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语文学科精神的培养】浅谈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学科精神的培养】浅谈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28 影响了:

  【摘要】传统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弘扬学科精神,做到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探究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育 学科精神 人格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孕育着深刻的变革,以前学校教育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目标,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培植,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语文学科应该要逐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向这一方面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形成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就有了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风骨与特质,而缺少了这种精神特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走向浅薄、偏狭和精神无根。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探究精神的统一。
  一、人文精神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综观现代学生,道德水准低下,轻视生命,这不能不说人文精神缺少的表现。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具有一种独有的精神特质。人一旦具有了这种精神特质,那么就会在人的心里深处潜藏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康德指出:“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漠、徒然,没有终极目的。”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就要备受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语文课应是知、情、意的统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语文教学是“人本”与“文本”的统一,是实现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是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二、审美精神
  语文教学失去了审美精神,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美学是真正的人学,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是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材料。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过程实际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构思美、立意美,都具有审美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审美活动,伴随着丰富浓郁的审美情感。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美感才会引起共鸣。同时用审美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多种因素,揭示语文教学与美德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一分为二。我们在整个教学的始终,必须把“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三、探究精神
  探究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基本能力之一。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定量”,而且是教学双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不断生长,是教学双方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传统“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作为语文课来说,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以语文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地研究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的难题,积极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以及对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让学生在文本的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成为年轻的思想者。通过文本的探究,积极思考过去和现在、个人和民族、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对话,从而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就要培养智者。所以讲台上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心灵对话。创设真实而生动的课堂教学,展现学生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学科精神,做到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