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向这样的语文课堂说“不”】
 

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向这样的语文课堂说“不”】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1:50 影响了:

  〔关键词〕 语文;新课改;“怪圈”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   (2008)08(A)―0043―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许多变化,可谓好评如潮,褒之者甚众。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使语文课堂迷失了方向,甚至有陷入“怪圈”的危险。为真正贯彻课改精神,推动新课程改革良性发展,我们要及时而果敢地对怪圈现象说“不”。
  一、不要使语文课堂成为精神拯救的神坛,语文老师不是道德英雄。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学生的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沼泽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旧的理念和模式一下子难以消除,而老师又急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导致了“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的挖掘人文内涵的现象,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许多老师最为得意的一笔就是在每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个与文本内容强扭在一起的德育环节,然后让学生大侃特侃。如有位老师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让学生面对现实展开联想,最后居然得出结论:“我们应关心残疾人!”有时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通,老师就强牵着学生进行时政评析,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其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道德提升的前提。如果没有感受语言、推敲文字且激发想象的过程,道德的提升将是难以支撑的空中楼阁。
  二、不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单独享用的大餐,语文老师不是买菜人。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反思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但是这一观念的强化,又导致了另一种不良倾向:轻视乃至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课堂上教师不敢多讲或多加评论,生怕占用了学生的时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便越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语文课堂像一桌丰盛的大餐,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买到高质量的菜――充当买菜人,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做菜的大厨们――学生的行列中去。如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以牺牲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那就是教育理念的倒退,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如果教师对课堂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限,必然使课堂陷入无序和失控,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将成为空话。教师只有当好“导师”,学生主体的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广阔的空间。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教学是导演和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果。”
  三、不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多媒体大比拼的演练场,语文老师不是遥控师。多媒体的运用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些学校和教研部门也将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优质课和竞赛课的评判标准之一。这样,老师写字的手变成了点击的手,电脑控制了人脑,语文课也异化成了录像放映课。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应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就是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借助文本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从而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即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图像,而是语言的潜移默化。多媒体展示的图像任何时候也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揣摩。另外,在课堂上老师的手就是写字的手,我们不应该忽视教师美观大方的粉笔字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把它当成教学的绝对目的。
  在新课改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迷信盲从,而应冷静思考,大胆质疑,富有创造性地应对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剑走偏锋,使课堂教学走出误区,才能确保语文教学走上课改的康庄大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