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三国演义三绝
 

《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三国演义三绝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3:43 影响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中学生,他们心中一定活着十几乃至几十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仁厚的刘备、勇猛的张飞、稳健的赵云、粗蠢的董卓、笃顺的鲁肃、懦弱愚昧的刘禅、智勇狭隘的周瑜、狡诈雄略的司马懿、迂腐无能自以为是的蒋干等等等等。但给中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被毛宗岗所称的“三绝”――“智绝”孔明,“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中学生读小说,特别是读古典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容易忽视人物形象,即使注意了人物形象,也只是注意人物性格特点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很少从小说人物形象身上获得经验。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时,既要让学生欣赏乱世英雄,获得乐趣,又要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智慧,以便于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塑造完美的性格。这样才能实现古典小说“以通俗谕人”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三绝”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中学生从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身上受到启发,塑造个人性格。
  
  一、“智绝”孔明对中学生的启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熟语说明了人们把孔明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孔明塑造成了三国第一智者,第一贤相形象。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
  我们读《三国演义》时,最佩服诸葛亮的莫过于他的三分天下的先见之明。一席“隆中对策”,让刘备有了定国之策。鼎立的三国成就了刘备,更成就了诸葛孔明。我们在佩服之余,静下心来想一想,孔明为什么能提出三分天下而别人没有提出呢?为什么刘备会屈驾三顾茅庐呢?别看孔明隐居隆中,可是他在潜心博览群书,他在广交朋友,洞悉天下形势,他在待明主而事。一旦“欲伸大义于天下”、“求安邦定国之策”的刘备真诚地请他出山时,他便道出了自己的策略,同时也是自己的理想。孔明三分天下的策略,不是他妄为的假想,而是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之后提出的奋斗目标。然后君臣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终生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孔明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孔明身上得到了再好不过的体现。
  
  二、“义绝”关羽对中学生的启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特别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成了“义”的化身。中学生读《三国演义》,往往只看到了关羽“义”的表象,没能体味到“义”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关羽的“义”。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关羽的“义”的积极的一面。刘关张“三结义”,不是凡人的结义。他们的“义”体现了“同心协力,扶困济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原则,他们的“义”巩固了他们三人“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特殊关系。他们能够使刘邦政治集团肩负起常人所无法承受的重担,以超人的才德和勇武为理想政治的实现奋斗到底。以刘关张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们注重政治廉明,爱民如子,“仁义布于四海”。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的“义”体现了为劳苦大众谋福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进步意义,有它正确的一面。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关羽的“义”的局限性。关羽的义释曹操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义”的局限性。他立下军令状,把守华容道。曹操赤壁大败,逃至华容道时,关羽本有机会活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往昔的容留款待之恩,放走了曹操。关羽违反军令,不讲原则,这种“私义”是他性格中的不足之处。
  关羽给我们的启示是:讲义气,要讲正义,不要讲私义。
  
  三、“奸绝”曹操对中学生的启示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匿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故杀吕伯奢本人,遭到陈宫批评时,公然亮出的人生哲学。这句话也成为后来有些人的处世“名言”。
  《三国演义》中曹操成了古今第一奸雄。在书中,曹操的性格是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两种对立人格的矛盾统一。曹操智高胆雄,见远识卓,集政治家、军事家双重素质于一身,自己也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甚至不缺爱民惜民品质,多数时候心胸宽大,危难关头不失幽默。他重视人才,善于招揽四方之士,他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算得上是一代“命世之才”。可是,在他的那种极端利已主义处世准则指导下,一切被他视为敌手或遭他疑忌的人,他都煞费心机,有的借故而杀,有的假借他人之手而杀。当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就竭力拉拢收买,而当触犯了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毫不客气地下毒手。帮他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的许攸对他微露不敬,被他的心腹许褚所杀,多次猜透他内心隐秘的杨修“恃才放旷”被他以扰乱军心为借口而杀。他一方面用残暴手段铲除异已,另一方面又用狡诈手法揩干血迹,稳定人心,把残暴和狡诈巧妙结合。他的这种不以德服人,靠权术诡计称王的做法同刘备的“仁义”治国之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只能以一个“乱世之奸雄”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了恶德的化身。
  曹操给我们的启示是:待人要真诚,不要怀疑猜忌,更不能耍权术诡计。
  《三国演义》中“三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去研读体会,在审美享受中反思历史,认识社会,品味人生。让中学生以“三绝”为参照对象,吸收他们的优点,摒弃他们的不足,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来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