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让预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让预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4:54 影响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活动。   新课改的实施让学生走上了舞台,成为课堂主角,如何挖掘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积极探究,主动性学习,成为教育课堂改革的首要问题,课前预习是保证新教材实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目的的进入课堂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减轻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课堂效益,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实际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1.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一个过程,课堂上老师的直接讲解对学生来说,一方面有一个认知上的缓冲,不能够及时掌握,另一方面,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如果不进行预习,上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被动学习,反之,如果课前进行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会产生想学、想问、想解决,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新课中的重点和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2.预习可以完善上节课及之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了解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做好铺垫;通过长期预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习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发挥其主动性,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模式。
  3.通过预习,先预习后听讲,先思考后提问,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不间断总结学习方法规律,实现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连续性,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学习平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预习,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上通过检测让学生体会预习效果,激发其探究、学习热情,树立信心,体现其成就感,达到对其情商的激发,激发学习热忱。
  
  二、课前预习的设置
  
  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课前对知识认真阅读自学,细读课本,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搞清楚哪些是自己懂得的,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读不懂、理解不透的标记说明,这些问题即为将来课堂听讲的重点,这样,课堂目标明确,重点听疑难解析,当堂突破,对能力要求高的学生,要精读课本,深化理解,分析知识点的应用,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比较老师的讲解,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提升自己思维水平。
  2.查漏补缺,数学知识连贯性强,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衔接性,预习中发现学过的知识有不明确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查补漏洞,实现学习的主动有效。
  3.自我检测,针对预习内容,设计题目对预习知识进行检测,检查预习效果,自查自纠,对出现问题作出分析,及时改进。
  4.问题反馈,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针对性总结,及时反馈到课堂,重点解决,使得课堂目的明确,精讲精练,提高效益。
  
  三、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往往把课前预习简单理解为把新课内容看一遍即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仅要读,还要想,要有目的、有条理。
  1.编制预习提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通过提纲,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讨论,发现问题,探究解决。
  2.问题设计,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预习提纲把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编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就不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学会分析、总结。
  3.设计针对预习的练习,检测、巩固预习效果,做到即时反馈,并坚持落实。
  4.养成教育的培养,学生往往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重视,仅仅局限于看看书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其认识到初、高中学习的区别,做好对课前预习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跟靠指导,让其从高一伊始对课前预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学习思路,长期坚持。形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有效地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自己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初步的探究,通过课堂的讨论、学习,检验自己的分析、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仅是消除学生听课障碍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作为教与学的首要环节,要长期坚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