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职院校人才特色凝炼研究】 特色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人才特色凝炼研究】 特色高职院校

发布时间:2019-02-27 03:50:45 影响了: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出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使其“产品” 具有独特的优势性和不可代替性,才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而凝炼人才特色的关键在于围绕应用专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优化学生的专业结构,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三维一体”的完整培养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才特色 凝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Formation of Personnel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U Wei
  (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7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and specialized personnels that reflect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roduct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and irreplaceable nature, so that colleges can form certain well-known and widespread social influence. The key to forming personnel characteristics is building "Three in one" complete training system to impart knowledge, build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sonne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1 人才特色的作用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就是高职院校众多要素的最终“产品”,他们作用于社会,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的社会形象以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力。伯顿・克拉克说:“任何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特色总是围绕它的任务而形成的。”由于高等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兼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的学术组织,因此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应围绕人才培养来形成。美国加洲理工学院以“小而精”著称,其办学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迄今为止,它已培养了近1.7万名学生,其中有22名获得了诺贝尔奖。印度理工学院被全球视为最严格的工程师的摇篮,其毕业生以“数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著称,在美国很受欢迎。从硅谷到华尔街,有为数众多的印度理工学院校友在大企业担当要职。它的精英分子,在西方世界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除了回报祖国和母校,还对西方的企业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上述种种表明,任何一所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社会,关键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数量、结构、层次的不同需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出体现其办学特色的各级各类人才,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使其“产品” 具有独特的优势性和不可代替性,形成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从而获得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
  2 人才特色的凝炼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自身的条件及对人才的定位。高职院校在人才定位上以培养服务地方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教育学业标准的规格,又要体现应用型职业型的特点。具体地说,必须围绕应用专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优化学生的专业结构,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三维一体”的完整培养体系。
  首先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是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专业人才知识的要求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知识面较宽”要求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素养为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设置优化全校性的普通文化素质系列课程、提高专业素养、社会综合素养等相关的课程;“基础较扎实”要求设置以夯实基础、增强后劲为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性较强”则要求设置以培养理论技能、增强应用性为原则构建专业课程,柔性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增强就业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构建理论教学理论体系首先要不拘泥于学科范畴,不局限于常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成长需要,注意从总体上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有为有不为的方式,对原先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并组织出全新课程。在打破旧的理论教学框架、整合出新课程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新体系必须按专业人才定位,整合教学内容,在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的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系统优化和前后衔接,避免内容和课程的重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有必要的奠定良好专业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还要有拓展知识面的可以吸取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相关选修课程,注意文理学科的渗透。此外,要改变传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起来,为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更新、构建,逐渐形成专业结构中所需的理论知识体系特色。
   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有成熟、规范的职业技能、技艺以及有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整合理论课程的同时,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最终的人才规格为培养目标,明确本专业基本能力点、专业能力点及行业综合能力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和实践技术体系、专业实验和实践技术系列等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明确三年里各时间阶段的具体教学环节目标,分层施教,分步实施,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学年及毕业论文等重要的实践环节要特别注重。为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实施个性化培养,体现层次化、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的设置上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置为必修实验和实践,对于技能的延伸性实验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和实践,设为选做实验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充分给予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还可以选择强化训炼的项目,还可以跟导师做课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运行物质环境平台,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设置开放实验室试点,通过在实验室进行一定的虚拟实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联合当地的企业单位建立一批适合专业实习、培训、开发互动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提供必要前提。
   最后是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学徒,必须构建以学分形式、列入总体人才培养的、以提高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为目标的素养拓展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素质拓展的内涵应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炼、精神气质的陶冶。素质拓展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及系列讲座、组织专家讲座、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灵活开展;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全校综合性竞赛进行;可以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开设选修课、提高课、专业培训等形式予以落实;结合专业特色,还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素质拓展带有一定的必修意义,应以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的规范运作方式,从而保障整个体系的有效实施。具体地讲,应以学分形式列入毕业资格要求,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专业素质拓展内容或以教师提出题目,学生设计实施;经审核批准,确定该项目的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炼要求,则可取得相应学分。
   当然,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专业理论教学,到课内外相应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再到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综合素养的拓展,这三大教学体系的构建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内容构架,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合理搭配三大体系及各体系内容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并创建相应的物质运行环境,加强过程组织与管理,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凝炼出高职院校人才特色。
  
  参考文献
  [1]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 黄志广,程晓肪.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共性特征[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4).
  [3] 合肥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J].第四次全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2005(11).
  [4] 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5] 张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逻辑探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
  [6] 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
  [7] 赵建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江苏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