定的文学性,同时又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当然,写评语讲究文学性,也并不等于一定要援引古诗文,毕竟,像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已不单单是文学性了,要达到更是较难。况且随着现今教师任务量的加重,每学期那么多次,那么多篇作文,都达到这种文学高度也不现实。在这里,我所强调的评语文学性,关键是语言要有“文味”,也就是说,教师在做到评语的准确、生动、形象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有文采,而不能老是干巴巴、空泛泛的几句套话。
  另外,讲究评语的文学性还要看接受的对象,如小学生不能以中学生的标准来对待,中学生又不能以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等。不同文学程度的对象,需使用不同程度的“文采”,绝不是盲目地卖弄词藻。如果学生的作文文采飞扬,而老师的评语却相形见绌,大煞风景,那当然是老师的笑话了。
  三、评语的趣味性
  没有人喜欢刻板的说教,更不用说活泼好动的中学生了。他们喜欢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获得教益,喜欢在笑声中悟出道理。给学生写评语也是一样,一条有趣的评语,学生会竞相传阅,仔细体会评语中“味道”。最终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不正是我们写评语的最终目的吗?
  曾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当他肯定地发现有位同学的作文是抄袭的时候,于是给她写了一条小评语“本文可能非你所作”。没想到,这位同学在第二次作文中夹了一张纸条,写道“没想到老师是如此‘理解’学生的,您能改一改上次的评语吗?”学生反打一耙,当时这位老师很为难,如果直言她的抄袭之过,势必起她的抵触情绪,如果不坚持原则,又会助长她的坏毛病,还以为老师好糊弄。实在是左右为难,突然,马克・吐温的幽默启发了他。于是,他提笔写了一条批语“如果上次评语欠妥,现特更正如下――本文可能是你所作!”这等于玩了一个语言游戏。结果,这位同学在日记里对她的老师说:“老师,佩服您的眼力,更佩服您的幽默”。并且,她根据这件事还写了一篇小小说。
  评语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功底,同时外加适度的幽默感。同评语的文学性一样,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上面的例子足可以证明)。而且,评语的趣味性还有一个适度性的问题,这个“度”如果掌握不好,有时甚至会事得其反。有这样一个例子,曾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我远远地看见前面走过来一位老人,老人头发灰白,满脸皱纹……”一般,老师习惯于批上“失真”、“欠真实”之类的评语,而我认为这样的评语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一时幽默细胞大发,饶有兴味地写了这样一条眉批:“你长着千里眼,还是戴着望远镜呢?”本以为这样的评语能引起学生的趣味性,从而使他在笑声中改正错误,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当他看了这条批语后,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刺激,而且他的作文也成为别的同学的笑料,也难怪这位同学过后再也不跟我说话了!过度的幽默感确实言过其辞,不免流露出嘲讽、挖苦之意。确非本意,不过也是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地掌握评语的趣味性。
  记得野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会考,文章中错将“枇杷”二字写成“琵琶”,结果,主考官提笔批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得琵琶能结果,满城尽开管弦花。”这们主考官的评语实在妙趣横生,在这里,我们不无借鉴之处。当然,也只能借其幽默之法,不可取其嘲讽之意。
  四、评语的情感性
  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前,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普遍使用情感教育,并且收获不少。因此,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习作的得失,还应该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有位同学在写人物时,写了他的爸爸。他爸爸是税务干部,刚正耿直、坚持原则,在处理问题时,多次遭到围攻和谩骂,最后一回家的路上,被人打伤,现在还住在医院。看完这篇作文,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意,于是老师评语写道:“真羡慕你有一位好爸爸,这是你的骄傲。作为一个教师,很高兴有这样一位学生家长,如果全国的干部都像他这样,祖国腾飞指日可待。请代老师向你爸爸问好,捎去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敬意!”像这位语文老师的充满情感性的评语又怎能不使学生受到感动,受到激励?
  评语的情感性,这是一般老师都容易做到的,对好文章、差文章上表现尤为突出。但是,有必要指出,教师在给学生下评语时,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最忌褒贬失当,言过其实,如果这样,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有碍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批改作文时应力避下面言辞失当的评语:一是褒奖过分,如在一些教师评语中不时出现的“上乘之作”、“绝伦之作”、“妙笔生花”、“妙不可言”等词语。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些字眼就不能出现在学生的作文评语中,但是,我们毕竟是在给各方面还很不成熟的学生批阅作文。如果语文教师轻率地冠之以这些华丽的词藻,那么,这就很容易助长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们掉以轻心,飘飘然而忘乎所以。二是不恰当的贬斥,如在作文批语中用上“空话连篇”、“文理不通”、“病句连篇”、“错别字大王”一类的字眼,有的评语则更富于刺激性,诸如“胡扯”、“乱弹琴”、“狗屁不通”等,这种评语严重地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掩盖了他们习作中的成绩,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一种对立情绪。可见,对学生习作中任何优缺点的无端夸大,都只能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评语的情感性要求教师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但一定要注意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作文。
  五、评语的商榷性
  所谓商榷性就是要求老师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态度。
  在教育过程是,只教学生“知其然”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教学生“知其所以然”。一条评语若仅仅指出了习作的得失,让学生知道了文章是好还是不好,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思索的冲动和再创作的欲望。这才是一条真正有作用有价值的评语。因此,教师在写评语时一定要用启发的方式。
  伴随启发方式的运用,老师在写评语时还应尽可能地使用商讨性语气。常言道:终生为人之师,难免一时有错。为人师者应以谦虚为美德。教育学生最好不使用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语气,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顺从心理和逆反心理。
  评语的商榷性在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的同时,又用建设性、商讨性的口气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与熏陶。有这样几个例子:(1)你认为本文用倒叙好还是顺叙好呢?(2)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以上两条小评语都具备了评语的商榷性特点,既指出了不当之处,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显得亲切、平和,如拉家常似容易让人接受,对于这样的评语,学生能不为之思考吗?甚至还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不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吗?
  总之,学生写好一篇作文固然不易,而教师作好一篇精当的评语同样不易,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工作是作文指导的补充和深化。为了使写作教学活动取得成功,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慎重对待作文批改,尤其是对评语的鉴定。对一株幼苗,浇一瓢清水,可促其茁壮成长,若浇一瓢开水,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谨记:“一言千斤重,下笔莫匆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