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_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背离的分析与思考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_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背离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5:17 影响了:

   [摘要] 当前,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经济学》的实用性受到了普遍重视,而理论高度也在提升,解决理论性与实用性矛盾成为突出的教育任务。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特点分析了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缺口,从矛盾如何协调统一入手探讨促进学生学习,使经济学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理论支持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差距 思路 结合途径
  
  《经济学》起源和主要发展地是西方国家,在理论和实例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有所差异,而且其理论抽象性强,学生不容易接受,往往会产生“理论联系不上实际”的感觉。而课程学习的目的又是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强调动手能力。为了兼顾教育的素质及能力双重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具体感受经济学的实践性。但基于学生的年龄、阅历及思维的深度和成熟度,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还不到位。随着经济学越发展,这种现象出现扩大和复杂化,常常出现理论学得越好,实际分析中越容易犯错的情况,这种情况典型地反映出经济学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一、对存在矛盾的分析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背离
  经济学是由成体系的丰富的理论支撑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贯穿教材始终,理论性越强,抽象性也越明显,具体体现在:一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一些论断在现实中很难成立;所借助的分析工具离经济现实很远,相关度极小;一些系统概念的形成和推理非常完整,但越完整,越难与现实中的各要素逐一结合;概念之间关系复杂,再加上一些概念的特殊性,综合起来就更抽象,理解难度增加,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增大。
  2.思维抽象与现实还原的背离
  理论虽然指导实践,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过程中,则是一层层不断在模型中加上原本假设为既定条件(或常数)的变量,变量加得越多,越接近于实际,但理论的简明性和普遍结论也就越不明显,虽然这种层次是经济学家或是研究者擅长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会使学生迷失在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中途,对学生造成很大的挑战。
  3.学生期望与视角设定之间的背离
  选择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参与经济业务及相关管理活动为职业生涯目标的,而不是以观察经济现象并且从观察者的角度无偏向地分析经济问题,而学生不明白经济学本来就是要培养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视角。虽然说明这一点后学生能够赞同和接受,但他们多少会觉得视角的转换多少会有些强制性地改造他们既有的思维。更进一步的学习后,学生甚至会在充分理解了理论的情况下仍然觉得很难接受,这时候看问题角度的矛盾性就更加突出了,甚至引发一些道德、价值观上的冲突,当推理与结果不一致时,很容易对理论产生怀疑。
  二、对理论与实践矛盾的协调思路
  理论与实践的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和正确方向,强调任一方面都存在狭隘性,对于实践性认识的培养也不是绝对地以理论至上或实践至上进行,而且对于学生的阅历来说,更为实际的是让他们形成相对合理的对经济学的认识。这些认识至少在学生学习阶段是合理的,也能为学生接受,并且以讨论的方式在学生意识中建立。
  1.课程安排设计
  经济学是商科的基础课,起着入门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经济学宜于在低年级开设,起到先导作用,便于学生接受经济学的理论性、指导性和非实作性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经济专业的入门ABC,以使学生正确接受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学生在经济学原理运用的难度上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使学生明白经济学所起到的作用是培养一种意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结论,从而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而这种作用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要直接地感受到则更不容易。学生不一定能充分领悟到其中的主旨,因此除了沟通外,还需要一定的讨论甚至辩论来加强意识培养,让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成长来充分领悟。
  2.教学改革侧重点
  以实用性作为与理论性并行的一个指针,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单纯地被动接受理论,而应注重学习思路过程,使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应该有很多例子,既要有经典例子,也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补充有引申作用的例子,在例子中提出一些实际的、理论所顾及不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考虑和训练,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3.对学生思维的包容与交互
  经济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学生对于经济现象虽然有很多观察,但并不会熟练地按经济学思维的指引进行思考,思维不集中,从而觉得经济学很难运用于实际。因此,课程前期思维系统性和发散性的对比训练就很重要。具体来说,先给予学生对假设、理论、结论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接受的态度首先来学习和理解一个知识点。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揣摩各种变通的情况。一段时间后,结合一些实际的状况对知识点进行评价,对其中的思想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经济学不仅是数百年经典思想的沉淀,更可以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修正和更新;认识到经济学的论述虽然是既定结论,但存在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可能,是开拓式的动态科学。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厉以宁,章铮.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