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人才流失背后的家国观] 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
 

[人才流失背后的家国观] 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4:11 影响了:

  进入21世纪,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积极探索和奋力追赶,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的脚步更加自信和从容。然而,一种现象却令我们揪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移民海外。这样的数据显示了中国大量文化、科技人才外流的严重性。而一些曝光度高的明星的移民更是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我们的头脑里不禁打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究竟是为什么?
  1955年,火箭专家钱学森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他的回国,被媒体宣传为新中国巨大活力和号召力的体现,也衍生了很多传奇:美国高官称钱学森可以抵五个师的战斗力;中朝与美国谈判,用美国战俘换取对方对钱学森的放行……
  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大多已被证伪,惟一合理的解释是冷战时期中的宣传需要。但从中探究中国人对归国人才的态度,却大有微妙处。钱学森半个多世纪在中国的知名,大多源于他的爱国形象,而不是他的专业技能。从而显示在国人眼中,对一个人好坏亲疏的划分,先要看其政治立场和国籍的选择。
  这样的心态,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改弦更张。十几年来,前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远嫁日本,斯琴高娃、张铁林、李连杰、巩俐等明星移民海外,都遭到了不少媒体和公众的指责,甚至是谩骂。
  但平心而论,这些指责却大可商榷。对这些名人最多的指责,就是“不爱国”。中国人是个喜欢“爱国”的群体,“不爱国”乍听起来确实是个重罪。即使那些移民的男女名人,有时也极力辩护,以证明自己还是“爱国”的。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国”是什么?
  事实上,被人奉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儒家,对国别迁移的问题却看得十分宽松,充满了世俗智慧的权变。孔孟两人都有长时间在各国游说的经历,他们以没有德君行道为耻,而并没有对自己朝秦暮楚而耿耿于怀。
  《论语》说得很清楚,“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还说“邦无道,乘桴浮于海”。这里的“邦”,大致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在儒家先哲看来,哪里可以安身立命,施展平生所学,哪里就是值得留下的“国”,而不是非要待在率兽食人的“危邦”,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当然,现在的“国”跟春秋战国时的“国”肯定大有不同。首先,当今中国是列国几千年后的集合体,不但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且在行政纽带的连接下,共同的利益诉求更加迫切。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脚下的中国,要比周天子时代文明开放得多。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就允许人“乘桴浮于海”,现在又何必在这个问题上横生枝节呢?当然,你可以认为中国这么好,中国人没必要移民。但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你无权强加给任何人。
  是的,我们无权干涉他人的移民之举。移民,从其自我角度来说,并无大的是非纠结。但论到国计民生的层面,这对中国绝对也称不上什么好事。明星移民成为话题,是因为明星本身即有很高的曝光度;而文化科技人才的移民,则因行业特点低调得多。
  中国人才外流的具体数据已无法可考,但有两个数据表明,北大有的科系76%的学生都全部出国了;在清华、北大出国留学的人才中,有80%左右的人都选择了留下。
  与几个唱歌跳舞的明星移民相比,这些人才的移民要危险得多。几千年来,大国崛起,首先是人才的崛起。各国对人才的渴望,就像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行人看到绿洲一样。
  殷鉴不远,咱们以春秋战国为例。在此期间的人才争夺史上,最有名的当是孟尝君等战国四君子,他们大养食客,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最有名的传说,是战国燕昭王“千金市骨”。当千里马的骨头都可以卖上千金的时候,真的千里马自会奔腾跳跃。
  但王安石老先生说了,孟尝君所召集的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难登大雅之堂。那么,咱们就谈谈可以登堂入室的人物。
  秦朝宰相李斯有篇《谏逐客书》,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中。此文的背景是,秦王嬴政平灭一次宫廷叛乱后,认为各国前来投靠的食客们都不值得信任,故限期遣返。
  在李斯的谏议下,志怀六合的嬴政又重新召回这些人。嬴政能成大业,在用人上本来就很有一套。甚至韩国间谍郑国在被识破后,嬴政不但饶他一命,更准许其继续任职。回报超出意料。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好后,秦的根据地“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人才既然如此重要,何以留住人才并防止外流呢?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尚无通关文牒和护照之类的国际识别证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都无力成为禁锢人才流动的樊篱。百家争鸣,都以无名于世而感到羞耻,只有不能礼待贤士的昏君,没有叛国离乡的乱民。这也是当时文化思想璀璨多彩的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美丽的思想,首先是自由的。
  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设郡立县,打破了旧的疆域,也使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们失去了寻找新主子的可能。当人才失去流动的可能后,就只能成为刀俎上的鱼肉。他们稍微向嬴政撒撒娇,就遭到“焚书坑儒”的镇压。但嬴政对人才的打压也遭到了报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怒吼的不是解放六国人民的口号,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他们最恨的是终老田垄的职业定位,而不是秦的横暴国政。
  当国家阻塞了优秀人才向上流通的渠道后,这些人才最终要与当政者反目成仇。陈胜身后一两千年,孙中山向清廷上书强国良策,遭到冷遇后,他转身率众高举毛瑟枪,与清廷势不两立。
  嬴政死后,楚汉争霸,双方都是义军性质,即使人模狗样地设立了机构,但最多属于山寨政府。此时,中国的流动人才们又找到了跳迪斯科的舞台。当你知道刘邦连与嫂子有私情的陈平都照用不误,而项羽却连干爹范增都容不下的时候,胜负就没有悬念了。
  成也人才,败也人才。从这段历史来看,先人们对人才国籍的看法,似乎都要比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明智得多。至少,他们不会跟一群演员过不去。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内容看,明星移民,最主要的都是嫌中国护照在国际上过于低贱,签证过于麻烦;还有就是追慕外国社会之公平、国民福利待遇之优厚。如果不是非要装聋作哑的话,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护照和福利待遇成为让国民受辱受劳的物件时,国人不去检讨现实,奋发向上,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而是一窝蜂去指责为了通关之便而改换国籍的少数名人,岂不是很没出息吗?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移民的名人是一群“小白鼠”,凭借他们,我们可以反思国人生存状况之不容乐观,从而各尽其能,为这个国家的崛起,为社会之公平、公正而努力。反之,一头扎进“天朝上国”的泥潭里,对持异议者、移民者,一概以“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奉送之,只能让人们越来越想移民。
  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又如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应该移民的争论之中,也不能一味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更加畅通的人才流通渠道,“千金市骨”,则不仅防止了人才流失,同时亦可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待到群英荟萃、英才云集时,我泱泱中华之崛起和腾飞必将指日可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