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故都的秋味是怎样的
 

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故都的秋味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5:35 影响了:

   内容摘要: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秋色图。本文就此文本谈谈中国的秋的深味。    关键词:《故都的秋》 “清” “静”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选材上着实精巧,作者不写鲜艳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选择淡蓝的牵牛花、无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蝉声和悠长的秋雨,这些不被人注意的普通事物,通过生花之笔,构成了一幅美丽而落寞的风景画。
   说它“美丽”,是因为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悠远,另人感觉不到秋的萧萧与落寞,只是觉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虽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
   说它“落寞”,是因为文章给读者看到的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是寂寞的秋声。而这冷清的秋色和寂寞的秋声则浓缩到“清”、“静”、“悲凉”上。这也就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要去饱尝的故都的“秋味”,秋有何味?味在何处?还真有点玄妙莫测。然而正是这点“味”,体现了秋之“神髓”,使郁达夫魂牵梦萦,这个“味”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悟性和情感,使《故都的秋》在咏秋佳作中独树一帜。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盛开的牵牛花中,喇叭状的花朵仿佛在无声地向人们叙说秋天的到来。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牵牛花的色彩,他自信地认定,“蓝色”最佳,是上乘之色。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个性,是郁达夫心灵色彩的反映。蓝色属冷色,它与广阔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之基调,给人总的感觉是“清凉疏朗”。作者还嫌不足,又说“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做陪衬,更好”,这更增加了萧瑟的秋意。“碧绿的天色”,“尖细且长的秋草”,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这正是郁达夫特意营造出的一种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不禁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槐花的落蕊中。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是北国之秋的“点缀”。早晨起来,脚踏上铺得满地的落蕊,声音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而那曾经美丽的落蕊被扫街的扫后,空留下一条条让人心寒的“丝纹”。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衰弱的秋蝉中。郁达夫写蝉从一个广阔的角度,写出群蝉宏大的混声。房前、屋后、草丝、树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秋蝉。长一阵、短一阵,阵阵流响;高一声、低一声,声声惹愁。这悲切的“啼唱”,时时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一切,使你无处躲藏。此情此景,能不让人顿生“悲凉”之感吗?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凄凉的秋风秋雨中。“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来;一阵雨过,乌云卷走,太阳又露出了脸。雨后桥头树底,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话凉声调,微叹的神情,“了”字的长音,却向我们显示了秋雨能触发他们苍凉无奈之情,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由此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秋雨过后,那带有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耳边仿佛可以听到那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不是油然而生吗?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中外文人的比较中。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读本里又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学士的“赤壁”。“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者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样比较的结论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只是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地深,尤其是在北方,“中国秋的深味”更能“感受得到底”。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但处处潜藏着“愁”的落寞。郁达夫的恋秋的情结,特别是对“清”、“静”、“悲凉”秋味的钟爱,也反映出他的思想与情趣。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日本留学,受尽异族歧视,更增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灰冷的调子。同时,郁达夫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此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也即将遭日寇的践踏。郁达夫是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这也是作者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朱一华,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