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校本教研需要向名校学习什么]
 

[校本教研需要向名校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5:41 影响了:

  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并创生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措施,教研的环境似乎很好;但部分教师并没有走上研究之道,反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校本教研为何研不起来?现实的路需要怎么走?笔者拟以名校经验为案例做一些探讨。
  
  一、黄冈中学教育科研:多方共赢、名利双收
  
  湖北省黄冈中学坐落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巍峨的大别山南麓。黄冈中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座重镇,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创造了高考不败、桃李芬芳的佳绩。
  在教育科研方面,目前中小学的普遍情况是:领导不重视,教师不参与,教育科研被口号化、形式化。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没有用”。那么,在中小学校层面,教育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什么?在这方面,黄冈中学的教育科研,产生了超乎想象的综合效益,形成了多方共�、名利双收的理想格局。
  
  1 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百年来,从黄冈中学走出了一位国家主席、数十位省部级干部和将军、数百位博士、数千位专家学者。
  
  2 推出了一大批名师
  在黄冈中学的教师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人、湖北省省管专家3人、湖北名师2人、湖北省骨干教师7人、在岗特级教师14人、高级教师113人。
  
  3 造就了一个高考教辅资料品牌
  黄冈中学的高考教辅资料,已经成为一个著名品牌,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和教师创造了丰厚的财富。
  黄冈中学的教研经验表明,中小学教研需要确立“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长远规划,也是短期行为。
  
  二、洋思经验: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学校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刊物都作过长篇报道。省内外近二十万名教育工作者前往考察,学校教师赴省内外一百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
  对于中小学教研的发展困境,目前有一些所谓的“共识”――教师素质较低、学校管理跟不上、缺乏教研部门的专业指导。“天赋思维”使较多的中小学教研“无路可走”。对此,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反例。
  
  1 学校发展主要靠“校本”力量――领导和教师
  洋思中学是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的一所农村中学,其天赋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在成名之前,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坚持不懈地摸索,省、市、县教研部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成名之后,各级教研部门才参与经验的研究、宣传、推广。
  
  2 教改策略;团队合作,整体推进
  洋思教改在策略上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全体教师协同作战。这可能是它创模成功、影响很大的关键所在。
  
  3 教改目标: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洋思教改在目标上也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中小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初期培训中就被灌输了这一理念,但较多的教师比较茫然,长期的实践效果也并不理想。洋思经验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理念的实践魅力、实践模式。
  
  4 教改着力点:课堂教学建模、课程资源建库
  洋思教改在着力点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致力于课堂教学建模、课程资源建库。教学建模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资源建库的标志性事物则是“校本作业”。
  洋思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教研在路径选择上,需要“以校为本,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的自主发展”。自主、特色发展的教研路径,不能消极等待,而应积极摸索;不能拿来主义,而应借鉴创新;不能崇洋媚外,而应自重自爱。
  
  三、华师一附中教研:立足“校本”、改革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中部是学校的主体,有教学班90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60余人,其中在岗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80人。学校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十多年来,高考成绩一直雄踞湖北省榜首;学生在国际奥赛中斩获金牌十余枚,涵盖各个学科;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专利500多项,6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学校的心理教育、德育活动、艺术活动皆为全省首创,并一直引领方向。
  公开课、集体评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这些教研活动,既是过去的平淡故事,也是今天的创新经验。对此,较多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感到迷惘、无奈、无助。那么,中小学教研在方式上究竟应该如何创新?究竟需要什么保障?在这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教研探索,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1 奖励教研
  华师一附中的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激励。例如,《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规定:论文在全国教育教学类核心期刊发表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收录奖励1000元,而在校级刊物发表或被校级优秀教学论文集收录奖励50元;论文获国家级奖或入选参加国家级有关教育教学会议大会交流奖励500~1000元,而获校级奖或参加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会议大会交流奖励20-60元;申报国家级课题资助经费3-5万元,省部级1-3万元,校级重点课题1000-3000元;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成果认定奖励5000-10000元,省部级3000-5000元,校级100-500元;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优秀成果奖奖励1~3万元,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励5000-10000元,校级优秀成果奖奖励500-1000元。
  
  2 校级课题
  校级课题是华师一附中的教科研特色和创举,它具有更强的校本性,申报门槛抵、投入不大,但效益非常显著。
  
  3 教师考核重视教科研和特长
  华师一附中的教师考核,突出了教科研。例如,《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考评奖励条例》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取得国际金牌、教育教学论文(含教案、创新试题、课件)获国家级一等奖、公开课和研究课获国家级一等奖、在三育人活动或班主任工作中获国家级荣誉称号、教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都可以得到最高10分的奖励。我们可以看出,华师一附中的教师考核奖励有两个特点,一是力度大,最高分达十分;二是平常心,教师指导学生取得国际金牌、教师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公开课获得国家一等奖、论文获国家一等奖都平等对待。
  此外,华师一附中的教师考核特别重视教师特长。例如,《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业务考核评估表》中,有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是特长,具体包括工作负荷、教学常规、考试成绩、学生评教、组长评教、科研工作,分值不封顶,它的目的是“督促教师爱岗敬业,好学厉行,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激励教师发挥特长,与时俱进,争当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
  
  4 学科网站
  华师一附中在教科研方面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学科网站。它的目的是:积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传承学校名师的宝贵教育教学财富;减少重复、低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学研究搭建平台;为教学改革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华师一附中的教研经验表明,中小学教研在方式上需要重视课题(专题)研究,需要重视利用研究资源(成果)进行建网站、博客、资源库活动。而在教研保障方面,需要重视经费支持,充分发挥教师考核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杨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