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春江花月夜》的意蕴与结构_春江花月夜小说
 

《春江花月夜》的意蕴与结构_春江花月夜小说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2:14 影响了: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雄视千古的气势,涵盖宇宙和人生,将人类的多种感情升华,使审美空间显得十分繁富开阔。诗人在传统题材中,以巧妙的情境设置和意象营构,使情、景、理相交融,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散发出极强的艺术魅力。
  
  一.情境设置的复合化,使诗歌显得繁富优美
  
  诗歌以抒情为其要务。但是古今中外各种情感有深浅厚薄,表现在作品中,更是千差万别,一般来讲如果是散乱的,诗情则贫弱;如果是浅表的,诗情则直露;如果是庸常的,诗情则平浅。所有这些,都是诗歌美学内涵上的窄小浅近。而《春江花月夜》与之完全不同,它全诗从头至尾凝为一体,诗情非常丰沛,犹如江流浩浩奔涌不竭;它在表现时对人类的基本感情进行深度的开掘,使诗显得奇崛多姿;它在咏诵对象上不似一般取意,而用大量意象相叠,使诗歌深厚浑朴。诗歌美学内涵上的延伸和掘进,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春江花发的月夜世界。
  这些又是通过情境的设置来达到的,情境设置使诗意汇成一个目标,同时形成一个情境世界,这就一下子廓开了它的内涵。本诗中这类情境设置是多方面的,乃至贯穿全诗的。请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表现春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写春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这是状写春原。如果单一地表现这些内容,未必不美,但是显得单一浅仄,现在作者把它安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春江――春夜――春原”的世界,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异常美妙的月下的春江花发的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所有单一的对象,其自身的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而且通过我们的联想,向外无限地延展,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似议论,但是情意的抒发仍是借助情境表现出来,这里荒江之月下的大江,以及伫立大江边的人,更是天衣无缝接在一起,形成情境。月下思考的人对应的“人生”是时间的大江,而荒古的月亮对应空间的大江。“人生――大江”中,两条“大江”实为同构,深化人生――宇宙的意蕴和内涵,使人沿着这一线索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极强的表现力。
  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张若虚在抒发情感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即一个连接一个设置各种情境,使人在目不暇接的欣赏中产生重复、放大、延伸效果,我们不妨称之为“情境的复合化”。
  这样的复合化的情境投置,在《春江花月夜》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在花月之夜。立足江边,想象驰骋于海天之间,眼前的江潮与想像中浩瀚的大海相接,在海的广阔背景上一轮明月随潮涌生。这时人生、宇宙、爱情、亲人等现实、非现实的内容奔涌而来。思妇――游子,思念和忆念,拟想对方情境的设置,有“青枫浦――扁舟子”男女牵挂的系列;有“捣衣砧――玉户帘”思念的系列;“鸿雁――鲤鱼”传信的系列;有“潇湘――碣石”追索的系列;有“月潭春残――春意阑珊――江树落英”伤感的系列。这些复合情境的设置又形成了一个总的情境――“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涵盖全篇的情境设置,使人们欣赏起来,犹如行走在山阴道上,目迷五色,生动繁富,获得极大的艺术满足。
  
  二.意象叠加的独特运用,使诗歌审美内涵大为拓展
  
  在一切的文学中,诗是最直接地向人们开放自己心灵和情怀的。无论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灵魂的省问,还是心灵的密语,梦幻的飘游,都是诗人借助语言面向世人的真诚倾诉。诗固然借助情境深化和升华,但升华至什么程度,则要看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深入程度而定,一般是以实就虚的,以主观的“意”参与“境”为特征的,这就产生了意象。
  《春江花月夜》开篇,写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这是在切合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使人进行联想遐思。在此情此境中,静静的,安谧的,很容易使思绪舒展,在空寂的时空中,思绪无阻隔地进人情境,或者说在此情境上自由飞升,这完全是意象产生的机制。“舂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
  景象牵动了情思,情思点化着景致。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是天然之景和人的心中之情的融合,也是意象的推移和展开:“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写春月映照下的江边花树在夜里呈现出的动人情景,是一个个既明澈又空蒙,既纯净又迷离的意象织成的艺术氛围。与起始四句相映照可见出,明月初升时,诗人的心由纷扰转为空明纯净,而当诗人举目四望,江流宛转,花林似霰,意绪纷起,那些不可捉摸的隐微的思绪开始慢慢萌生,让诗人陷入幻想与沉思。开首八句,由远及近,由显至隐,虚实相生,情景交织,处处生花,是本诗意象之功。
  《春江花月夜》中,意象是在不断的对比中完成传达作用的:宏观对比是上半部分情景、哲理与下半部分离情、相思的对比;微观方面是江和月的对比,人生和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悠悠白云”、“青枫浦”的对比。当然还有离人思妇的对比,离人、思妇内在心理、情绪的相互映照等等,不一而足。而全诗中虚实对比也处处可见,使这首情景交融的诗曲折幽深,变幻多姿,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另外,诗中还有一个特点,即在庞大的意象群中,抓住一个最具生发力的中心意象“月”,使所有意象都具有了向心力,具有了情感的指示方向,从而组成一个壮观而缤纷的意象群体。这“月”不仅连结起诗人自己内心最幽深的一隅,也接通了今人和古人,还在游子与思妇、作者与读者之间往复回旋,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多重意象的构筑形成了诗的丰厚的艺术世界,衍生出生命的活力。本诗中的多种意象:明月、江水、花树、霰雪、流霜、白云、鸿雁、鱼龙、幽潭、落花……如果梳理一下,它们就形成:“初生月――中天月――西斜月――孤悬月”“月”的意象群;“花草――花树――芳甸”“花”的意象群;“青枫浦――明月楼――妆镜台”“思妇”的意象群;“月户帘――捣衣砧”“思念”的意象群,其他更有“鸿雁――鲤鱼”、“碣石路――潇湘情”、“江潭融月――落月摇情――流水春去”等,超过了古人一般诗歌中的意象,创出了独特的意象组合或意象叠加形式。这些都随或隐或显的情绪展开,通过多重的意象叠加得以呈现,确如乱花迷眼,显现出本诗独特的美学风范。
  意象叠加在本诗有独特意义,它不仅产生多重的审美特质和效应,而且给承载的传统意蕴灌注了新的意义,使意象更易进人心灵领地,使诗的审美空间大大拓展,诗的形态变为 动态的、立体的。这是本诗特别动人的秘密所在。
  
  三.哲理的探索,使诗歌飞动升华,摇曳多姿
  
  任何文学的表达,诗性的叙写,只要是面对生活的,表现真情实感的,必定会触及生活的某些本质部分,以凝练的语言呈示,往往有别样的理性的光芒。优秀的诗歌其意蕴总是多向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如此。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等,反映着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但月亮的永恒及盈虚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的同一关系。月亮作为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占的文化原始意象。月亮与人生放在一起思考,更显出世界的永恒,人生的短暂,从感伤之情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我们进一步还能发现,诗人将自我融人宇宙,因为宇宙自然的永恒,“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二者达成了统一。然而这思悟是诗人高卓的生命意识的瞬间显现,那萦绕心问的惆怅使诗人凝视春水、明月时陷入沉思:“不知江月待伺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令诗人在意象的流转中思绪飞腾,感慨万千。
  与江、树、花、人对应,空中一无所依的孤月映照出作者心绪的寂寥。而作为自然宇宙之精灵的江月又和“人”形成比照:江水东逝,明月西斜,人不也如这江月,一去无返么?在轻愁的缭绕下,诗人由己及人,由此刻而既往,由个人的情绪而接通了人类和自然宇宙,既有对自身存在的省问,也有向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寻。在这样美妙的春江花月夜下,诗人的思绪就在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人类的对比和统一中往复游移。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而青春、生命又何以得复?这是惯常感时伤世的叹惋与哀伤,是个体生命面对无穷宇宙的无奈感慨。作者却显然不滞于此,当他把目光投向浩淼苍穹时,个人的怨艾融人宇宙的无限,他超越了狭窄的自我情怀,超越了世人的狭隘短浅,在艺术天地中获得了最高的自由。
  《春江花月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思乡或相思,由宇宙人生念及世间别离相思,落实到游子与思妇的离愁别思。游子浪迹天涯,思妇闺中辗转,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人生归依何处?诗中明确表现了一种追寻,“碣石潇湘无限路”既写出情感的深度,也写出了情感的寻找归依。
  诗中“月”这一重要的审美中介被赋以灵性,它照映过团聚的欢愉幸福,此刻照耀着天各一方的孤寂寥落,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这实际是作者对回归家园的哲理思考。
  我们深人作者的哲理探寻,感受到诗人情感的丰富,感受到人生的丰富,更提升了人们的情感:世界难以穷尽,人生永久足一个谜,因为是谜,难以穷尽,激励人们不断地探寻,那是一种提升人生的积极的姿态。
  总之,《春江花月夜》情境没置的复合化,使诗歌生动繁富;意象的叠合及其互动,使诗歌的审美空间和内涵大为拓展,增强了诗的审美效果;而哲理的探寻,使诗歌真正飞动升华起来,显得摇曳多姿,使诗呈现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