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诗歌教学要追求意境美] 诗歌中意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诗歌教学要追求意境美] 诗歌中意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8:38 影响了:

  内容摘要: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追求其意境之美。比如,看图说“画”,建立形象;示范朗读,反复吟诵;咀嚼字词,重点突破;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教学方式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描写的是空明澄净的月夜竹林之境,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情景交融,语言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诗歌意境需要领悟!领悟“指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方式”,它是人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后用心感受、思考而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超越和升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教学这首诗歌,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领悟诗歌意境之美。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意境深邃。
  一.看图说“画”,建立形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寻隐者不遇》入选课本后,编者就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附在其中,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德更准确,更深刻。
  二.示范朗读,反复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传递出来。
  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只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读透这两个字,意境就会“豁然开朗”。“只”字强调师傅唯一的居所――此山中,即告诉来访者,我师傅就在这座山里,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这个“只”字把童子为十分隐秘的住所和行径感到自豪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是“不知处”的根本原因,它一字千金,道出了山的高远、云的浓密。层峦叠嶂的山峰被浓浓的云雾缠绕,神秘莫测,师傅飘然若仙,来去无踪,哪里能找到他呢?正因为师傅就在此山又在此山中找不到他,才显示出“隐者”之“隐”,寻者“不遇”的奇特。咀嚼了“只”和“深”。意境之美就有了新意。
  四.展开想象,填补空白。想象是追求意境美的翅膀。读诗不仅要注意视觉形象,如外形、线条、色彩等,还应该进行听觉等想象,对一言一笑、一种声音、一种节奏进行想象,使人如闻其声。如启发学生想象童子与寻者的语言声调等,使画面像放电影那样在头脑中活现出来。想象还需要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测,体验人物的心灵世界,例如,启发学生想象寻者来时的那种求贤若渴的心理,想象寻者听了童子的叙说之后的那种怅然失措、无可奈何的心绪。诗歌总是留下许多空白的艺术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去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地领悟意境美。《寻隐者不遇》中只一个“问”字,问话是什么?问话时的神态、语调怎样?寻而不遇后的情节又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填补。总之,诗歌是对生活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艺术,要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王彦杰,甘肃会宁县王马山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