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减负”之我见]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减负”之我见]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02 04:07:31 影响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简称“减负”)是当下教育界的一句流行语。关于“减负”,教育部门及高层主管一直在竭尽所能甚至“痛下杀手”,出台种种可见的硬性规定,诸如学生书包重量、作业时间、何时入校、几点放学、限时清场、禁止补课等等量化标准。那么,有此“规定”,学生的负担是不是就轻省了?答案是“未必”!君不见,拉杆书包仍是一道揪心的风景;君不见,学生这边出校门,那边即进辅导门;君不见,学生总为有写不完的作业而烦恼不已疲惫不堪;君不见,学生5时起床23时休息而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浑浑噩噩……“减负”遭遇尴尬、“规定”彻底失效,这是为什么?
  在此,我们真有必要探究一下“减负”失败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大而言之,我国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就业机会也有限,竞争甚至是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其注定“负担”恒在,这如同赛跑,只要有对手,哪怕就一个对手,步子就不敢松懈。只是负担重得让学生喘不过来气来时,就需要调适,但“重负担”本身又是社会问题投射到教育领域的一个影子,它的多元决定了“减负”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撑,而仅靠教育部门的强制措施以期一蹴而就,显然显得势单力薄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小而言之,作为担当着“减负”核心职能的教育机构, 缺失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缺失深入细致的调查反思,缺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和智慧,面对“减负”呐喊,简单罗列几项行政命令,只及皮毛,空洞无物,大有“标签”、“补丁”之嫌,兼有“独善其身”实则“助纣为虐”之诟病。如此“减负”,难免“流产”、“夭折”而且后患无穷。
  学生负担过重是有目共睹,那到底“过”在哪里?有多大“减”的空间?初中、高中生减什么?小学生又减什么?在一个班级哪些学生的负担最重?到底该从哪里减负?……仔细想来,“减负”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之所以高深,除去社会因素,它还有着较为复杂的坐标系,即学生维度、学科维度、学段维度、课堂维度、条件维度等等。尽管这一坐标系千丝万缕,但终归有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无异是所有负担的“支点”,假如集中精力击破这个“支点”,一切负担就可能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笔者认为,这里的“支点”或者说是“基点”,就是课堂教学。试想,如果学生对课堂像痴迷网络那样充满好奇和期待,兴趣盎然、自主自愿地探究学习,并能够会学、学会、融会贯通,坐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他哪还有负担可言!在这种氛围中,即便教师布置再“超量” 的作业,我坚信学生也能信心百倍地应对并乐在其中。反之,如果课堂枯燥无味、毫无引力,学生被动学习、饱受煎熬,进而排斥课堂,教师再喋喋不休地课内不行课外恶补, 他们能不怨声载道、厌恶恐惧?因此说,课堂质量是学生有无负担、有无过重负担的主要诱因和“罪魁祸首”,给予学生快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并引领学生真切领会大气、灵动、深遂的课堂魅力是“减负”的根本之路、唯由之路、最佳之路,“减负”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中小学的课堂大多是穿着课程改革的“新鞋”走着“蛮讲、海练、盲考的应试”“老路”,特别是高中、初中,因为升学任务和社会压力,可以不顾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似乎质量取胜的“法宝”就是“拼时间”、就是“广种薄收”。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训练,十遍百遍他仍然不会;学生在课堂上一知半解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强化,他们仍然一塌糊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融会贯通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弥补,他仍然勾挂不起来。可以理解,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考、中考制度的前提下,中学处在既要考虑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问题,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的两难境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自制的障碍,如果再执意让学生超负荷运转,肯定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如果把不挤占学生课外时间、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做为中学“减负”的一项指标,那落实“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课内增效”便是中学生“减负”的唯一出路。小学生最需要减的,我认为不是课业负担,而是“学习疲劳感”和“兴趣压抑感”。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单纯的“课程学习”几乎没什么难度,倒是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言行举止中潜在的价值观尤为关键,因为,当课堂失去成长的快乐,当儿童在学校最初几年里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感到郁闷自卑,那么他后续的十几年学习生涯,都将成为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落下可怕的负担“后遗症”。
  当然,“减负”也要分对象。有研究表明,在一个班集体里,感觉负担最重的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是学习最差的学生,而是“中等生”,“中等生”的幸福度是最低的。同时,这一结论在提醒我们,课业负担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占得比重很大,调节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应成为“减负”的一项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内容。
  由此看来,实证研究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最迫切的基石,研究“减负”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课堂教学,“减负”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代名词”。同时,必须明白,“减负”并不是目的,提高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我们的追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