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育“读者”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育“读者”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1:56 影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周国平如是说。可见,阅读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新华日报》在媒体上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其实不仅社会上,就连在学校里,教师、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实在令人担忧,可以说已经陷入了“阅读危机”。学生的阅读时间在数理化的挤压下,已经退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据上海一项读书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年人均为5000字,而美国学生为30000字。5000字中,有70%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教辅资料。这种有功利心的阅读,一旦无功利驱动,阅读自会停止。叶圣陶言:“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好习惯。”如果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习惯,那么,任何时候,阅读都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遗憾的是,5000字的阅读量距好习惯甚远。考试猛于虎,学生为了应试赶考,越来越没时间阅读。师生、家长“英雄”所见略同,都热衷于题海战术,均把分数视为终极目标。另外,网络、电视的冲击所带来的时代的浮躁,也使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
   教师的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网上有这样一份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目光短浅;在纷纷扰扰的世事牵绊中,少了读书的雅气,没了读书的心境,常常是几年都没有读过像样的书,课堂教学只是在吃老本。有人说“身教胜于言教”,一个爱阅读的教师,他自身便是阅读的典范;而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自然也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远离书香的年轻网虫失去书的滋养以什么底气竞争世界?以什么本领立足社会?以什么教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名人多有论及读书之重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力越可靠”(朱光潜)。对学生来说,阅读是所有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阅读贫乏的人,脑中所储存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他所听到或读书看到的语言、词汇,较少地与已知的语言、词汇发生联系,听课、读书的理解力就相对较差。有些学生不会写作文,没有好的表达能力,病症在表达,病根在于吸收,在于没有阅读的积累。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首先,在于教师自身要做读书人,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并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
   教师如何从闲散、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中振作起来,如何处理好工作与读书的关系?如何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挤出一点读书的时间?而把时间挤出来的动力,是一个人的志趣。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过程,总是在静静地阅读中伴随着一个人的志趣和毅力,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而无以广才,非志而无以成学”,便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说的读书与志趣的关系,并非是极其功利的庸俗实用主义阅读方式。一个人总有一种真情让你感动,当一个人抓住让自己感动的真情,追逐心底的梦,燃起阅读改变人生的火种,那么,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已不再是无暇读书的理由。
   教师广泛的阅读,不但赋予自身独立思考的信念,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参,而且还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从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量越大的老师,就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教参的熟练搬运工,而是能从文明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导航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
   教师的阅读,不停的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师教育生命不会衰老的体现方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教师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热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位。教师要以心来发现心,以心来点燃心,让教室充满书香。这是培育读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倡导阅读的新理念,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提供具体的阅读指导。
   1.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阅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与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或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会变成习惯,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主性阅读”。学生只有自己读,才能学会自己读。不然的话,永远只是教参在读,教师在读,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读者。
   2.讲究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需求。
   学生的阅读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尽量多地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以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介绍“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介绍前五回的总纲,介绍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睹全书的欲望。可以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了《我与地坛》后,鼓励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其人品。可以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仍以学习《我与地坛》为例,学后可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有关亲情的文章来阅读。
   3.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在校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可利用活动课进行阅读,集中阅读课外读物,时间在20~30分钟。
  笔者每个星期还专门开辟一节美读课,这节课成了学生的美读时光。学生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老师不加限制,可以互相探讨,还可以和老师交流阅读体会,以此激发阅读兴趣,开拓阅读视野。
   还可以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在同学中组织2次以上图书交换。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每月安排一节课让同学们介绍好书,谈读书的感受。集体性组织读书月、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如春潮般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抱定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全力提升自我修养,做一个有诗书滋养的学者型教师。并且,以自己的热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沈江峰《阅读教学的使命是培育读者》。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
   3.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作者单位:诸暨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