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1939年的“战争三部曲”(一):1939年战争
 

1939年的“战争三部曲”(一):1939年战争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6:37 影响了:

  [编者按]70年前的193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新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欧亚大陆“山雨欲来”,战云密布。在1939年下半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苏日诺门坎之战、德波战争和苏芬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三次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刊特别推出这《1939年的“战争三部曲”》,与广大读者朋友共同回顾这段难忘的战争岁月。
  
  1939年5~9月,在今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日本和伪满州国军队,另一方为苏联和蒙古军队。因该地区位于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苏联称为“哈拉哈河军事冲突”,日本则名为“诺门坎事件”。双方共动用近20余万人的精锐部队,火炮500余门,坦克和装甲车辆近1000辆,飞机900余架。战争中,骄横狂妄的日本关东军屡屡受挫,最终被苏蒙联军打得溃不成军,被迫乞求停火。日本陆军省承认“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虽然这是一场双方没有宣战的战争,但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交战,无论空战还是坦克战,在当时都是空前的。8月20日苏蒙联军展开对日军的毁灭性总攻,是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的先兆,是以机械化战争为特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场前的序曲,它对后来的战争进程、军事学术、武器装备的改进产生了很大影响。
  
  诺门坎:一块埋有战争种子的温床
  
  诺门坎,是中蒙边境的一片荒原地区,距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以南约180千米处,即从汗达盖一将军庙一阿穆古朗一线至哈拉哈河的地区,面积约500平方千米。“哈拉哈”的蒙语为“屏障”之意,河的西岸比东岸高出50米以上,从东岸看西岸如同一座长长的壁障在眼前,哈拉哈河由此地貌而得名。在发生战斗的地方,哈拉哈河的宽度有400多米,而河水-宽度仅为50~60米,水深约2米。东岸地区分布着沙丘,丛生着杂草和灌木。一条名叫胡鲁斯台的小河从东北向西南流入哈拉哈河,将诺门坎地区分成南北两片。胡鲁斯台河有1500米长的泥泞地带,对军队行动限制很大。
  哈拉哈河西岸易守难攻,从西岸台地俯视东岸诺门坎,如同一幅清晰的训练用沙盘。利用西岸台地制高点布署炮兵阵地,将占据火力的绝对优势。果然,在战斗中日本士兵常常埋怨:诺门坎是苏军的“炮击靶场”。历史证明战争的胜负都与地理因素有关,日本关东军的地理失算为其最终惨败埋下了伏笔。
  诺门坎战争的史源,可追溯到中国清朝时此地两个蒙古民族部落间的边界纠纷,1734年雍正皇帝给他们裁决,分界线划在了哈拉哈河以东15~20千米处,边界以西属于喀尔咯部落(民国时期成立蒙古国),以东属于巴尔虎部落(内蒙)。1932年伪满州国成立不久,日本关东军以一份俄军标错的远东军事地图为据,挑唆伪满州国修正国境线,将边防巡逻线路向西移到了哈拉哈河,从此双方争执不休。战争种子就这样被埋在了诺门坎的这块温床上。
  
  战争的开端和扩大
  
  日本军界蓄意挑起诺门坎战争,是倚其战略方针和作战企图作为思想基础的。1936年6月,日本大本营的《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第一作战对象,并加紧战争准备;8月进而制定了北进苏联和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反共协定》,极为亢奋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感到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条件已经成熟,随即发布了《满苏国境纷争处理纲要》,明白地告诉部队在边境纠纷中可以不受限制地“采取积极果敢的行动”。
  1939年5月4日,蒙古警备队由哈拉哈河西岸涉水到河东地区放牧,伪满警备军骑兵立即开枪阻截,并将蒙军赶回西岸。于是,双方不断在这一地区展开争夺战,关东军司令部将领们闻之一阵狂喜,感到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诺门坎破土而出,立即指示驻海拉尔的第23师团扩大战事,出兵诺门坎。5月13日夜,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派山县武光的第64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和东八百藏骑兵联队,开赴哈拉哈河畔向蒙军发动进攻。驻蒙苏军根据1936年修定的《苏蒙互助条约》,也出动步兵第36师、第11坦克旅各一部前往边界加入作战。5月28日,日军2 000多人仗着有坦克、重炮的支援,兵分三路在1个轻轰炸机中队配合下发动攻击,虽一举攻下了蒙军的742高地,但却遭到苏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势下,苏蒙联军3000人在T-130坦克、BA-6装甲车配合下进行反击,战局瞬间扭转,简陋的日军12辆94式超轻型坦克很快就被打瘫。日军步兵只能以“肉弹”冲锋,如同飞蛾扑火,诺门坎成了宰杀日军的屠场。至29日,日军东八百藏联队被全歼,东八百藏中佐联队长被击毙。诺门坎战争第一阶段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
  
  战争升级
  
  1939年6月2日,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受伏罗希洛夫元帅之命前往哈拉哈河战线。6月5日,朱可夫出现在苏军驻蒙古第57特别军司令部。第二天,他被任命为该军军长,全权指挥苏蒙联军对日作战。朱可夫到达后,立即赶往前线视察,而后向莫斯科大本营报告,要求增加兵力,特别是大量增加装甲兵、炮兵和航空兵。苏军总参谋部满足了他的要求。6月份,苏蒙联军在哈拉哈河方向集结了1个坦克旅、3个装甲旅、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重炮营,另有100架飞机。
  此时关东军也开始大举调动军队,共集结了13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112门反坦克炮、124辆坦克和装甲车、400辆卡车和119架飞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亲临前线督战,命令第23师团发动新的地而进攻,其作战企图为:用坦克部队围歼哈拉哈河东岸全部苏蒙联军;以步兵主力渡过哈拉哈河,抢占西岸要点,倾尽全力形成两岸夹击态势。
  此时,诺门坎战争已升到战役规模。
  
  苏日空军绞杀战
  
  苏日空军空战最早发生在5月23日。苏军初战失利,伊-15歼击机大队由于速度较慢,空战中全部覆灭。后来,苏军总参谋部调来了新式机科,并派来了21名荣获“空军英雄”称号的飞行员,才逐步改变了颓势。6月19日,苏军大约30架飞机轰炸了诺门坎东面日军的几个集结地。
  6月22日至26日,苏日空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空战。日军共损失64架飞机,苏军损失14架。苏联空军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机攻击队形,首日交锋便用PC-82火箭弹将6架日机打得凌空爆炸。苏联“空军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创造了正面掩毁敌机自己却安全降落的奇迹。同为苏联“空军英雄”的格里采韦茨沉着勇敢地驾机降落在日军控 制的草原上,迅速抢救1名坠机的战友,并顺利地飞回机场。
  6月27日,日军100多架飞机袭击了苏军塔木斯机场,这是亚洲空战史上第一次大机群成功突袭敌方机场,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苏军前线飞机损失大半,一时丧失了制空权。不过,由于及时得到补充,苏军很快夺回了制空权。
  在此期间,关东军还使用了石井部队(即731细菌部队),向哈拉哈河中投放细菌,但战果不佳。原因是苏蒙联军队使用的是后方输水,故而伤亡不大;倒是日军士兵受不了干渴,饮用河水受到感染,造成1000余人死亡,正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巴音查岗铁血较量
  
  7月2日夜问,日军第23师团约15 000人从苏蒙联军防御侧翼偷渡哈拉哈河,向西岸制高点蒙军阵地发起猛攻,蒙军第15团顽强周守近两个小时,伤亡巨大。日军在付出600人伤亡的代价后,完全占领了巴音查冈高地。朱可夫利用蒙军坚守的时间,当机立断,调集了第11坦克旅(坦克约150辆)、第7摩托化装甲旅(装甲车154辆)、第36摩托化步兵师的1个团和蒙军第8装甲营等部队,趁日军立足未稳,从三个方向实施反击。7月3日上午7时,苏军轰炸机飞临哈拉哈河上空,对日军的渡口实施轰炸,阻止日军继续渡河。此时,日军在巴音查岗共集中了1万多人,拥有近100门火炮和60门反坦克炮,总兵力对比,日军占绝对优势。但是,苏军展开的都是装甲兵部队。第11坦克旅旅长雅柯夫列夫亲率前卫坦克营,以行进间射击向巴音查岗进行反冲击,苏军坦克突入日军阵地后左冲右突,很多日本兵被坦克碾死轧伤。除用反坦克炮抗击外,日军还组织“肉弹攻击”,只见三三两两的步兵抱着反坦克地雷,喊着“万岁”冲向坦克,爆炸声此起彼伏,战斗达到了白热化。
  经2天血战,占领西岸高地的日军大部被歼,联队长山县武光烧掉军旗,拔刀自裁。师团长小松原写好遗书,准备发起最后一次冲锋,由于上司的劝阳,才率领其残部向东岸逃去。7月4日入夜,坦克燃烧的火光,照耀着漆黑的草原,巴音查冈附近,尸横原野,一片狼藉,一堆堆被击毁的火炮、机枪和车辆,铺满了战场。
  
  苏日坦克大战
  
  1938年底,日军驻公主岭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番号被撤销,随即以该旅团的坦克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战车团”。日军的所谓“战车团”的“团”,是在“师团”和“联队”两级之间,组建的一种纯兵种性质的旅级部队。“第1战车团”编成内没有步兵、炮兵等部队,只辖有第3、第4和第9战车联队。全“团”由安岗正臣中将指挥,日军大本营视该“团”为军中之宝。1939年6月20日,日本关东军命令以“第l战车团”为主,临时编成诸兵种合成的机械化兵团,开赴诺门坎地区配合步兵作战。这支部队由安岗正臣率领,所以称为安岗支队。该支队的编成如下:第1战车团司令部(编有89式中型坦克2辆)、第3战车联队(编有89式中型坦克26辆、97式中型坦克4辆、94式超轻型坦克15辆)、第4战车联队(编有89式中型坦克8辆、95式轻型坦克36辆、94式超轻型坦克4辆)、摩托化步兵大队(相当于营,编有1500人,轻重机枪62挺、掷弹筒32具、轻型火炮24门、火焰喷射器12具)。编人“安岗支队”战斗序列的还有1个工兵中队(相当干连)、1个野战炮兵联队(编有75毫米牵引火炮8门)、1个高炮中队(编有高射炮4门)和运输队(编有汽车130辆)等。
  6月21日,安岗支队从公主岭出发,6月29日,疲惫不堪的部队才全部到达诺门坎附近的集结地巴彦布尔德。次日,支队奉命展开成临战纵队向前疾进。
  第一次坦克战发生在6月30日上午9时。玉田美郎大佐率领的第4战车联队第2中队(有95式轻型坦克9辆),与苏蒙联军警戒分队的8辆BT-7中型坦克和3辆BA-10型装甲车突然遭遇,激战至下午2时,双方车辆和人员都有损伤,日军中队长北村大尉被击毙。
  7月2日夜间,在日军第23师团偷渡哈拉哈河向西岸蒙军阵地猛攻的同时,安岗支队在大雨中兵分两路,由北向南扑向东岸苏蒙联军阵地。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遭到西岸苏军炮火轰击,队形被打得七零八落,步坦联系也被切断。由于苏蒙联军在阵地上布有不易发现的螺形钢丝网,使日军坦克的履带经常被缠住而转不动,结果成了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射击的靶子,多辆89式中型坦克被击中起火。此时,苏军第11坦克旅、第7装甲汽车旅等部队,在西岸击溃日军主力后加速开到东岸,80辆BT-7中型坦克、12辆T-130喷火坦克及300辆装甲车,在巴尔其嘎尔高地前,将安岗支队的50余辆坦克包围,在7千米宽的战场上,前所未有的坦克交战全面展开,4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混战在一起,沙丘草原上火光腾起,烟柱冲天,被击毁的坦克残骸随处可见。由于日军坦克与苏军坦克相比,吨位小、装甲薄、武器落后,有人形容双方对阵如同“数量庞大的牛群与一小群羊对攻”。激战中,第3战车联队长吉丸清武中佐的指挥坦克被击中,车毁人亡。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坦克交战,使日军损失了37辆坦克,127人被击毙。安岗支队包括411名伤员的残余部队逃回到将军庙。
  
  苏日炮兵对决战
  
  日本关东军深感苏联兵力比预想的要强大得多,特别是自己的炮兵力量不足,于是破釜沉舟,决定动用“珍藏”的远程重炮部队。7月15日,驻满洲各地关东军所属的第3重炮旅团、野战重炮第1联队、穆陵重炮联队和独立重炮第7联队全部调到诺门坎地区,可以说,关东军拿出了全部家底。但其炮弹数量严重不足,105加农炮弹有4 800发,150加农炮弹有900发,150榴弹炮弹有4000发,这些炮弹储备竟然占全军炮弹总量的70%以上。大致上仅够每门炮2天的射击需求。上述火炮的最大射程21 000米,而苏军的M1939式210毫米加农炮射程达到30100米,远远超过日军的火炮。
  7月23日,日军发动以炮兵为主支援步兵进攻的战斗,包括大口径远程重炮在内的全部火炮一起开火,整个诺门坎战场火光冲天,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据记载为日本陆军史上首次,不过日本炮兵从未受过超远程射击训练,也未受过饱和性的射击训练,虽打得热火朝天,但前沿传回消息说效果并不好,精度尤为不够。战至中午,炮群一口气打出了近万发炮弹,这种消耗在日军战史上是惊人的。令关东军将领们恼火的是重炮相继发生故障,炮架折断、膛炸、炮管烧蚀等事故层出不穷。而苏蒙联军炮兵发起快速反击时,冰雹般的炮弹精确地砸向日军阵地,在一片火海中,臼军的火力被压制,伤员、尸体、损毁的重炮遍布阵地。日军士气遭到严重打击,甚 至步兵请求炮兵不要还击,以免引来更猛烈的炮击。日军发动的这次大规模炮战终于失败,诺门坎战场从此处于胶着状态。
  
  诺门坎大决战
  
  在日军准备打持久战和越冬的时候,苏军正秘密地准备着大规模的8月攻势。
  1939年7月15日,苏军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级集群,由朱可夫指挥,辖3个步兵师、5个坦克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和2个蒙古骑兵师等,计划于8月20日发起围歼日军主力的进攻战役。战役企图是沿哈拉哈河的支流胡鲁斯台河方向实施正面突击,牵制日军主力,同时突击敌防御阵地的两翼,合围并歼灭日军第23步兵师于诺门坎布尔德奥包山地域。为此,朱可夫将部队分为3个攻击集团:担任左翼和右翼迂回包围的北方攻击集团和南方攻击集团,由装甲兵部队为主编成;担任正面攻击的中央集团,由步兵为主编成;以2个坦克旅作为预备队。总兵力达57000人,火炮542门,飞机500余架,BT-5和BT-7式坦克498辆,BA-1式装甲车385辆。
  8月4日,日军参战部队合编为第6军(相当于集团军),辖第23、第7师团和第8国境警备队,由获洲立兵中将指挥。第6军以第23师团为主在西岸5~6千米一线组织防御。总兵力约60 000人,火炮500门,飞机500架,编成内没有坦克部队。
  朱可夫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为了稳操胜卷,实现最大的进攻突然性,苏军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和伪装措施:调动部队在夜间完成;直到进攻发起前3小时,才向部队下达战斗任务;印制大量《战士防御须知》,故意“误投”到日军阵地上,使日军以为苏蒙联军正在组织防御;使用各种音响器材制造嘈杂声使日军习以为常。
  8月20日凌晨,日军阵地一片沉寂。8时15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苏军150多架轰炸机在近100架歼击机护卫下,列日军阵地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同时,炮兵展开密集的覆盖性射击,摧毁了日军的前沿炮兵阵地、观测站、通讯站。苏军空降兵空投至日军阵地后方,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8时45分,苏军各突击集团发起冲击,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分两路飞速向南北两翼的日军发起迂回进攻。
  21日,两翼包抄的苏蒙联军胜利会师,完成对日军的分割包围。部分日军冲出阵地,企图反攻,但在苏军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伤亡惨重,尸横遍野。22日,苏军预备队的第9摩托化装甲旅,第6坦克旅第4营投入战斗。24日,关东军急调第7师团主力开进战场,以解被困之围,25日,又调驻佳木斯的第4师团参战。但这些日军已无回天之力,未能打破苏蒙联军的包围。苏蒙联军采取分割、聚歼的战术,在每分钟发射200发炮弹的密集火力配合下,阻击日军援军进入阵地,使包围圈越来越小。日军孤立的据点一个接一个地被攻克,绝望的日军各级指挥官连连自杀。溃不成军的日军分小股在苏蒙联军占领区穿插逃生,利用夜幕掩护、寻找有利地形企图保住性命。
  8月31日,诺门坎前线的日军最后仅剩下400余人,整建制突围出来的有2000人。日军高级军官的伤亡是空前的,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后来这位大佐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被伤兵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9月11日,日方乞求停火,双方签定了《诺门坎战争协定》。关于边界,日本全面接受了苏联的主张。
  
  品评战争
  
  诺门坎战争历时135天。日军损失19768人(苏方资料为日军、伪满军损失约6万余人),苏蒙联军自称伤亡18 500人。这是一场对二战战局有重要影响的战争,它的结局迫使日本改变了战略方向,将“北进”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此战还导致了日本昭田内阁的垮台。
  诺门坎战争期间,正值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正面战场“长沙会战”在即,此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使日军向关内增兵的计划无法实现,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对于苏联来说,此战不仅使苏联巩固了东部战线,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机械化战争的实战经验,对于即将开始的卫国战争,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作用。可以说,苏军装甲兵在诺门坎的运用,是苏军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最早的实战检验之一。西方人士认为,朱可夫成功地证明了装甲兵可以成为一个赢得战斗胜利的兵种,其经验为苏军在卫国战争中运用装甲兵和诸兵种合同战术打下了基础。战后,斯大林接受了朱可夫提出的建议,大力扩充坦克机械化部队。
  哈拉哈河地区作战对于进一步改进苏联的兵器,尤其是坦克和火炮的性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针对部分坦克安装汽油发动机易起火的问题,战后苏军坦克改装了B-2型柴油发动机。
  苏军此战打出了许多新战术,如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等,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
  通过此战,极大地提高了苏军士兵一蹶不振的士气,也为苏联锻炼出一批优秀的指战员。朱可夫因指挥诺门坎决战的卓越功绩,第一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调任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任司令员,从此改变了他的历史地位,成了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诺门坎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及支队长王明贵,为牵制日军向诺门坎调兵,率部出击嫩海平原,牵制了大量日军。战后苏联政府曾授予李兆麟一枚红旗勋章,表彰第3路军在诺门坎战争中所起的牵制日军的作用。
  对于日本及日军来说,诺门坎战争的惨败印证了一句老话:“不义之战必自毙”。
  从军事上说,是关东军过低地估计了对方的力量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此战对自封为“常胜不败之军”的日军来说,遭受最大的打击是心理上的,日军从此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
  战争的历史充分证明,胜负都和地理因素关联,《武经总要》说:“夫用兵之道,有地利焉”。诺门坎的地理环境,极不利于日军作战。可以说,日军关东军在地理环境上的失算,为其最终惨败埋下了伏笔。
  日军装甲兵在整个诺门坎作战中,未发挥多大作用,而且遭受重创,其主要教训是:兵力不足,攻击准备不充分;步兵、坦克、炮兵动作不协调;坦克技术性能差等。这与日军统帅部重视步兵而轻视装甲兵有关。西方人士认为,这是由于日军使用装甲兵理论深受法军影响所致,即坦克只能是步兵的一种伴随车辆。战后,日本进一步扩编了坦克部队,并针对57毫米短身管炮火力弱的问题,由三菱公司设计了坦克新炮塔,安装了初速较高的1941年式47毫米火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