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社会道德争议与媒介建构失衡_从_小悦悦事件_说起】小悦悦是谁
 

【社会道德争议与媒介建构失衡_从_小悦悦事件_说起】小悦悦是谁

发布时间:2019-07-20 11:00:01 影响了:

前沿报告【道,可道……】

媒体应该规避对社会道德争议建构各种失衡现象,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社会道德争议与媒介建构失衡

——从“小悦悦事件”说起

● 彭佩 赵平喜

彭佩

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经被碾压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之内在她身边有十八个路人经过但无人施救,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陈婆婆把小女孩移到路边安全地方,并四处呼救才引来孩子父母,送往医院救治。由于伤势过重,小悦悦21日离世。

这一事件在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社会道德争议,有报道谴责路人行为,抨击道德冷漠,如《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看客心态是道德之癌》等;有报道探讨事件责任问题,认为主要责任人是肇事司机和孩子父母,路人冷漠应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上星卫视综合频道的新闻和人文类节目,增加道德建设节目,适当减少选秀等娱乐节目,抵制低俗内容。通知本来体现了六中全会精神,承载着民意,却遭到一些媒体的炮轰。有的媒体竟然发表评论,指责广电总局的文件剥夺了观众选择节目的权利,是多管闲事。

其他如在新闻报道中渲染血腥暴力场面,侵犯个人隐私,在新闻写作中抄袭剽窃,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用掌握的话语权发泄私愤,利用职业之便索取、接受采访报道对象的财物,媒体间互相攻讦、进行不正当竞争,媒商、媒官勾结扼杀舆论监督等等,统统违反职业道德,都在摈弃之列。

是其次,如《再问小悦悦事件:责任到底在谁?》;有报道剖析事件原因,认为转型社会下的大环境是深层原因,如《浅谈“小悦悦事件”》;也有主流媒体针锋相对发表评论认为社会道德并未沦落,如《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回顾整个事件过程,笔者发现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初始阶段热衷于放大路人表现的议题,对其他信息(如肇事者、孩子父母监管等)却轻轻带过,甚至只字不提。联想到近来的“彭宇案”、“许云鹤事件”和“范跑跑事件”等,笔者认为,媒体对社会道德争议事件的报道建构虽然揭露了社会道德阴暗面,谴责了道德低下行为,促使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但也存在炒作渲染、

以偏概全和助推负面舆论蔓延等失衡现象。这种社会道德争议事件的媒介建构失衡,阻碍了新闻媒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和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社会道德争议的媒介建构失

衡现象及其危害

1.报道事实失衡。“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媒体一开始大多选择了道德冷漠和谴责的新闻框架,特别是播出和披露事发地点的监控录像,使得全社会人们讨伐道德冷漠的谴责声一片。其实,媒体的确应该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但是后续报道应该更加平衡展现事件真相和相关信息,及时补充细节,如事发当时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坦言,作为商业媒体,凤凰卫视无疑要靠商业收入才能生存和发展。但在赚钱之上还有一个标准——媒体的社会公信。他表示:“我们必须抵制恶俗,没有理由拿媒体这个平台向公众倒垃圾。媒体也应该或者必须掌握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③这话说得好。媒体本身道德失范,总拿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你的报道还有多少说服力?如果你在新闻报道中满纸仁义诚信,而不时刊出骗人的虚假新闻和广告,你的美誉度能够不大打折扣吗?

媒体要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首先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下决心改变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的状况。同时放下架子,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从人民群众中汲取道德营养。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报纸被誉为人民的教科书,可见人民对媒体寄予厚望。媒体在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坚守道德底线,就是对人民的最好回答。

注释:

①周瑞金:《辛亥百年——从世界演变看中国改革路线图》,《炎黄春秋》,2011年第9期

②王学沛:《宣扬与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103页

③刘长乐在上海文化讲坛的讲演,《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Vanguard Report

天下大雨,傍晚视线不清,五金批发城里繁忙喧闹的环境;事件当事人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对肇事者的追踪等。但遗憾的是媒体对这一事件总体报道并不全面和充分,在没有展现事情真实全貌的同时,匆匆转向了道德定性和道德谴责。报道事实失衡使得受众形成对社会道德滑坡的过度焦虑。

2.陈述观点失衡。2006年“彭宇案”中,事件真相还不确定,法院也未给出最终判决情形下,媒体草率地表达了观点和意见,如《扶人却被判撞人,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法律不能逼人当“小人”》等,事实上这个案件最终以和解撤诉结案。但此类报道经媒体放大之后,社会上相继出现发现老人摔倒也无人敢扶的现象。“小悦悦事件”中许多媒体观点也是一味指责18名路人 “道德冷漠”和“见死不救”,用词不留余地。虽然后来也报道了不同观点或当事人真实的心态想法,但刻板印象已使得后续多元真实的观点可信性和影响力消弭。媒体先入为主陈述观点的失衡造成了这种观点占据强势、其他观点就大打折扣的不和谐不一致局面,助长了一些人对社会道德争议认知的固执与偏激。

3.设置议题失衡。“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司机和路人冷漠,无可厚非。然而媒体更应该追问“我们的社会道德怎么了?我们该怎样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这些核心议题虽然宏大,但媒体的议题设置不能止步滞后。可是在这一事件后续报道中,媒体现实表现乏力。有媒体发起 “如果你是儿童被碾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的微博投票,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但更令人不解的是媒体争相采访报道救孩子的陈婆婆,最后导致她不堪骚扰回乡下老家生活。小悦悦离世后,好心人士给她捐的款还没用完,社会上出现质疑善款去向的说法时,媒体又跟风转向报道处理善款的经过。可见,媒体对议题的设置失衡无序,不能抓住关键议题因势利导。

4.宏观层面失衡。这次“小悦悦事

件”扩大了社会道德争议的负面舆论和消极影响。相比之下,“最美妈妈”吴菊萍和“最美女孩”余书华等新闻人物的举止行为体现了传统美德,但一些媒体对这些事件兴趣不大。这种对新闻事实宏观层面报道的配置失衡,使人对社会现状和主流容易做出错误判断,把“拟态环境”当做现实世界来认知。媒体对社会道德争议的失衡报道不仅没有使“小悦悦”之类的事件减少,相反起了教唆“示范效应”。这种宏观层面的建构失衡现象导致公众失去信心,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危害。

前沿报告【道,可道……】

政新闻和事故灾难等新闻题材具有高度敏感性,媒体和社会对这类问题会审慎报道。而社会道德争议类题材相对敏感度低,消极影响不明显,因此短时间内不会注意到其失衡现象。格伯纳提出的“培养理论”认为,等到“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也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就像在“低烈度纵火”,会造成信息结构不稳定和全社会道德恐慌。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报喜不报忧。现在,许多社会道德争议事件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媒体从过去对道德模范“高、大、全”形象的典型报道到现在观点多元、争论激烈的草根报道,新闻信息流量与性质失衡,从超稳定状态到不稳定状态,人们面对众多社会道德争议的负面信息汹涌而至,以致无法接受和适应之际,负面的道德舆论如“决堤”般难以控制了。

3.报道取向和记者素养导致失衡。社会道德争议事件通常具有戏剧性和反常性,往往能吸引受众“眼球”,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因而有的媒体减少正面道德题材报道,而偏好“收效”大的负面道德题材报道。这种媒体迎合受众情绪进行媚俗化报道的失衡建构现象,在网络媒体和都市报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流的同时也在传播影响流和情感流,一旦报道取向失衡,人们对社会道德争议的负面情绪就被煽动起来,而且很难后续引导和改变。此外,媒介建构失衡与记者知识结构等职业素养也有关系。“小悦悦事件”报道后期,有媒体报道心理学者

媒介对社会道德争议建构失

衡的原因

1.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导致失衡。塔奇曼认为,新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窗口大小以及我们所站位置决定了窗口所能展现世界的大小和侧重。报道的倾向性与选择性会突出某些事实,淡化另一些事实,对受众态度形成等带来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争议的报道中,媒体先入为主表达观点,报道信源单一。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依赖也造成报道事实失衡。信息也有霸权,只要能快、能先入为主、能做到铺天盖地就会形成一种巨大可怕的力量,大家开始会有些怀疑,慢慢地也就人云亦云了,这就是塑造舆论,就是渗透、影响。①此外,社会变动不居的事实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使媒体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把握,后续报道跟进乏力,或者忽视调查反思,就会陷入“失衡”境地。

2.报道的内容和性质导致失衡。时

11

前沿报告【道,可道……】

用旁观者效应来分析路人当时的心态,认为在群体中有“责任分散效应”是司空见惯现象。有媒体分析认为,“彭宇案”等事件的报道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小悦悦事件”中的表现。可见媒体对一些牵涉到社会道德争议的问题确实要细化处理,不要一棍子打死。缺乏客观全面的理性分析,报道必然会“失衡”。

社会以警示;对见义勇为者的赞赏,媒体也不能仅仅关注物质上的奖励,应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挖掘精神感召力与助人为乐本身的愉悦感,促使人们效仿。

2.正确理性引导舆论。媒体应该在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形成舆论“多声一向”,强调“多种声音”。但是也要注意形成共识的引导和营造,使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的争议形成合力。此外,媒体要在媒介平民化趋向中过滤舆论噪音。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舆论话语垄断特权,普通民众也能发表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实现社会道德争议话题舆论表达的自由。但网络媒体“把关”作用相对较弱,常常使得社会道德争议类信息传播产生严重“噪音”,这其中不乏负面信息、极端观点,甚至会出现“网络暴力”。②所以,媒体要因势利导,平衡舆论。

此外,社会道德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其最重要的维系办法。媒体报道对个人、组织、机构、思想和观念有一种合法化或正名的力量,相反,它的“污名化”力量也同样强大。褒扬性舆论具有社会教化作用, 是培养新一代高尚公民的意识温室,正向舆论的耳濡目染才能造就意向一致、品德优良的社会公民。正向舆论的感染力, 能让公众就像置于温室一样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③媒体应该正确引导与控制社会舆论,发挥其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3.提升设置议题能力。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议程设置的提出有助于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全面准确报道社会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使之对新闻取舍更加慎重,对不同新闻价值的使用更加均衡,对各类社会问题报道更加全面。就受众而言,对议程设置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批判接受新闻,不但注意新闻所提及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关注新闻中未提及或不经常讨论的议题,从而对社会现实有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④媒体议题设

置的平衡在于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报道为什么发生这种事,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报道社会道德争议时,应该清楚确定哪些议程是应该优先而且要大力推进讨论的,而哪些议程是可以退后甚至忽略避免的,这样才能使社会道德的争议信息传播结构稳定,规避媒体建构在动态中的失衡现象。

4.优化媒体论坛功能。麦奎尔认为,媒体的论坛功能是指媒体作为论坛或平台将信息与观念传达给受众并获得可能的回应和反馈。媒体搭建一个社会道德争议的公众讨论空间,使人们在其中自主选择,互动参与,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上的各种社会道德现象、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通过激浊扬清力求最大限度达成一致。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性本善,有时需要一个点、一种氛围去激发出这种“善”。媒体提供适当的平台、平衡的报道让公众参与社会道德争议事件的广泛讨论,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增添了鲜活内容与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道德,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一直是也始终是人们的主流价值判断,媒体应该规避对社会道德争议建构各种失衡现象,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注释:

①钱其琛:《外交十记》[M],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保卫、邹晶:《媒体变局与舆论引导》[J],《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8期

③刘建民:《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④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媒介规避社会道德争议建构

失衡的策略

1.坚持全面客观报道。面对当下社会道德一定程度滑坡的严峻现实,媒体应该促进社会信息结构稳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虽不可避免,但只要对社会道德争议事实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层次地建构呈现,展现社会道德争议全貌,用事实说话,就能避免失衡。媒体应该拓宽有关社会道德争议话题的信源渠道,注意寻找重要新闻事实和权威意见加以突出,遵循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据地绝对平均报道。媒体要对单个的道德争议事件全面报道,更要站在社会和历史高度对此类事件进行整体平衡的建构,彻底克服失衡现象。如央视《新闻1+1》栏目10月21日播出了一期名叫《用行动驱散冷漠》的节目。该节目在报道“小悦悦事件”时也同步报道了10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发生的巩梦露事件。这名20岁的女孩横遭车祸被压车底后,现场20多名群众合力将汽车抬起,把女孩从车下救了出来。由于该节目采取了平衡报道手法传递信息,使观众全面了解了社会现实,自然也就信服其报道内容。

因此,在报道社会道德争议事件时,媒体应该在后续报道中及时给予事件各方平等表达的机会。如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媒体应采访各新闻当事人,关注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展现社会方方面面的状况。对肇事者的后续报道,媒体不应仅停留在“已被警方抓获”的简单告知层面,要进一步关注其严厉惩罚,给

(彭佩: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赵平喜: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