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诵读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诵读篇目
 

[诵读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诵读篇目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3:20 影响了:

  【摘要】 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用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目前,诵读教学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由于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到诵读教学,教师范读这一诵读方式越来越遭到冷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课,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应有尽有,唯独听不到教师范读的声音。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不重视范读的因素,但教师不懂诵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呢?
  【关键词】 诵读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2-01
  1 精心准备诵读内容
  1.1 背景资料的整理
  在诵读准备过程中,必须的背景资料较多,且是零碎不系统的,需要我们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如作者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生活经历及写作时所处环境、时代等;如历史背景,许多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深刻理解作品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在诵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声音甜美,热情奔放,激情无限。事实上,海子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难得流露的纯真明快,并不能表明诗人已走出困惑 ,对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寻以及随后堕入的怀疑已成为诗人无法摆脱的困境。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同时能够读到这种自我分裂——在情绪的延展中分离出差异化了的诗人内心声音。而诗人认可的最终还是退回到自我世界和主观情境中的那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写于1989年3月14日诗人去世前不久的诗句似乎是一个预言。因此,在诵读这首诗时,可以有些轻快,但适可而止。
  1.2 字词句的分析
  诵读准备的过程中,要透彻分析字音、词语、句子等问题,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中的“看”是读“kàn” 还是“kān”,就需要查找资料弄明白。古诗一大特色就是平仄相对,一般二四六八句均为平,如“残”,“干”,“寒”,所以最后“看”字读音只能是阴平。
  1.3 表达形式的处理
  好的诵读仅靠朴素的感情和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诵读是一门艺术,有着专门的技巧,其中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理解感受是诵读语言表达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内在动因;技巧是诵读语言表达的必须与必备,是为情感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诵读者对作品的深刻感受要通过一定的声音技巧才能表达出来,及之于听众。听了很多课之后,发现老师们在诵读指导中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的理解都有一些偏差,造成了指导诵读的效果差,效率低。如《白杨礼赞》中为了更好表现白杨树的品质,可以将“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中的逗号打破,连着读下来。比如《我爱这土地》中有一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这样处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就是因感情的需要把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一停顿,突出作者强烈的感叹之情。再如《将进酒》中“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三百杯”可以进行重音处理,但如果仅一味的重读,听起来就非常生硬。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延长声音等方式突出强调重音,听起来就很自然、舒服。
  2 必要的心理准备
  2.1 明白我是谁
  在诵读准备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明白“我”是谁,这个“我”可以是作者,可以是想象中的某个人,可以是欣赏者。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就要从多个方面了解作者,正如上文所说,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等等;要了解历史背景,许多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读出作品的真正味道来。如读《出塞》,可以试图让自己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2 我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废话,其实不然,真正诵读之前,一定要明白我的目的是什么。所谓诵读,读是吸收、积累,熟读成诵,是最好的吸收,最好的积累。(1)可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诵读是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入情入境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吸收。(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背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还能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3)培养语感。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4)增强记忆能力。记忆力是智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有的应用都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
  3 清楚我要如何做
  诵读之前,要清楚我要如何做,也就是要找到感受点。能够表现春天的生机与希望的词句,在诵读时一定要读出生机与希望之感;能够表现夏天热烈奔放的词句要读出热烈奔放之意。含有“长度”的诗文,就要读出长度之感,比如“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中的“千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在诵读过程中,就要读出这种极高或极长之味来。含有触觉的语句要读出触感,含有时空的语句要读出时空感等等。
  诵读是一个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很好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只有掌握诵读的方法与技巧,才能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将诵读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