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_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_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9:49 影响了: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议”;“比”;    “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43―01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议”、“比”、“读”、“写”四种方法。
  
  一、“议”――启发讨论式。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障碍、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局限等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见仁见智的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如果教师采取一锤定音的方式,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甚至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讨论就显得特别重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讨论中可以互相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依靠师生的集体智慧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们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1.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愚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2. 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有其可取之处。
  
  二、“比”――古今对比式。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学了也没有用处,这是中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原因之一。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无论是现代的思想观念还是现代的语言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民族都需要对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文言无用”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次,要教给学生发现文言文价值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古今对比、古为今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王与大臣间的故事,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首先与齐王比: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因而能富国强兵,“战胜于朝廷”;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些人刚愎自用,闭耳塞听,以致误国害民。其次与邹忌比:邹忌既有进谏的勇气,又有进谏的艺术,终于说服齐王纳谏除弊,完成大业;而现今有些人却见小利而忘大义,置党性原则于不顾,一味迎合奉承,吹牛拍马,最终害人害己。相比之下,古人纳谏的胸怀、进谏的勇气和品格难道不值得赞赏学习吗?
  
  三、“读”――朗读背诵式。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了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课本中的文言(诗)文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妙篇佳作,不但要熟读,对一些精品还应该背诵下来。清代散文家刘大�说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的确,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会慢慢地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写”――改写评论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里的“躬行”,指的是让学生亲手
  写作,结合写作教学,根据原文,按照一定的要求或改写、或评论。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刘兰芝的故事》,把《涉江》《屈原列传》改写成散文《汩罗江边》,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木兰从军》,等等。也可以用文言文为材料,鼓励学生写随笔。如以《察今》为材料写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训俭示康》为材料写的《还要艰苦奋斗》,依据《记王忠肃公翱事》写的《由古人的清政廉洁所想到的》等议论文章,就很值得一读。通过改写评论,一是使学生更细致地阅读原文,更深入地把握原意,二是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观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必须注意:一是德育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最好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二是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不宜搞得过分,以免冲击知识教学。三是要正确把握批判与继承的度,对那些艺术性很高又有消极面的文章,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