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3 03:48:09 影响了: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个性和特色
  
  导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地方高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把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是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不仅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科技文化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二,这是为了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这种定位、特色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切实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要能够得到社会人才市场和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要能够体现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要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实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这主要取决于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否对路,是否能够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三,深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限于自己的办学实际,不可能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纲性的东西,只有确立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合自己办学实际又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明晰的目标、思路、计划和措施,学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也才能为学校闯出一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较短,教育资源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又加上刚刚跨上本科层次,如何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已成为所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决策者首先面对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学校定位及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学校定位及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来说大多是教学型高校,主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双基”能力强的优势,尽快成长为这些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切忌超出自身定位的盲目攀高。现在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片面追求向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靠拢,单纯以基础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不切实际地扩大通识教育的范围,淡化了对学生的“双基”培养和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弱化了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是十分不利于学校正常发展的。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学校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历史传承、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具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学校,也会有基于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按同一种培养目标、规格,用相同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完全相同的人才。前一个时期,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立上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僵化,影响了学校对人才的实际培养。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还是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同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就业、创业方面,还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方面,都不可能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就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而言,不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也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面向基层的原则。
  第三,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我们现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其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区,大多不是直辖市、省会等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资源、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在外来人才引进上面临许多困难,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就自然地落到了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肩上。因此,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培养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是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不能带有盲目性。大多数情况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师范类、工科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它们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升本的过程中又借鉴、套用了一些传统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教育的历史比较短,还来不及形成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色。这就需要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摆脱原有的办学模式,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确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好自己人才培养的目 标、规格,也才能真正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任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从自身的目标、规格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不随意降低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
  那么,什么是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怎样才能够培养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呢?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所谓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突出这类学校的三个特点,即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在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大前提下,从突出这三个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自身的教学特点。在本科教育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因为这些学校的前身大多是偏重于实践教学的专科学校。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曾经是这些学校长期的教学传统。在向本科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由于盲目攀比高层次的本科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这些传统,有些学校则把这些传统很好地保留下来。应该认识到,过去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传统恰恰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特点,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为学生开出较多培养其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包括着眼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课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平台,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点,
  其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过程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特别是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为核心,可称为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因此,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都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
  再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为地方服务,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可以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再一个则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后一个途径更为重要。要达到为地方培养适用性人才的目的,就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以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不照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地方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突出以上三个特点的基础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还应该从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原则。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不应是单一的。这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除了根据学科知识的区别设置不同的专业外,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类型、规格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根据办学实际、社会需求及学生的个人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应适度培养一部分基础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既可以丰富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使不同培养类型、规格的学生互相交叉、融合,形成一种互补局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选择,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这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体现出来。很自然,由于培养要求的不同,对不同类型与规格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区别,根据这些区别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避免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固定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切实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知识的适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对学业课程的修读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改革课程结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在搭建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要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要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只有这样的课程组合,才可以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才能符合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性创业。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相一致,要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方向相一致。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强调不断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尽量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努力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除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需要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和高校之间公认的优秀课程外,专业选修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提倡使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自编教材。在自编教材中,要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融入其中,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编写具有不同理论侧重点、知识侧重点、能力侧重点的教学内容,使自编教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打破目前同专业的同类教材千篇一律、互相引用的现象。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减少一人讲众人听的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二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方法改革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有效调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发掘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三是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四是改革传统的实习、实训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习、实训,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习、实训。学校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课时和学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四,拓展课程空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同时改革原有的课程观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能够为地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注意拓展课程空间,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延伸到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拓展课程空间:一是利用在实践教学基地模拟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内容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具体化、情景化、微观化、感性化等手段,使学生能够亲身验证或感受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加深他们的感性印象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改变以往学生只是教学的受动者角色,使他们能够了解课程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三是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开拓第二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从事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发明等活动,巩固和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结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才能办出个性,办出特色
  
  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短缺,当今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能够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竞争。要能够做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要避免走传统本科大学人才培养的习惯套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只有这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冬梅]
  
  季桂起,德州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