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中学诗歌的意境教学|唯美意境图片女生
 

浅谈中学诗歌的意境教学|唯美意境图片女生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12 影响了:

   “意境”是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的一种艺术境界,要求诗歌创作中使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物境互相交融、和谐统一。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激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联想。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应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展现诗歌形象,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诗歌教学只停留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学生学得无味,领悟也欠深刻。诗歌教学必须强调它的整体性,扣住意境,让学生在意境这种感性形象中进行感性观照和情感体验,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那么如何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抒情言志要借助于意象。同时,诗歌又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说的就是要求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描写的特定意境中去。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就能把握作品的命脉,了解作品的神韵,体验作者的情感。因而,诗歌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去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绪,从而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达到先声夺人之妙。其次,通过吟诵来培植学生审美心境。古诗词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时就要吟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美,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如随机利用挂图解说、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物化诗境诗情。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图画,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出诗中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从而产生置身于图画中的审美情感。
   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便可这样描述: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彩虹西悬,山野空旷幽远,日光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竹林那边不时传来欢笑声……这些不同视角瞬间图景,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描述下迅速将画面组合,并感受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时,可以说是入境了。然而,这时的学生只不过停留在对诗歌“图画”的欣赏上,接着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调动储备在脑中的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表象,闭目遐想,有如置身在生活的真情实景中。如诗句“莲动下渔舟”,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下不难感受到荷花摇曳的美姿,但难以身临那种“莲动不见舟”的妙境。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他们根据头脑中储藏的各种审美表象――如田野、青山、绿水、鸟儿、蝴蝶等等,结合每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一番整合。这样就不难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妙图景。当然,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感受不同,再造出来的图景自然也会千差万别。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顿悟开窍,不仅领略了诗歌的“图画”,受到感染和熏陶,还增强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诗人一起展开想象,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想象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象: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寓情于景物,激发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物皆着我之色彩。”①优秀的诗篇是诗人充沛感情的艺术结晶,他们笔下的景物已经情感化,此情此景已变成我情我景,物我无间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还要感受融洽在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诗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智发出灿烂的火花,让他们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所寄寓的感情产生共鸣。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中,诗人在采菊之始时的心情是“悠然”的,只是偶一抬头,却望见南山的日夕气象,悟到其中的真意,这样,南山归鸟仿佛便是诗人,诗人也尤如进入了南山,与南山融为一体。当学生进入诗中那清灵淡远的意境时,自然会被诗人那种超尘脱俗之情深深感染,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似乎也有化身为淡菊飞鸟,或是一抹夕云,而融入其中的感觉。可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自然产生共鸣。
  
   三、反复品味,感悟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作品意境后,由于受到作品之境的感染,自然会调动自己储存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但我们还必须看到,这还不是教学的终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从情感共鸣进入到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在欣赏诗人所描绘的“景”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它如何美,还要懂得它为什么是美的;在领略诗人所倾吐的“情”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诗人倾吐的是什么情,还要懂得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诗境后,“青松明月,翠竹青莲”这种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定会深深感染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生活得多么美好快乐啊!仿佛置身于其境其人当中,感受着诗人那种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情怀。然而再深入仔细品味,特别是结合尾联中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就会感悟到诗人写山居之美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诗人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摆脱出来。
   又如教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鸟不飞,行人绝迹,字面上虽未提及“雪”,但出色地描绘了一片茫茫的雪景;后两句用孤舟老翁冒雪独钓来点缀雪景,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孤寂的情调,可谓“情景妙合无垠”。②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后感悟到:原来诗中的“江雪”、“孤舟”等景物正是反映诗人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抗争及其孤独感的写照!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一种心与境相契合的审美愉快,还体味到诗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见,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注: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
   ②王夫之《姜斋诗话》。
  (作者单位:阳春市潭水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