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谈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2:56 影响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在讲《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乎逻辑》这节内容时,笔者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学生开始怀疑“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了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好奇一自学一交流一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讲《春》这一课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他们自己搜集来的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除了以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方式导人。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人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五、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即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语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精神为之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第二,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非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挖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