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是岁,言事并举 “言”与“文”应该并举
 

是岁,言事并举 “言”与“文”应该并举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3:07 影响了: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块“短板”,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本文通过分析三个课堂案例。指出文言文教学不能“言”“文”割裂,而应该“言”“文”并举。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言”“文”并举
  
  中国文学讲究含蓄蕴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文言文文美而意丰,引起我们无穷的遐想和思考。使我们俗世疲惫的心灵在阅读中获得了休憩,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但是,中学生却有一句口头禅。“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鲁迅已在中学语文中渐行渐远。文言文将何去何从?
  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块“短板”,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的时候。我们教师情何以堪?
  课例一串讲法:丰富的痛苦
  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教授《鸿门宴》,他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浸淫几十年,在课堂上早已是驾轻就熟。他的教学步骤是先介绍作者作品,然后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接着讲解第一段。他逐字逐句地讲述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文言特殊句式,还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了项羽、范增的人物形象。
  这种串讲法最为通行却又广受诟病。它的优点是注重基础,文言知识讲得深、透,但它却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忽略了对学生情志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完全靠教师个人的魅力来调节,不太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学生。
  文言文是“言”与“文”的和谐统一,“言”是实虚词的形音义、用法和句式特点,“文”是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可以说,一篇文言文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门类从传统的训诂学、文章学、历史学、儒学到现代的文艺学、哲学、社会学等等,无比庞杂丰富。丰富的好处是教师可讲的内容多,有选择余地,一节课可以弄得很充实;弊病在有些让教师难以取舍,结果使得“言”与“文一混杂在一起。纠缠不清。
  所以,“言”与“文”如何抉择,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造成了一种“丰富的痛苦”。“言”是“文”的基础,“言一又,是为“文”服务,围绕“文”展开。说“文”必须要知“言”,否则就如无源之水;讲“言”又离不开“文”的脉络,否则就如断线之珠。“丰富的痛苦”必须要通过理清“言”与“文”的关系来解决,而不能简单地“一锅端”。
  课例二新潮:看上去很美
  曾经听过一位青年骨干教师的公开课,讲授的是《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看出老师在教学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先朗读正音,后学生讨论,接着归纳文言知识,最后学生表演课本剧,分析人物形象。课堂的高潮体现在表演环节,烛之武和秦伯的扮演者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阵阵喝彩。
  只能说,这是一场看上去很美的精彩的“秀”。初看,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有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但它在博得几声喝彩之后,留下的可以让人品味的“干货”寥寥无几。文言知识的归纳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而不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即时生成的。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只能说“热闹是他们的”,大部分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是场预演后的表演,充满了预设性。而缺少生成性。
  既然“言”是“文”的基础,围绕“文”展开,“文”就是“言”的统帅。像这位青年教师,就把“言”与“文”截然分开了,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言”,也很难真正感受到“文”的魅力。“言”是皮,“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看上去很美”只能是语文教师的尴尬,语文教师应该更努力地钻研教材,真正把握每一篇文言文中“言”与“文”的融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课例三在路上:行走在“官”与“文”之间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时,有学生读成了“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我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体会一下此句读成“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可不可以,两种不同的断句会造成什么不同。学生一读立刻体会出本处“军”字是词类活用,应该采用后一种断句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我借此机会又进一步点拨学生。既然是联合攻打郑国,作者为什么不写“秦晋/军函陵”,而要写他们分开驻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作者这样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游说秦军埋下伏笔。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细微的“言”也隐含了“文”的精巧构思。这样,通过品味“言”,就为体会“文”打下了基础,“言”与“文”的教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在教授第二段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一句中的“也已”何意。这个问题我课前没有预料到。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良机。就先让学生细读体会“也”和“已”单独用在句末和连用的不同感觉。学生读了几遍后,体会出作者在这里叠用语气词的良苦用心,原来不如此写,就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烛之武内心的牢骚。我又让学生讨论。在国家危难时刻,烛之武不是爽快地接受任务,而是发了一通牢骚,这会不会有损他的爱国形象。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得不亦乐乎。以“言”的质疑为契机,适时地引入对“文”的分析和鉴赏,“言”的释疑为“文”的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两个教学行为都是由学生的阅读障碍引发而生成,我只是把自己预设的内容适时地和学生的阅读联系起来,通过引导学生体“言”而人“文”,教学效果也还不错。
  文言教学必须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言”是工具,不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文阅读就无从谈起。“文”是人文、思想,而离开语言文本来谈“文”就显得空而不当。“言”“文”应该也必须相融并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