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道德银行 “道德银行”再思考
 

道德银行 “道德银行”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3:16 影响了:

  几年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推出“道德银行”。提及创办“道德银行”的缘由,身为“开拓者”的浙工大似乎更关心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道德银行”是否能引发学生对“道德”二字含意的深刻了解和思考,是否能让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可操作的机制和平台,是否能对提高学校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即使基于这样的初衷,“道德银行”从尚未“营业”到正式推行,外界对它的质疑与非议从未停止。经过多年的发展,“道德银行”在争论中日渐明晰,问题也慢慢浮现。
  
  评估制度成难点
  
  道德评估是之江学院“道德银行”运行中的一个难点。《之江学院学生道德银行评估制度》规定评估对象包括:青年志愿者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各项好人好事记录。前两者主要评估的是学生中青年志愿者参加相应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以时间(小时数)、件数作为评估单位,操作难度相对较小,而后者的评估难度相对较大。
  从现实来看“好人好事”具有随意性、随时性等特点,很难纳入“道德银行”的评估范围。因此,倘若仔细观察可发现:真正处于“道德银行”评估下的道德行为,十有八九是组织程度较高,集体涵义较大的活动,而真正出自个体的道德行为,没有得到体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不能在体制内得以确认,并得到激励,“道德银行”的整套激励机制将会失灵。
  银行有储蓄必有支出,而且存取自由。就道德范畴来说,我们认为应以储为主,不能随意支出,更不能透支。如果大家都随意支取“道德”,校园环境可想而知。因而,寻找一种更为妥当的且易操作的“道德”评估方法,是“道德银行”在实践层面面临的一大难题。
  
  检验成果尚需时间
  
  作为一个有益的实践与尝试,“道德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热于奉献的本性,尽管有人认为不妥当的评估制度或多或少地给这类“道德银行”烙上了功利色彩,但是对于道德理论的研究和具体的“道德银行”体制探索还是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的。
  作为一所民办二级学院,之江学院有着独立的运作模式和良好的师资条件,有条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先跨一步。同时,“道德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管是制度形式还是具体的规章细节都没有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必须在不断探索之中修改完善。另外,道德体制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的建立不仅需要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基础,也需要相当的时间跨度,而之江学院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欠缺。拿后者来说,四年以后,毕业生即退出了“道德银行”,他之前的储蓄该如何继承、回报?因此,目前的“道德银行”实践还十分孤立,要使其真正起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作用,还为时尚早。
  之江学院的“道德银行”实践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各方认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实践之路才刚刚开始,在道德的实践上,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出成果的,更多人会关注“道德银行”在实施若干年以后会取得什么效果,以综合效果来评定这个机制的优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