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中美“高考”作文考试的文化分析】 中美文化的差异作文
 

【中美“高考”作文考试的文化分析】 中美文化的差异作文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9:55 影响了:

  摘 要:每年的高考一结束,高考作文都成为人们品头论足的的焦点话题,今年的作文题目也毫不例外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比较了中美“高考”作文考试在作文题目,考试形式,评分标准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对我国“高考”作文考试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高考 作文考试 启示
  
  引言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年,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大家可能会很感兴趣:美国的SAT,就是有点像中国的“高考”的全国统一考试,作文题目是怎样的呢?
  
  一、中美“高考”作文考试的比较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道题:(今年考过的作文题)[1]
  1.背景:有人认为,一个政府应当对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事物起更大的作用,因为用个人之力,是无法修路筑桥改善公立教育之类的。但是,另外也有人认为政府不应该管得太多,否则人民就会过分依赖政府的照顾,于是变得越来越懒。
  任务:根据上面的背景,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意见是什么,不可以写成诗歌或者话剧。
  2.背景:很多人为了钱而从事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能带来创造力,能带来自我满足,能感到愉快。
  任务:你认为一个人应该为感到愉快而工作呢,还是应该为了一个能提供高工资但令人痛恨的职位而工作?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3.背景:当今的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大部分不是来自学校。他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同伴、教师,甚至是街上的陌生人。他们受的教育,来自他们看的电影、听的歌、看的表演、读的课外书、参加的工作、参加的运动队……学校的教育,虽然也很重要,但不过是他们受到的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
  任务:你认为你受到的教育基本是来自学校以外的途径吗?为什么?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更重视学生的“人文内容”和“诗意”,更希望学生成为散文家,多是那种“哲理化”“文学化”而又充满玄机的题目;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及历史事件的评价,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的评判;美国作文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题目长、字数多,内容主题被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所以不会产生歧义、误解,而中国的作文题目字数很少,顶多一句,如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的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两三字乃至一个字的题目也不少见,如某次高考作文题为“霁”;还有今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行走在消逝中”。不难想象,由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会生发出多少歧义。
  其次,作文考试形式的差异。除了作文题目有很大差异之外,中美两国“高考”作文考试形式也截然不同。美国高校招生对于语文写作能力的考察,主要采用“开卷作文”方式,迄今,SAT1和ACT考试并没有写作项目,SATⅠ这个考试只考数学和英语没有写作;只有一流大学才要求学生参加SAT2的写作考试。[2]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写作完全是开卷的形式。各个大学都明确地说,可以请人读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请人修改甚至编辑自己的作文,但是基本的思想观点、内容材料必须是自己的。请人帮修改,甚至与人商量作文的立意构思,不算作弊。只有完全请“枪手”帮写或是完全抄袭别人的文章,才是作弊。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也说道:“作文可以让别人看一看,提一提意见。但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和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3]由于是开卷作文,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要完成一篇有分量的开卷作文,可能要想上一两天,对那些题目不限定的作文,光是确定题目就要费一番神。所以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有机会在横向上自由放纵自己的思维,在纵向上挖掘思考的深度。相比之下,中国高考对于语文写作能力的考察,则采用“闭卷作文”方式,而闭卷作文似乎弊大于利,闭卷作文以其“闭”使之更具考试的意味,其中的思考仅一瞬间,考的是速度,不是深度。[4]考好作文的诀窍就是记住几种模式,熟悉这些模式,剩下的就是往模子里填东西。水平高些的填得巧妙些,水平低些的填得蹩脚些。因此无外乎考临时往模子里填东西的急才,再就是考脑子里记了多少东西。这种闭卷的套路文章做得越多、越美,学生的思维恐怕就被禁锢得越窄、越僵。如此的反复练习,不过是加大大脑皮层的印象,形成动力定式,纯粹为了考试而作文。
  再次,作文评分标准的差异。中美两国教师对待高考作文有完全不同的评分标准。中国的高考作文强调辞藻,欣赏技巧,鼓励炫耀,唆使媚悦,讲究引经据典,讲究掉书袋;美方则强调欣赏知性,强调理性,不要为作文而作文,强调讲述一个平常的故事,一个让普通人感兴趣的故事。[5]假如有人用古英语写一篇申请美国大学的作文,即使有人接受,也不会成为金榜题名的典范之作。因为在美国,用词太复杂、太专业、不常见是一大忌讳,让读者觉得作者在卖弄词汇,让人产生距离感。此外,在一开篇就引用一大段名人语录也是一忌,然而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却是另一种结果。对于一些“另类”的考生作文,美国的阅卷教师能够理解,能够宽容,因此,阅卷教师不会受到刺激;与之相比,我们中国考生中的“另类”作文的命运可谓一在云霄,一在尘泥:零分!不但“杀鸡”,还要“吓猴”(拿它示众):谁如果再“另类”,格杀勿论!――而且年年如此。本意当然是想斩尽杀绝,可结果总与愿望相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教师能奈其何?阅卷教师往往受不了,所以就以打零分作为报复。所以,假如让美国教师评中国的零分作文,决不会给零分――在他们的规则里,只要不离题,就不能给零分,反而极有可能给高分;假如让美国教师来评中国的满分作文,很可能有一半以上不会满分,有的甚至会在及格线以下。反之,如果中国教师评美国的满分作文,肯定会把其中的一大批(甚至绝大多数)降级。这是必然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作文都缺乏文采。
  
  二、中美“高考”作文考试的差异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从文化背景说,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讲究礼仪规范,讲究伦理道德。这些文化积淀,有精华也有糟粕。从源头说,有《诗经》的现实主义,《离骚》的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来,有追求形式美的赋体,也有讲究“筋骨”的桐城派散文。[6]而古往今来,科举取士几乎都以文采为重,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历代“教授”多为浅薄迂腐的“准才子”、“准专家”之故。这些“准才子”、“准专家”对八股文以及华丽的词藻有一种特殊的偏嗜,他们按自己的偏嗜取文,结果当然只能是“谬种流传”、“遗害无穷”了。以致于不光作文内容要求有文采,有华丽的辞藻,连作文题目也显得有诗意,哲理化,不是那么易懂。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比我们年轻得多,在他们的历史文化中,没有像我们这样卖弄“文采”的传统,其实用主义主导意识使得作文题目更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其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更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等,所以,美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缺乏理性的写作极不满意:“动不动就抒情。”[7]
  从政治背景看,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历史,政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尽管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是,无论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现实,考官与考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婆媳关系”,甚至是主子与婢女关系――名师们那些洋洋洒洒的高考作文指导大作就是明证;容不得反社会主流意识的作文,也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掌握阅卷大权的教师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凭着一种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来制定评分标准,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并按这个标准“严格把关”;而一般教师,按既定“评分标准”评分已是“轻车熟路”,一看见“另类”作文,大笔一挥:零分!既省时又省事,何乐而不为?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民主社会的国家,尽管还是“资本主义”的,但他们的教师不必像我们这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们可以淡化意识形态,严格从学科、学术的角度去评分。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考试的故乡,从科举制考试制度开始就一直沿用严格的闭卷考试形式[8];而美国在短暂的历史中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得该民族的思想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考试形式也更具开放性的特征,所以“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也能实行开卷也不足为怪了。
  
  结语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国情造就了中美两国大学入学考试中作文考试的种种不同。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比两国大学入学考试作文考试的异同,可对我国高考的作文改革提供几点启示:
  首先,作文题目不能刁钻古怪。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是干什么用的。因此作文题应该尽可能地明确、具体,避免模拟两可,使人产生歧义;多从内容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其次,可以取消闭卷作文作为高考和高校录取的惟一作文成绩,适当采取闭卷作文和开卷作文并存的形式。
  最后,作文评价标准应追求科学化,减少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拓展事件、拓展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展现个性,更具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论坛:美国“高考”的作文题是什么?https://sq.省略/bbs/index.php?
  [2]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网:http: // www.省略 / ReadNews.asp?NewsID=81257
  [3][4]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4.201.
  [5]崔昕平.中美作文评价标准的比较[J].语文教学通讯,2001.22
  [6]张梦新.中国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05.
  [7]孙绍振.感性命题和智性潜在量问题――评2006年高考作文题[J].语文学习,2006,(7).
  [8]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