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网络访谈,即时的互动传播|2018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访谈,即时的互动传播|2018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5:58 影响了:

  网络访谈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传播形态,被正式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是在2008年,即网络作品首次出现在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内的两年之后。虽然是稍晚一步才加入中国新闻奖,但网络访谈却以其独有的传播特色和互动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迅速成为各大网站相互竞争的利器。特别是在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创造了中国互联网访谈节目的三项纪录:嘉宾级别最高、访谈影响最大、所受关注度最高,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引起极大反响。
  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曾经诞生过不少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新闻访谈节目,然而在网络媒体上,却很少有什么访谈节目能让大家耳熟能详。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网络访谈一等奖的空缺,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做好网络访谈的难度。
  
  突出新闻价值
  “出色的网络访谈首先是选择那些既有一定社会意义,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话题。”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主持策划过多次访谈节目的邢立双如是说。
  作为网络新闻类作品,好的网络访谈首先应具备新闻性。这就涉及到网络访谈的选题,选题不好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说都是很大的浪费。只有选择那些公众所关注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才能让网络访谈既具有时效性和快速传播的优势,又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其新闻价值。
  开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一等奖之先河的是国际在线“青年 中日友好的未来——中日网络冬季对话”,当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适时推出的这一访谈节目既切合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又宣传了中日邦交和友好交流,最终节目获得成功。而接下来两年的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一等奖则分别被人民网的“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和新华网的“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包揽,不管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这两次网络访谈都有着重大意义,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说,“一个好的访谈就是主题先行,根据一个时期内的大事、大是、大势和网民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新闻报道计划的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访谈主题。”
  注重即时互动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访谈中,除了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两方互动,场外观众很难参与进来,只能充当“观”众、“看”客。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却让原本无足轻重的场外观众成为了访谈中不可或缺的参与性元素,更成为了决定一场网络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成功的网络访谈能有效地将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网民不只能观看,还能在访谈中随时提问、回应、评论,甚至可以进行二次传播,比如通过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对其他人传播有关访谈的消息,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这种即时互动性对网络访谈而言正是其相较于传统媒体访谈的特有优势,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络访谈的传播效果和实际影响力。
  网络访谈重视平等沟通和多方参与,正如邢立双所说,网民能直接参与到访谈的问答中是网络访谈最大的网络特色。“就访谈本身讲,邀请嘉宾、策划话题与传统媒体的电视访谈没有区别。网络访谈与电视访谈的本质区别是,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中有网民的融入,这使得网络访谈与电视访谈有了本质的区别。”
  所以,每次访谈都应提前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等各种手段发布预告,告知网民访谈的嘉宾和主题,做好预热;创造各种条件让网民参与到访谈中,比如在网页上设置相应的互动专区;对网友通过各种方式提出的问题要专门派人整理、归纳,并在访谈中尽量选用……如国际在线的“青年 中日友好的未来——中日网络冬季对话”,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先后有2.7万多人次收听直播节目,2100多人留言互动,而其中很多精彩问题都是来自网友。又如,2010年红网举行的“潇湘新乐章——唱响四个湖南”红网市州行系列访谈活动,将网络电视直播车开到市州,就当地的重大建设举措以及重大民生问题进行访谈,访谈过程中除了主持人与市(州)委书记面对面交流外,还穿插了网友提问、职能部门领导答疑、专家点评建议等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使整个访谈形式更生动、话题更广泛,吸引了全省网友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参与。
  内容与形式的多元
  网络访谈整场下来少则半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网友如果一直看冗长的访谈实录或是视频直播,必然会感到视觉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如何吸引网民长时间有效关注访谈,这就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多下功夫,发挥互联网传播特色,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社交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和传达更多有用的信息,通过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性来保持网民的新鲜感和注意力。
  比如,为了方便网友阅读,帮助网友把握访谈的重点,新华网规定网络访谈要做好每一条访谈摘要,在访谈进行过程中把精彩内容提炼出来,再通过新闻稿件的形式传播出去,这样既展示了访谈的精华,又扩大了访谈的效果,还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效果非常好。
  进入Web2.0时代,各种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终端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网络应用为多元化的网络访谈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对微博寄予了厚望,“网络访谈的表现形式、传播形态除应用传统的文字、视频和图片外,还可以借助于微博将微直播引入网络访谈,同时也加强了互动功能,访谈结束后,借助于微博的微话题或者微群功能使访谈嘉宾和网民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围绕网络访谈的主题展开互动,形成后续的影响力。”
  体现专业水准
  专业水准主要是指对嘉宾、主持人、现场、网页等多方面的硬件要求。
  在网络访谈中,访谈嘉宾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民对访谈的关注度,越是热点话题越应该及时找到合适的嘉宾来与网民对话。福建东南网《我们为什么爱上厦门——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30位新厦门人的特别故事》大型系列访谈制作了15期,访谈了30位嘉宾,其中有喜欢跑遍世界却最终情定厦门的MBA教授潘威廉,有被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道德模范最美洗脚妹刘丽,有享誉世界的女指挥大师郑小瑛,也有著名的IT界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还有见义勇为的的哥吕志华,知识型技工、劳模冯鸿昌等。因各种原因从外地来到厦门的嘉宾分别讲述了自己来厦门的机缘,对厦门从陌生到熟悉的不同感受以及从旁观者到主人公的角色转变;而在厦门土生土长的人也被请来做嘉宾,从不同的角度谈起厦门的变化,他们的角度平实而生动,呈现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厦门发展“上河图”。有网友留言评价说,每次看节目都感觉这是一个爱心的城市,给人以归属感,总是那么亲切。“要从影响力、专业性、亲和沟通力、外在形象、政治立场去考虑选择符合要求的嘉宾,包括网民嘉宾。” 东南网副总编钟金华说。
  网络访谈中的节目主持人有着贯穿全场、引导推进以及掌控协调的多重作用,访谈的所有环节包括对整体节奏的把控、现场气氛的带动、与嘉宾和网民的有效互动都缺少不了主持人的内功。提到对网络访谈主持人水平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网络访谈主持经验的邢立双说,“访谈节目的目的是通过嘉宾的回答,把信息传递给网民,由此,网民的问题也许会更有针对性,所以主持人在提问时一定要尊重网民的意见,尽量把网民的问题转述给嘉宾。当然,网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还需要主持人根据具体情况把控好现场,在网民问题不能够满足需求时,及时进行话题引导和问题补给。网络访谈问题的设置重点是处理好主持人、网友及嘉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主持人在网络访谈中的重要性今后也可能会不断弱化。从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新闻奖评选到现在转眼已过去四年,网络访谈本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伴随微博的火爆,“微访谈”这种新形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这种微访谈让主持人成了摆设,实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甚至认为,这种基于论坛和微博的、嘉宾与网民一对多的互动访谈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网络特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