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三个延伸让文学教育更精彩]生活有你更精彩
 

[三个延伸让文学教育更精彩]生活有你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05 影响了:

  内容摘要:文学也是人学,文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更指向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价值层面,教化人的心灵。在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挖掘文学的育人“潜力”,推动文学教育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从课堂教学向校园文学、从专业教学向思想教育三个方向延伸,可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无缝对接”。
  关键词:文学教学 实践教学 校园文学 思想教育
  
  文学以人为中心,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尔基曾说文学也是“人学”,概括了文学对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文学不仅是审美的,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聚合体。而现在,很多大学里教书和育人、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并没有有效结合,影响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际结果。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挖掘文化的育人元素特别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中的育人“潜力”,推动文学教育向三个方向延伸,可以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无缝对接”。
  一.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
  理论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相对正确的结论。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理论教学、理论创新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点,与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和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相比有根本区别。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要回到实践中接受进一步的检验,理论和实践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共同推进。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对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只有在现实中得到应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否则就象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只能欣赏。正是对实践出真知的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都强调了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相对薄弱的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保证。
  文学教育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要高于一般学科。文学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丰富发展起来的,是客观现实的艺术化反映,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体验和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的再现。中国民间蕴藏着无尽的文学资源,我国古代就有专门到民间采诗的采诗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多采自民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众多的语言、文字和不计其数的民间故事、诗歌等,这些成果散发着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剥削阶级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不乏《天仙配》、《牛郎织女》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民间传说。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创作和批判等决定了文学本身就是社会的、生活的、实践的。
  作为文学总结和概括的文学理论更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文学的深度发展。这一过程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鉴赏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文学理论通过文学批评的实践,推动文学创作和鉴赏功能的发挥;又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来提高、检验文学理论的正确性,使之深化和完善。
  把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化是文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是提高文学生命力、吸引力的现实呼唤。文学教学既要来源于实践,更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民大众。文学艺术就像蒋天佐所说“是社会的产物,因为艺术创造者自己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尤其重要的,艺术产生出来之后,又必然投入社会,发生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反响。这是逃不过的铁则。”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化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变抽象的文学理论为鲜活的情景和实际的生活体验。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化的社会层次包括开展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习等,学校层次包括撰写作业、撰写论文、文学创作、文学沙龙等课堂教学的补充等。文学教学通过课外与课内配合,校外与校内互补,传授与训练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深化学生学习文学的效果,促使文学教学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回归生活。
  二.从课堂教学向校园文学延伸
  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与教师、全体教育者游学的过程,即“大鱼”(师)带领“小鱼”(生)游弋学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文学类学生尤其如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文学教学从课堂走向校园文化根本体现为走向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以文学为表现手段,表现为以文化为载体的业余文化活动和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教学从课堂走向校园文学是在精心策划业余文化活动和大力扶持文学创作活动中实现的。校园文学的有组织活动,离不开文学教师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学生工作系统的有效组织。文学第一课堂和文学院系学生学术文化活动依靠校园文学搭建起无缝衔接的“桥梁”。
  业余文化活动在高校中流行的形式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开办文学讲座和创办文学刊物以及举办辩论赛、文学沙龙、文化节等,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给大学生提供深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生产的纵深发展。五四运动至今,校园文学直接影响着一批青年学生的成长。清华大学1926年成立的“弘毅学会”西南联大时期的“冬青社”以砥砺人格磨练意志为目的。五四运动时期,傅斯年、罗家伦在北大组织“新潮社”,后成为学界鸿儒和政治活动家。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蓬勃发展,喻杉创作的《女大学生宿舍》轰动一时。武汉大学开办的作家班产生了熊召政、池莉、方方等知名作家群。
  校园文学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面影响学生的成长。虽在当代,传统文学遭受网络文学、博客、微博等的冲击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但它带给人对社会生活的思考、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功能是以娱乐化、大众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不可替代的。文学关注人和事,背后蕴含的是创作者的价值观。专注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既是深化对专业的学习,也是深化对人性、对社会的了解。美国新人文主义学者欧文・白璧德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提出“造就有‘质’的人”,这个“质”的内涵包括对人性、社会或未来的终极思考。
  三.从专业教学向思想教育延伸
  所有教师都担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是以学生活动为育人形式和以文化为育人内容的统一。将教学资源中的育人资源体现在课堂,不仅可使课堂鲜活,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文学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和管理者在开展专业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理直气壮的道德教育、人品培养。
  文学也是人学,人是一切文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文学反映普遍的人性,既叩问人自身的现实状况,又反思与人的终极关怀相联系的价值理想。诗人艾青在谈及价值问题时即指出,“所谓艺术价值,是指那作品所包含的形象的丰富与真实”。
  文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更指向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价值层面,教化人的心灵。文学巨匠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指出了文学的根本特点。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是无用之大用”。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育人资源为文学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文学作品中的育人“营养”几乎在任何一篇经典作品中都有体现,以致几十年乃至几千年后人们读起来仍回味无穷。《诗经》中许多作品赞美仁人志士之高尚节操,司马迁《报任安书》是极好的励志读本,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身正气感千古,林觉民《与妻书》爱国情怀阅百年,董必武《九十抒怀》“坚信马列无不胜”,叶剑英八十有感“满目青山夕照明”。多少文学精品实为育人金玉。真正的文学,必然关心天下苍生,民族兴衰,必然是文以载道的。今日正道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大我”意识,是不太可能成为文学领域中有为之士的。文学教育,固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专业作家,但应该让全体学生因文学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一句话,我们的专业教育,固然离不开“匠器”之塑造,才艺之训练,但根本宗旨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即培养文以载道的新时代“君子”。他们胸怀远大理想,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
  文学不仅是思想教育的资源库,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载体,是思想教育情感化、美学化、人文化的途径。文学以审美为中介,在提升学生愉悦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升华着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学教学和思想教育融合,可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审美情趣、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教师角色新定位要求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应带领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文学教学如果仅仅疏通辞句,而未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让教学活动充满道德的、审美的人文特征,无疑是白白浪费教育资源。优秀的文学教师一定是把“教学的教育性”(赫尔巴特语)和“文学的人学性”自然结合、重拾文学教育本原价值的典范。
  
  ※(本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子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0025)
  
  王怀民,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