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于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思考|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关于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思考|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6:03 影响了:

  体质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状况,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也是他们个人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近期的体质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水平有所下降,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成为关注热点。学校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必须从学校体育入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在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方面存在不少缺失,离国家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表明学校体育工作在促进学生体制健康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体质与健康
  体质是体育界研究健康的一个独特又重要的视角。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要地说,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体质的强弱要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健康指的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比较之下:体质是一个人身体状况或身体能力的反映,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而健康表示一个人身心、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状态通常有易变性、短期性、流动性的特点。由于其长期性、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质更具有客观性,即短期内,一个人的体质不易随着意识的变化而改变,而健康则表示一个人的身心、社会适应的实际状况与自我意识的一致、符合,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意识的统一。但显而易见,体质与健康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体质是健康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与目标所在,增强体质的最终目标是要增进健康。
  明确了体质与健康的特征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对体质的量化测量数据较为稳定与客观,可以也必然成为衡量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饮食改善、身体锻炼、医疗保健而增强体质是增进健康的最重要的手段。
  2.中小学生的体质测量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体质调研指标分为形态、技能、素质和医学指标四个方面。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监测对象为7岁至22岁城乡男女学生,监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4个方面的14项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脉搏、血压、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视力、龋齿)。
  最近一次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去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不容忽视。
  3.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体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大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体育在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首先体现在:学校体育课堂是学生集中运动的一个平台,学校体育场所与设施也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另外,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质与健康价值观,传授有关体质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营造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科学锻炼身体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长期的角度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增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必须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下功夫。
  二、学校体育在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方面的缺失
  1.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少,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
  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是学生体质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确保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按照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课程计划要求: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学时;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体育课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挤占,在小学、初三、高三毕业班,挤占现象尤为严重。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法定地位。
  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现实: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42%的学生达到每天0.5小时体育活动;而有4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0.5小时的体育活动。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最差,只占12.5%,而最好的小学生也只达到22.6%。
  2.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与效益不高
  在新课标颁发之后,学校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学校场地、器材不适用;考核标准不够具体从而难以实施;课标操作难度大,实施困难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学学校出现了体育课“从兴趣出发、以游戏为内容、以快乐为目标”的现象,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
  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集中反映在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上。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做课间操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真态度越来越差:小学较好、初中其次、高中最差。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出汗的情况表明:有时出汗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42.3%、47.9%、51.5%;还有20%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从不出汗。
  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场所、设施和器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体育锻炼缺乏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造成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标准,从学段来看,中学的情况要比小学严重。小学、中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配备最地水平的只有17.8%和14.1%。
  4.缺乏对学生体质状况系统测量与建档跟踪
  许多学校缺乏对学生体质状况的系统调查,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学校,对此重视程度低。有些学校虽然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测量,但没有做到定时定期跟踪测量;没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照标准分析;没有对学生数据进行建档。这使得学生的体质检测单成为一堆废纸,也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失去体质比较尺度与教学决策依据。
  三、完善学校体育,增强中小学生体质
  1.保证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
  要提高中小学生体质,首先要保证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时间。一要保证体育课开足开好,不被挤占,各级学校应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认真落实课时计划;二要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督促学生参加课外锻炼;三要推广、扩大课间(30分钟)活动时间,做好早操、课间操的落实工作。学校应将体育课、课间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三项内容的时间配置排入课表,以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教师应着眼于锻炼效果,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体育教学不仅要追求快乐,更要为身体锻炼传授技能,使学生真正把运动技能掌握在手。同时,体育课应当以心肺功能、发育突增期等体质指标为重点目标,根据学生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做到体育教学“有目标、有标准、有收获”。
  3.增加投入,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学校体育经费和配备体育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应有机化、有步骤地加强体育设备、器材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使得体育教学正常顺利进行,同时改善学生的健身条件,吸引学生在活动时间回到体育场地上。
  4.将体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全力培养学生健身观
  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仅靠有限的几节体育课是不够的,仅靠体育教师也是不够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要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学生体质健康的价值观,必须要靠学校领导与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各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了解学生卫生、饮食与作息情况;端正学生坐、立、行与读、写姿势;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保护学生视力;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健身”观念深入学生心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领导与各科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奋发向上,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5.建立学生体质跟踪档案与评价反馈系统
  学生在校期间应建立学生体质测量与评价反馈系统。学生每人一张体质测量与评价追踪纪录表,纪录学生初入学时(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的体质数据,将数据与国家和省内同龄组水准相比较,对群体的各项标准进行统计与评价,以此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决策依据与评价健身的效果,并及时把数据反馈给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及家长,指导他们按评价表作自我等级的评价,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体质发展状况,明确健身的重要目标,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
  (责任编辑:林秀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