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科研工作分析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科研工作分析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5:54 影响了:

  摘要:高年级本科生跟随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在高校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师生的科研工作中存在着将科研工作理解为收集资料、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以及商业运作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出发,从严格教师入手探索对策以杜绝问题,让高校教师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并切实担当起学生职业生涯领路人的角色。
  关键词:高校科研;误区;新主张;以学生为本
  作者简介: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田镜枫(199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河北?保定?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与高效管理制度构建对策体系”(课题编号:20090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3-03
  一、学生分层与科研工作的加强
  高校的大力发展为学生展示自己和塑造自己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平台,参与教师的科研,可以让学生直接渗入科研的第一线,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助研岗位炙手可热,本科生高年级专业基础较好并且有意愿致力于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学生会主动请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希望通过配合教师参与研究工作提高自身的独立研究能力。这些学生刚刚涉足科研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对其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工作的教师的科研资历及其对科研活动的个人看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科研态度严谨并且对学生负责,则学生在以后的生涯中对待科研工作就会严肃认真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但是学生追随教师进行科研工作之始并不具备或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鉴别教师的能力,即学生由于缺乏科研经验进而不具备甄别教师科研能力强与弱的能力,更不容易甄别教师的科研道德差异。在学生眼中所有的教师都具备良好的科研功底并且具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教师不能按照学生的心理预期指导学生,学生将会被非纯正的科研精神所误导,这种误导进而伴随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1.应付差事以致将学生带进沟里
  本科生跟随教师做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而很少有创新,主要是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总结经验并能够逐渐走上专业型科研的生涯。教师的品格将对学生的科研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教师的科研资质以及科研态度就非常重要,因为辅导教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样板,教师的言行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烙印,学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态度会影响其以后的工作。[1]但是有些教师对这些事情并不在意,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对其传输了如下思想:科研就是造文章,科研成果唯一的标准就是让杂志社以铅字的方式呈现在同仁面前。给学生造成的感觉就是,无论文章质量如何,只要肯花钱总会有杂志社刊登出来,从而将科研工作误认为就是闭门造车,学生进而会对整个科研工作者群体产生这样的认识。其实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跟错了辅导教师,这样的辅导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只是教师科研群体中的“劣等产品”,所以给学生选择辅导教师时,应首先认真核准教师的资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将学生带进沟里。让学生明白科研工作首先应该具有的是科研精神,用这种精神对待科研就是在经营自己的人生。科研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如果这样做,则不仅污染了读者的眼球而且也浪费了自己的很多精力,这不是科研工作的真正内涵。
  2.不尊重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劳动
  科研成果需要同行之间交流,没有观点的交锋就不会产生新思想、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但是研究同一问题的同仁经常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空间距离大以及各自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所以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阅读其他同行的文字成果并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效率最高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是这样的交流也存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引用别人的观点;将别人的观点转述为自己的观点;复述别人的观点并引申为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某些作者在引用自己的文献时,如果文献中的作者署名自己是第二作者,则在文献中干脆将自己写为第一作者,而对原来的第一作者只字不提,这更是做科研工作的大忌。科研成果是智力成果,上述的做法可以列为“偷盗”,将别人的主要成果列为自己的名下,就相当于将别人腰包里的钱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据为己有。
  3.学术研究掺杂了更多的世俗观念
  在与某位前辈交流的过程中,前辈提出这样的观点:搞学术研究需要将自己的身心潜入,不要关注更多的世俗问题,要禁得住诱惑并耐得住寂寞。老先生的语言非常朴素但道出了做学术研究的境界。做研究并不等于需要忍受贫穷,但也不等于纯粹为了经济利益。但是时下的学术研究掺杂了太多的世俗观念。
  (1)发表文章成为敲门砖。评职称成为部分人发表文章的重要目的,于是各种形式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各种层次的杂志社蜂拥而上,在满足了这些人群需要的同时杂志社也赚取了丰厚的收入。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原本专供术数的杂志社也转到这个阵营中来,刊登稿子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所以经营性杂志社虽然赚取了不菲的收入,但造成的影响却是学术氛围日益恶化。
  (2)基金课题可能没基金。“学术队伍”为了完成科研指标需要争先恐后地申请基金课题,但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很难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于是申请人很多时候会申请下一些空课题(即没有经费的课题),课题申请人只是有完成课题的名头。即使这样的课题也不是人人都有,竞争力也是非常大的。往往发表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课题,课题掺水的同时研究工作自然也会掺水。人们“科研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而是隐藏在“科研”背后的利益,科研只是赢得利益的跳板。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有些东西可以掺水,但科研工作掺水后就很难再“烘干”了。
  (3)少了精神但多了神经。由于科研工作渗透了更多的世俗成分,申请课题就演变为人际关系的较量而不是学术成果的含金量的较量。于是就会出现真正想做事的科研新秀不能得到科研资助,而部分得到科研资助的“科研工作者”却忙于编造一些垃圾应付差事。耐得住寂寞和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在整个科研队伍中逐渐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鱼目混珠的局面使得专家辨识“科研精英”的成本很大。在科研领域奋斗了很多年的老前辈虽然也对这种局面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