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陋室铭》教学“三读”]读陋室铭有感
 

[《陋室铭》教学“三读”]读陋室铭有感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05 影响了: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变化,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读就会有一种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读就会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注重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通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与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与主人交往的都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都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以及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抱负,作者实际上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出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疑问、感悟,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喻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运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样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允许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他受到挫折仍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仍然不灭心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他对“白丁”的鄙视态度进行批判,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后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作者单位: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