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传统与多元_后现代主义视角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传统与多元_后现代主义视角

发布时间:2019-07-03 04:12:05 影响了:

  摘要:2011年音乐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传统与多元化,通过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和多元化音乐思想教育的探究,将音乐教育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这些探讨将对引起大众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下对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 多元 后现代
  
  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音乐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重新考量。传统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该如何发展,如何在多元音乐教育中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可以有一席之地,及如何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当今音乐教育,这些想法和讨论成为2011年度学界关注的热点。
  一.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2011年度传统音乐教育成为音乐学界研究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均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学科定位和构建方面提出建议。如乔建中提议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持召开一次有规模的、以深入的现状调查资料为前提的全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 研讨会。樊祖荫提出设立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方向,以多元文化观来指导传统音乐教育。同时,将音乐遗产作为教学内容,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教育中和民间自然传承的“双渠道的传承”,培养的民歌手应定位于为本民族和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服务。管建华认为传统音乐教育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应当与未来社会进行对接,要扩大国际视野,要看到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如何存在。谢嘉幸认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建立在自身体系框架之中,已有的积极成果不应成为对传统体系性构建的阻力。张伯瑜认为中国音乐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重新建立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传承、审美乃至音声概念的新的体系,并不是替换已经建立起来的西方化的“现代版”模式,只是在其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音乐中至今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多元化音乐教育重要思想的思考
  面对当今世界对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关注,我国音乐学界掀起了反观前人观点的浪潮,在当今世界和音乐教育视域的重新挖掘。刘咏莲在文章中提到民族音乐学家布莱金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提出对非西方音乐的关注。布莱金指出:“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然而,它们都是人的音乐。”同时,布莱金致力于批判音乐教育中的“欧洲中心论”、“文化霸权主义”,强调“音乐多元化”。他提出了实施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在其在音乐教育理论上的一个核心思想,即“既要包括发扬本国民族成员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要努力探索与接触本土之外的没有包含在本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域和民族的音乐精华”。布莱金不仅在教育课程中提出了发展世界音乐重要作用的思想,同时也倡导在公立学校和大学课程中将世界音乐纳入到学生教育中。他认为,“音乐人类学有能力在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世界中创造一种革命”。在布莱金的研究中,不但发现到了非西方音乐的价值,同时发现了对非西方音乐的教学应与传统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区别开来,不能按统一模式去要求、照搬,而是要按非西方音乐的实际制定和建立的一套音乐教育标准。
  管建华提出:“多元文化教育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原理。”但作为文化战略以及教育决定未来的文化类型,正如近现代音乐教育决定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转型,今天我们同样面临新的转型,它需要国家教育高层审时度势的决策与对音乐教育的重新定位。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都是当今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多元文化教育远远超过了种族研究和社会研究。它关注的是改进整个教育环境以更好的反映社会的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改进不仅包括对种族文化和经验的研究,也包括改革学校制度以使来自不同种族族群的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学校促进和鼓励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维度包括内容整合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消除音乐价值判断的二元对立,实现平等的教学,同时强化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他认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应当是综合化的、对民族音乐和音乐文化族群有整体的描绘,应当是整体学校课程的有机部分。而且,还应当将对文化、历史经验、社会现实、民族音乐和音乐文化族群音乐的生存状态包括进来,在设计和实施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时,应采取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途径。以期达到帮助学生从其他民族与文化族群的视角出发如何看待他们的音乐文化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理解,为学生提供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接受选择并以直观的和思维的技巧获得跨文化音乐交际的能力。
  三.以哲学和后现代视角关注音乐教育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理论核心是面对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石,以“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为基本论点,价值,而且通过对音乐审美本质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性质的重要,并以此作为否定思辨哲学和形式哲学,确立绝对表现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柱。在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进行批评方面,他主张将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理念纳入西方传统哲学的普遍主义体系,然后以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论据,展开的哲学批评。首先要坚持“兼容并蓄”、“兼听则明”的治学态度,以适应多元文化世界中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学风,使研究和讨论能够在学术平台上通过同一文化语境对话,使音乐教育哲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发展创新,而这些也正是坚守音乐审美教育哲学阵地的基本前提。
  埃里奥特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现代性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艺术音乐作为基础,再附加些民族或民间音乐的曲调,这是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埃里奥特的文章明确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后现代转向,它透露了国际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些前沿性研究的信息,也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音乐教育理论学术转型的思考。埃里奥特将女性主义的理念引入音乐教育,一方面是对音乐教育作为边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将音乐教育融为家庭与养育的结构中,使学校音乐教育更加亲情化和民主化;大脑、身体、心灵和意识,西方传统哲学将大脑与身体二元分离,而心理主义和意识哲学又是其重要特征,同时,心理主义和意识哲学都重视,心灵而忽略身体 后现代哲学力在消解这种二元划分以及心灵与身体的二元划分,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则开始以语言分析取代心理分析和意识哲学,关注西方哲学长期忽略的身体以及新出现的大脑神经认知与文化音乐的关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