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叙事艺术]卢梭 忏悔录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叙事艺术]卢梭 忏悔录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51 影响了:

  摘 要:本文界定了事实真相在自传中的特殊性。通过观察卢梭《忏悔录》中对事实的叙述,分析了作者写作过程中虚构和取舍的叙事艺术,并解读了作者叙事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认为作为自传的《忏悔录》是卢梭思想体系中表达对人类社会理想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自传事实 真实 情感链 自我
  一、引言
  自传是有别于小说的。小说是融合了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对精神的观察的虚构。小说之所以称为“小说”,是因为作家以小说家的身份写作,他与读者之间对虚构有一种共识和默许。而自传作者和读者之间却签订了一份自传契约。作者不再有虚构的特权。同历史、报道和传记一样,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本质。凭空捏造地名和事件是违反契约的,传记中的细节和材料须经得起考证,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传记事实是除了那些艺术家之外还可以由别人来证实的事实。”[1](P10)传记的内容必须与事实严丝合缝,事实是传记的一条枷锁,要求传记作者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免得越过了契约的界限。
  二、自传的真实和《忏悔录》中的自传事实
  本文所研究的《忏悔录》是让-雅克·卢梭晚年的自传,被公认为现代自传的开山之作之一。开头第一句:“我正在做一件前无故人、后无仿者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揭露。这个人就是我。”[2](P121)这句话奠定了《忏悔录》自传的基调,之后的叙述也确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书中袒露的事情在卢梭同时代人看来真诚大胆,甚至令他的朋友们感到尴尬蒙羞。
  然而,真实是可能的吗?或者传记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这是研究者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当作者详尽无遗得叙述时,外在的事实也一边不断得在被内化。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是以主观的方式介入,对事实的选择本身就涉及判断,叙述的过程更难免艺术的润色。所以帕斯卡说“自传作者叙述的不是事实,而是经验”。[3](P26)纳博科夫说:“赤裸裸的事实不是以自然的状态而存在。”[4](P26)自传作者所叙述的是经验化的事实。《忏悔录》开篇第二段:“唯有我可以这样做。我熟悉自己,也了解别人。我生来就与我所见到的任何人不同。…… 欲问大自然打碎了它塑造我的模子是好是坏,只有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能判断。”[5](P121)可见,卢梭一面要揭露自己的真实面貌,一面也承认,代表绝对意义的真相的“模子”,已被大自然“打碎”。试图认识他的人如果从书信、同时代人的证词、从他遗留下来的种种痕迹来判断都将会是破碎、歪曲、错位的。而他将通过《忏悔录》的写作,复原模子,这个复原的过程,一边也是作者的介入、过滤、甚至“创造”“虚构”的过程。
  第二卷开头处,作者明确回应了这一“创造”的过程:“写书时所有收集的资料也已经落入别人手里,永远也无法找回来了。我只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忠实向导,那就是标志着我生命延续的感情链……我可能在事实上有疏漏,可能张冠李戴,日期上也可能出错,但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对感情促使自己做的,却是不会弄错的,而这正是关键所在……这是我所许诺的心路历程,把它忠实地写出来,我不必有其他回忆,只要像我之前所做的那样,回归到自己内心里。”[6](P226)
  标志作者生命延续的“感情链”,“自己的内心” 才是作者所要的真实。所谓“情感链”是指在自传中出现于卢梭生活中的种种人物,他们与卢梭建立起了关联和连接。“情感链”让“自我”成为可能,因为“自我”正是在他者的逐一融汇中不断生成。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要顺着这条“情感链”找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三、在“情感链”中复原“自我”
  基于以上的辨析,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忏悔录》作者卢梭是如何用“情感链”找到“自我”的。如果大自然真相的模子已经不能复原,传主卢梭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构建“自我”真相的模子。这个“自己的内心”会最终以怎样的面貌示人。
  大部分自传以时间为序排列事实材料,《忏悔录》也不例外。然而不难发现书中以时间为序的事件往往比重不均。书中记录了1712年作者出生到1765年期间的事,跨越五十余年,删选的工作是必须进行的,正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有的事被作者强调,有的被重复,有的被忽略弱化,有些公认的事实甚至只字未提。作者的选择不会是任意为之。作为思想家的卢梭,不断修改不断注释自己作品的习惯是公认的。对于自己的自传,作者不可能放弃严肃细致的态度。因此这些维系在情感链周围的事件和众人,如何出现如何安排都一一在作者手中。我们不会否认思想家卢梭,同时也是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卢梭深谙写作的艺术,对于事实材料的取舍、组织都有用意。正是为实现回到“自己的心”铺路。
  撇开时间,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事件人物的叙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小说式的叙述
  这一类叙述中所涉及的记忆往往是愉悦的。也最能体现《新艾洛伊斯》、《埃米尔》作者的艺术习惯。它们被作者置于放大镜下,细致斟酌,用大量细节、分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里提到的人和事却完全不能和作者实际相处的时间相吻合。这些人是他的邻居、短暂的爱人、早年的保护者,在外人看来,并非作者一生中常相伴的关键人物。但作者花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小往事,试图表现出永恒的含义,甚至人物的音色、相交的目光、衣服最小的褶皱都被一一记录。
  在这个类别的叙述中,涉及到华伦夫人、巴塞尔夫人、格拉芬耶和加莱小姐、威尼斯的交际花、乌德托夫人等。作者突出了和以上人物的情感和友谊,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小说,一个完整的梦境。这些叙述都会涉及到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化的场景和诗意的氛围。
  1.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华伦夫人“与本世纪同时诞生,已经28岁了。她风韵犹存……她的神情亲切而温柔,双目含情,有着天使般的微笑,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灰白色的头发有一种罕见的美,随意拢一拢便光彩照人。她身材不高,有点矮……”[7](P138)又说到乌德托夫人,“年近30,说不上太美;脸上有雀斑;肌肤也不细腻,眼睛因为近视而有点圆突。……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天然卷曲,垂及大腿。她身材小巧玲珑,举手投足显出既笨拙又高雅的气质,她的思想极为纯朴,惹人喜爱;快乐、轻率和天真在她身上结合得恰到好处……”。[8](P29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